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年的时间去破一个纪录(我在去看世界的路上)

每一程都了不起

在海拔接近五千米的纳木错湖畔,辛羽在新BMW iX3车后座铺成的“大床”上和衣而睡,车外即是零下十几度气温与接近八级的大风,面对镜头他说到:“这些都没有关系,出来玩,随遇而安就好。”

像这样常人看来已经十分了不起的生命体验,在他人生旅途的每一程中从未停止地上演。

旅程之外,毒眸对话这位传奇自驾车主,聊了聊他一直在出发去看世界的路上,那些神奇而美妙的经历。

这样开过车,我能跟人讲一辈子故事

这些年以来,无论是最早的川藏线或是去年刚刚挑战完成的滇藏公路丙察察路段,辛羽从未停止以自驾的方式对西藏高原腹地进行探索,一直在路上的他也时常在车友论坛、微博等平台上,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为网友们掰开揉碎了地分享自己这些年进藏路上背后的一些思考。

用四年的时间去破一个纪录(我在去看世界的路上)(1)

“要认可每个人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相同。在他看来,能够在亲眼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同时,记录下一些图片跟影像留存一辈子,是件无比值得的事情。

作为一名自驾爱好者,这些年间他几乎已经驾车趟过了藏区的每片土地。直到一年多前,他了解到电动车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行驶的最高海拔纪录是5715米。电动车,5715米,这两者加起来,组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从未有人实现的新鲜挑战,他萌生了强烈的重新出发的兴奋感。

直面困难才算了不起

出发后,真正的困难才开始接踵而至。在传统自驾入藏的行程规划中,最重要的评估依据是车的续航能力以及动力表现,对于整个团队而言,电车完全是第一次接触,一切的未知正是团队面临最大的困难。

最终团队选择从北京出发,途径成都进藏的路线,以便在前半段相对平稳的过程里能尽量与车磨合熟悉,但进入藏区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每天的变化都不一样,团队仍要不停的摸索,每天都在视情况调整行程。

用四年的时间去破一个纪录(我在去看世界的路上)(2)

当海拔越高,环境气温越低,早晚温差也会加大。为了防止电池在低温下损失续航,电动车上的每一个电池组都配备有加热棒和风扇,只有将电池组保持在大概20度左右恒温的状态,才能确保路线、时间能按照计划进行。

“第一次接触电动车,不仅把基础的结构搞懂了,现在甚至都能修发电机、会换算输出功率。”谈到这里辛羽笑道:“我是一个学习不太好,尤其是数学特别不好的人,真是被逼无奈地学会了这些技能。”

由于在进入阿里腹地后,基本上很难收到实时信号,因此车队需要提前规划路线,在专用的软件上打点,严格按照既定路线前进。在标记卫星地图锚点的时候,团队发现途径的一个垭口海拔已经达到了5830米,这样的数字已经是对现有纪录的一次突破。但作为挑战者而言,第一,既然这是项挑战,不可能在半路因为刷新了这个数字就收队,第二经过这一路上的波折,他们真的想看一看这台电动车目前能到达的极限高度。

在这样的信念下,整个团队奋力向登顶点的山坡发起了最终的冲刺。

用四年的时间去破一个纪录(我在去看世界的路上)(3)

肉眼看上去非常坚实的山坡上,其实全部覆盖着碎石块,车辆一个猛冲上去后,越往上走车胎就会像行驶在沙滩上一样下陷。在尝试了两次冲顶后,依旧没能达到原定的预期高度,而此时,车辆左后胎已经被石片刮爆了,如果真的在海拔高度六千多米的斜坡上陷住,团队连架设千斤顶更换备胎都无法实现。辛羽跟团队说:“我最后再冲一次,不管如何我们都下来了。”

在近乎背水一战的冲刺下,车辆最终来到了6068米的海拔高度,尽管早就打破了原定纪录,但是进一步突破了自我预期的感觉还是让整个团队都兴奋了一把。

亢奋的情绪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车,在预期中觉得能到5900米左右就已经不错了,而最终能驾驶这辆车到达更高的地方,确实是抗住了种种考验,“这次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首次抵达海拔六千米这一高度,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转过头来他立刻开始思考,下一个给自己的目标能否是再突破到六千五甚至七千米的更高点。而这样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也正代表着辛羽心中所定义的一种“了不起”的态度,不断突破极限,不断去挑战每一个“了不起”的可能。

纪录之外,高原之上

从第一次进藏到现在过去了近十五年的时间,最近一两年内藏区一些自然环境的变化却令他错愕。往年在萨普冰川附近的地貌中,放眼望去全是巨大的冰块与冰川,而今年当他在同样的月份抵达后,却连一块碎冰都找不到。

这样周遭环境剧烈的变化,也让他在挑战之外开始正视电动车未来存在的必要性。与之相似的观念转变也体现在珠峰大本营的政策中,自2019年开始,官方只允许乘坐环保观光车进入营地,以此减少燃油车带来的尾气排放与垃圾丢弃。

在进入藏区的每一段旅程中,辛羽与他的团队时刻遵守着一套自发设立的准则:第一,在路上碰到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要无条件的去免费救援。第二,所有的人不能乱扔垃圾,一经发现立即离开车队。第三点则体现在对于藏民同胞的援助上,团队从不为了捐助去主动购买大量物资,多数都是成员家中的闲置物品或是换季的衣服,洗干净打包好后随车带着,在路上遇到需要的人就送给他们。这样随缘的方式也经常会让带走的东西一路上都没能送出去,就又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

用四年的时间去破一个纪录(我在去看世界的路上)(4)

谈及为什么几乎每年都要进藏这个问题,毒眸并没有得到一个具体的答案,反而听到了几个这些年以来与藏族同胞发生的细小故事。

每一次只要路线允许,车队都会沿途在熟悉的藏民朋友家中停留,有机会的话会再住上一晚。包括这此旅程中探访的这位叫做格桑的朋友,他家的小孩就是在众多朋友的关照下,一年年看着长大的,大家还给孩子起了一个小名叫小毛笔,“因为他头发特别少,老扎一个小辫,远远看就像一支小毛笔”。

而在每年车队固定进藏的季节前,这些藏族朋友也会提前今年会不会再来?路线有没有变化?谈及担心有人误解他们是不是关心他带来的物资,辛羽特别解释道:“就像格桑吧,我这次出发前就特意问他需不需要带过来一些衣物或是食品,而格桑却只拜托我给他带上几张车队的贴纸。所以他们真的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每年进藏就是想回家看一看,想要探亲访友。”

与此同时,还有着一群默默扎根在藏区的奉献者,比如已经在藏区呆了二十年的老鬼。老鬼就一直守着他在拉萨的一个小小的酒吧,在收入里留出自己的生活费和房租,剩下的钱都买了书本、衣服捐赠给偏远山区。这次在前往挑战的途中,老鬼也正好攒够了一车物资,在驱车前往偏远山区捐赠。

用四年的时间去破一个纪录(我在去看世界的路上)(5)

在本次挑战过程中,还有这一个动人的时刻。在确认将纪录刷新至6068米后,辛羽就地在车旁掏出了吉他与音响,开始陶醉的弹唱。他笑着谈道“现在不光是车的纪录,我可能同时也成为了在海拔最高处弹唱的歌手。”

纪录本身只是一个具象的目标或是既定的锚点。在挑战的途中,能够完成自我的突破,抑或是能更真诚的与这个世界相见,才是每一段旅程背后,了不起的意义。

文 | 汉青

编辑 | 张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