桑叶蜂糖水(围炉煮茶夜话蚕桑)
何兴艳在军民村夜校课堂上核对桑园冬季管理流程。新华社记者徐汉摄
新华社西安1月7日电(记者徐汉、孙正好、周永穗)临近春节,家住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军民村的何兴艳,正计划着开春买蚕种继续养蚕的事。
“大家注意啦,今天下午6点,夜校要讲桑园冬季管理第八讲,地点还在村委会会议室,有兴趣的别忘来!”村民微信群里的这条通知,让她抓紧趁下午把手头的活干完,给参加夜校空出时间。
何兴艳今年47岁,去年她在家养了6张蚕(商品蚕卵普遍粘在同样大小的纸上售卖,一张纸上可附35000粒蚕卵),光蚕蛹这一项就获利一万两千余元。“今年我想扩大点规模,养8张蚕,就是怕自己家桑园的桑叶不够蚕吃。”何兴艳担心地说。
石泉已有2000多年兴桑养蚕的历史,在此出土的汉代文物“鎏金铜蚕”正是石泉蚕桑业悠久历史的见证。何兴艳所在的军民村是石泉养蚕大村之一,全村2018年养蚕1000余张,村民获利约200万元。
“桑树冬管管什么?修枝和防虫防病!”军民村“土专家”、军民蚕桑合作社负责人冯尚平在当天的课堂上说。在石泉县蚕桑服务中心进修后,他在村里成立了军民蚕桑合作社,也担负起夜校“教师”的职责。
“咱们都养了很多年蚕,都知道修枝、翻土、打药。但是修枝标准是什么?翻多深的土?打什么药?”冯尚平边说边拿出一段桑树杈,现场开始展示修枝的技巧。
“修枝要注意刀口的位置、刀口的角度。剪好了,一杈才能开春后变两杈,桑叶才能供应上。”他说。
冯尚平在军民村夜校课堂上进行桑树修枝教学。新华社记者徐汉摄
何兴艳边听边仔细核对自己进行桑园冬季管理的流程。她对夜校的这种信任并不是偶然。2017年,何兴艳在家里养了2张蚕,但由于养蚕时温度湿度没控制好,有一半的蚕虫在快结茧时僵死,损失惨重。
“后来夜校的技术员建议我修一个标准化蚕室,还教了消毒、防病、饲养等配套技术。我就花了3万多块钱修了个60多平的标准化蚕室,还真有效!这才敢慢慢扩大规模,两三年就把养蚕室成本收回来了。”她说。
在离军民村不远的迎丰镇庙梁村,一间农舍里炉火正旺、茶壶正响,庙梁村魔芋种植大户谭明才正在和十几位老乡交流魔芋的冬季管理。
“魔芋很难伺候,喜水又怕涝,喜阴又得见阳,冬天还得挖出来保暖储存过冬。各家现在挖得差不多了吧?咱们今天讲讲冬季集中储存魔芋的注意事项,准备好开春给它埋回去,这样才能把它越挖越大,才能养大了卖个好价钱……”
军民村村民在夜校上课。新华社记者徐汉摄
近年来,石泉县以村为单位,在村委会会议室、种养殖车间、甚至是田间地头等场所,组织开展种养殖技术、法律、防诈骗等夜校课程。
“关心农民最关心的身边事,夜校才办得下去。村里正在发展什么产业、村民想听什么,我们就请县里、市里、省里的专业人员,或者村里有经验的‘土专家’来讲,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中池镇党委副书记张会军说。
他告诉记者,之前各类培训也做过,但时间和形式总和农民生活习惯对不上,夜校相对来说时间机动、氛围轻松,群众凑一块还能互相聊一聊,交流经验,兴头很足,“夏天有一次来了一百来号人,会议室都坐不下,索性就在村头广场上的课。”
学技术、聊产业、拉家常,农民夜校也成为石泉县农村新风貌的汇聚点。“乡村能不能振兴,得看人的精气神能不能振兴。你看,来夜校的哪一个没有想干事、想致富的精气神呢?”张会军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