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孩子被老师打死(11岁男孩被老师骂到跳楼身亡)
看到一个让人心痛的消息:一名11岁男孩被老师指责后自杀了。
事情发生在2021年12月,江西九江,11岁小学生宽宽留下一份摁有手印的遗书后,跳楼身亡。
他在遗书中明确表明:
“本人的死亡不与父母、家长、社会、国家有关,只和邹某有关,她使用暴力手段。”
父母通过监控视频发现,教师邹某在课堂上对宽宽有语言侮辱的行为。
宽宽母亲表示,孩子在学校长期担任班级少先队学生干部,几乎年年获奖,性格活泼开朗。
这样一个优秀阳光的孩子,在遭到老师邹某三番两次的语言侮辱后,内心受到严重伤害,最终走上绝路。
宽宽父母以侮辱罪将邹某告上法庭,邹某也因违反师德师风等问题,被处分:
可惜,再大的处罚也换不回那个11岁男孩的生命。
这起悲剧,真的让人特别痛心和惋惜!
叹息之余,我不禁陷入思考:
我们的孩子,到底该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身心伤害?
Part.1
未经他人苦,莫说风凉话
每当有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发生,评论里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声音:
我们小时候也没少挨批挨罚,也没听到谁自杀,现在的小孩就是太脆弱了!
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片面。
首先,我们小时候,其实也有儿童自杀事件发生。
只不过,在那个年代,网络信息不发达,有些极端悲惨事件没有传到我们耳朵里罢了。
其次,语言攻击真的能置人于死地。
老师态度严厉没什么问题,但不等于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攻击,比如谩骂、羞辱、贬低、嘲笑等。
要知道,语言暴力比刀子更能伤人,它能“从内在杀死一个人”。
它可以真切地让人感到疼痛。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们因语言暴力受到伤害时,也会像遭到肢体暴力一样,切实地感觉到疼痛。
成人在遭遇语言攻击时尚且如此,孩子更是。
它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当一个孩子长期遭受辱骂和指责,他的内心会积累很多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开导和释放,孩子会丧失对学习和生活的希望。
在精神压力大到他们无法承受时,就会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
未经他人苦,莫说风凉话。
像宽宽这类悲剧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孩子心理抗挫能力差,老师的语言暴力才是直接原因。
Part.2
让孩子明白这3个道理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帮孩子过滤掉所有困境或伤害,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自己受到的身心伤害。
这3句话,一定要尽早让孩子知道。
第一,“每个人都不一样”。
记得上高中时,政治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遇到烂人、小人或恶人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
当时不理解,越长大越发现,这句话不是为了宽恕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 在遇到没道德没教养的人时,提醒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可以让自己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纷争。
- 在和同学发生摩擦和矛盾时,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互相看不顺眼很正常。
- 在遇到像邹某一样毫无师德可言的老师时,提醒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不是每个老师都配得上“为人师表”四个字。
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我们期待的那样。
在遇到让你不解、不满甚至愤怒的人时,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
然后拍一拍身上的尘土,继续上路,别陷在烂人烂事里,消耗自己。
正如林肯所说:
“不要总是弯腰,往每个朝你狂吠的恶狗身上砸石块,因为你要走远路。”
第二,“错的人不是你”。
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他们本性邪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
就像宽宽被老师邹某嘲讽、侮辱,那不是他的错,不是他不优秀、不够好,是因为邹某自身缺乏师德造成的。
千万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值得。
不要试图伤害自己,来唤醒对方的良知;
不要试图以命相搏,来给对方施加压力。
这样做,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第三,“爸爸妈妈永远和你在一起”。
黄磊说过一句话:
“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么。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告诉你,最重要。”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是犯了错,还是被人欺负了,亦或是遭遇了什么坎坷,一定一定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倾尽全力帮你解决问题。
怎么样让孩子对父母建立起深度信任感呢?
答案是——对孩子提高“容错率”。
其实也就是提高对孩子“犯错”“不完美”“未能达标”的包容度。
容错率低的家庭,孩子宁愿选择一个人承受痛苦,也不愿告诉父母。
正如焦俊艳在《我家那闺女》节目中,对爸爸所说:
“痛苦要是说给你听,我会得到双倍痛苦。”
容错率高的家庭,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更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
Part.3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的确越来越高。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
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们对孩子缺乏生命教育,使得孩子对生命的珍贵没有正确认知。
一名12岁男孩在自杀未遂后,对心理学家坦言自己轻生的原因是因为:
“动漫里的人死了还会重生,还会投胎转世。”
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写过这样一段话:
-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所以做好死亡教育相当于给孩子一个面对未来无常生活的珍贵锦囊。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对孩子加强生命教育呢?
一、通过绘本,帮助孩子理解生死
比如:
- 《爷爷没有穿西装》,可以帮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 《爷爷变成了幽灵》,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
- 《花婆婆》,可以让孩子明白生命的价值;
- 《爸爸的围巾》,让孩子认识到,正因为会失去,才更要活得快乐和勇敢;
- 《祝你生日快乐》,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 《当鸭子遇见死神》,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接纳、思考,勇敢面对“死亡”。
年龄大点的孩子,可以看一看维克多·弗兰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在丧失父母、妻子和哥哥之后,战胜了炼狱般的痛苦,还帮助更多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通过书籍,让孩子明白,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
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活出精彩。
二、培养植物,让孩子感受生命成长的过程
可以跟孩子一起种植一棵植物。
让孩子从播种开始,观察植物的发芽、张叶、开花和结果,让孩子感受生命的发展过程。
三、饲养小动物,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
跟孩子一起饲养小宠物,比如小乌龟、小鱼、小猫小狗等。
让孩子在饲养、观察和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奇妙与脆弱,学会善待、爱惜自己和他人、小动物的生命。
最后,想给妞们提个醒:
不要想着给孩子人为制造挫折,那样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让他变得更为恐惧和不安。
挫折不用刻意制造,它永远在那里!
鲁豫在《偶遇》中说:
无论是谁,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如何帮孩子安全度过这条黑暗隧道?
那就是给足他们关爱和信赖,让孩子知道这世上永远有人爱你。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爱的教育。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才有勇气和底气在跌倒一百次后,第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