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夏商和西周,下启战国和秦汉,在它之前和在它之后的中国,无论是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还是军事理论、外交方针,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文明的结晶是美好的,可孕育它们的过程却痛苦无比,整个天下陷入了无边的战火。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1)

由于西周实行分封制,这就导致春秋时期国家林立,各国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导致我们看春秋历史跟看天书一样,一会这个国家,一会那个国家。今天我们就来简单捋一捋春秋时期的主线。

衰落的王室:平王东迁

西周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到周幽王时期已经极为衰弱,曾经不可一世、肆意拿捏诸侯的王师竟被申国联合戎人击败,周幽王身死。随后申侯立平王,虢公翰立携王,周朝进入二王并立时代。

申国是周平王的娘舅之国,却涉嫌弑君,这导致周平王的法理反而不如周携王,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根本号令不了诸侯,仅凭申国及其盟友等几个国家的力量,又不可能扫平一众诸侯,周平王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方法。

为了获取支持,周平王开始大方地“卖祖产”,将岐西之地赐予秦国,这是周朝旧地,虽由秦国从西戎手中夺回,按例是要还给周王室的,周携王就持此意见。此外,周平王还搞了一波名义赐予,赐予秦襄公梦寐以求的诸侯头衔,承认晋国在汾河流域的扩张,认可郑国对郐国、东虢国、胡国等的占有,还任命郑武公为周朝卿士。

眼见周平王如此上道,周携王却是不识时务,秦晋郑都倒向了周平王,晋文侯还不辞辛劳,亲自率兵击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2)

周平王成了唯一的王,却丧失了关中的立足之地,这才不得不在秦晋的护送下东迁洛邑。

周平王的种种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王室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暴露出了王室虚弱的现实,小国还蒙在鼓里,大国却已经尝到了甜头,礼崩乐坏的时代来临了。

一箭落天威:郑庄小霸

西周时期,文明仍然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一情况直到春秋时期仍然没有改变,春秋十二诸侯中,宋、卫、陈、蔡、郑均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曹、鲁、齐位于山东省,燕国核心位于河北省,晋国核心位于山西省,秦国核心位于陕西省、 楚国核心位于湖北省。

河南在当时最为富庶繁华,拥有最多的人口和最多的诸侯国,却也因此成为争端最多的地区,进而沦为大国争霸的战场。

春秋早期,秦国忙于打地盘,不断跟周边的西戎各国开战;晋国在晋文侯死后陷入长久内乱;齐国在休养生息的同时,重点放在了世仇纪国身上;楚国偏居长江流域,与中原隔着汉阳诸姬这一堆诸侯国,一时间也过不去;燕国更是长期游离在外,戏份极少。

也就是说,春秋早期,后来的那些大国各有各的烦心事,无暇顾及中原,中原舞台就交给了那些次一级的国家,其中,郑国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小霸之国。

郑武公去世后,其子郑庄公继位,年少的他用了二十年时间发展内部经济,捧杀受母亲宠爱的弟弟共叔段,整合了郑国内部的力量。这之后,他又打着周朝卿士的名头,四处征伐,多次进攻宋国、卫国和南燕等国。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3)

郑庄公打着王室的名头,却只顾自己吃肉,连碗汤也不给周平王端过去,这引起周平王的不满。周平王想通过擢升虢公忌父来分割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前去质问,周平王不敢承认,只得说没有,郑庄公不信,君臣之间陷入信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天子的周平王和身为诸侯的郑庄公竟然采用了后来诸侯们普遍采用的取信方式——互派人质!这标志着周平王的自甘堕落,在现实逼迫下把自己跟诸侯摆在了同一位置。

更要命的是,这次交换人质并没有重建双方的信任,在周平王死后,太子泄父死于从郑国回洛邑的途中,其子王孙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国仇家恨合一块,周桓王对郑庄公充满了怨恨,加上周桓王继位后两次干预晋国内战,第一次帮曲沃庄伯,击败了晋鄂侯;第二次转过来帮新立的晋哀侯,击败了曲沃庄伯,两次胜利多少提振了一些王室的威望。

不过对于郑国这种积攒了几十年功力,打遍河南无敌手的强国来说,周王室仍然不值一提,所以双方的关系仍然越闹越僵。到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的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去洛邑朝觐。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4)

周桓王决定给郑庄公一点教训,召集了陈国、蔡国和卫国,联合向郑国进军。郑国与联军在繻葛交战,郑军大败联军,周桓王肩上中箭,周王室最后的威严被一箭射落。

尊王攘夷:齐桓始霸

郑庄公聪明一世,但在继承人问题上却出了错,在他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相继为君,纷争不断,直到前680年郑厉公夺回君位,郑国才走向稳定。经过内乱的郑国已经衰落,而齐国却是如日中天。

前690年,齐襄公灭掉纪国,报了齐国的九世之仇,但他本人在四年后死于政变,还来不及窥伺霸业,等到前685年齐桓公继位,齐国才真正开始向霸业大步迈进。

齐桓公一面任用管仲为相,进行内政改革,一面开始对外立威。继位次年,齐桓公就派兵灭掉了谭国,理由是谭国曾对齐桓公不敬。

前681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四国,在齐国的北杏进行会盟,这是第一次诸侯召开的会盟,虽然来的国家少,但也具备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以往由天子主持盟会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诸侯当家了。

当然,毕竟是第一次,效果很不好,不仅鲁国这样的近邻没来,就连遂国这样的小国,在收到邀请后也敢不来。齐桓公很生气,回去就灭了遂国,之后又发兵攻鲁,大败鲁军,鲁庄公割地求和。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5)

北杏会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宋国的动乱,然而宋桓公觉得宋国也是大国,没理由要听齐桓公摆布,转年就背叛盟约。这不把齐桓公的脸都扇肿了,叫上陈国和蔡国,就要去围殴宋国。为了师出有名,齐桓公还先派人去朝拜周天子,请求讨伐对天子不敬的宋国。

周天子都不知道多久没收到过诸侯的贡品,这次齐国不仅来朝,还带了厚礼,所谓拿人的手短,周天子对齐桓公的请求无有不准,还派出少量兵力加入联军,估计王室也就拿得出这么多人了。

联军有实力和大义双重加成,宋国不敢硬抗,很识相地选择了低头。齐桓公一看王室这杆大旗还真有效,便在之后几年拉着王室的使者频繁举行会盟,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除了“尊王”以外,齐桓公还提出了“攘夷”的口号,身为霸主的他更需要以身作则,所以当燕国被山戎攻打的时候,他派兵去救;当邢国和卫国被狄人灭国的时候,也是他派兵帮助他们重建。

当齐桓公在忙着“尊王攘夷”的时候,一个有力的挑战者出现在了他的视线中。

南方的竞争者:楚窥中原

在齐襄公灭掉纪国的同一年,楚国终于将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打服,随侯向楚军求和,楚国由此打开通往中原的通道。

前684年,齐桓公继位的次年,楚文王带兵进入了中原,他的目标是位于河南南部的蔡国。蔡国是小国,完全不是楚国的对手,一战之下,连国君蔡哀侯都被楚国俘虏。

前678年,楚文王再次北上,这一次他可不是到中原边上逛逛了,而是深入中原腹地,进攻郑国,向刚刚成为霸主的齐桓公显示自己的威势。

这时候郑厉公才刚坐稳君位,还无法与楚国抗衡,加上他同样有引入楚国给齐国使绊子的小心思,便与楚国结盟,随后又派人去向齐桓公解释,于是乎,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三人的儿子,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6)

楚国虽然挺进中原,却比不是齐桓公的赫赫威名,郑国很快又转向了齐国,就连蔡哀侯之子蔡穆侯为了应对楚国的威胁,也将妹妹蔡姬嫁给了齐桓公,以此寻求霸主的庇护。

对此,楚国选择让军队说话。楚文王去世后,其子楚成王在十年内三次进攻郑国,郑国难以招架,一度想倒向楚国。

前657年,齐桓公和蔡姬闹了矛盾,把蔡姬送回了蔡国,蔡穆侯也很不爽,有矛盾在齐国解决啊,送回来是什么意思,明摆着看不起我嘛!转头就将妹妹改嫁了。

这下齐桓公脸上无光了,亲率诸侯联军攻打蔡国。霸主一怒,蔡穆侯分分钟成为案板上的肉。齐桓公兴师动众南征,蔡国只是小菜,楚国才是重点。

面对气势汹汹的联军,楚成王沉着应战,双方对峙良久,谁也不敢真打,就在召陵订立盟约,各自退兵。

召陵会盟后,楚国继续北上与齐国争霸,但却避免与齐国正面冲突,主要方向放在了东方,试图在淮河流域打开局面。齐桓公有心打压楚国,但他的年龄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随着楚国在淮泗地区连战连捷,齐桓公也步入了晚年最为昏庸的时期。

流亡的公子:晋无公族

在楚国向齐桓公发起挑战的同时,持续六十多年的晋国内战终于结束,来自曲沃的小宗取代了翼城的大宗,曲沃武公被周天子册封为新的晋侯,是为晋武公。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7)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位。这是个狠人,对内为了杜绝内乱再现的可能,将自己的堂兄弟等尽数夷灭,造成“晋无公族”的结果;对外奉行尊王政策,攻灭骊戎、虞国、虢国等,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春秋初期的一百年是诸侯混战的一百年,秦、齐、楚都在大肆吞并,而晋国却在内战,本已落后许多,但晋献公却用二十几年的时间赶了上来,不得不说晋献公是一代雄主。

晋献公执政后期,秦国也完成了对关中地区的占领,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原,迅速崛起的晋国恰好挡在了秦国东进之路上,秦国不得不加强与晋国的联系,秦穆公便迎娶了晋献公的长女。

可惜的是,晋献公一代雄主,却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置得非常失败。他去世以后,晋国卿大夫里克先后弑杀晋侯奚齐和卓子,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继位,是为晋惠公。

前643年,晋惠公下令追杀哥哥公子重耳,重耳不得已踏上寻求大国庇护的道路,称霸中原的齐桓公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齐国,齐桓公给了重耳很高的待遇,给钱给女人,让重耳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8)

齐桓公此举,或许有留着重耳以便将来干预晋国的想法,但此时他已经在位四十余年,早年的雄心壮志已被贪欢享乐所取代,宠幸的全是奸佞之臣,再想有所作为已经很困难了。

前639年,齐桓公病逝,他的五个儿子相继被立为国君,每一次君位交替,都是一片血雨腥风,直到前608年齐惠公继位才稳定下来,而经过三十几年的折腾,齐国再不复霸主之位。

重耳的随从见齐国自顾不暇,无力帮助重耳夺取君位,便带着迷恋温柔乡的重耳离开了齐国,先后流亡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和秦国。

秦穆公当属对重耳最好的君主,因为他被晋惠公父子耍了一回又一回,迫不及待想把重耳送回晋国抢他们的君位。

本来晋惠公承诺以河西之地作为秦穆公出兵的报酬,可当他上位后就反悔了;晋国发生饥荒的时候,秦穆公不计前嫌卖粮,当秦国发生饥荒的时候,晋惠公不仅不卖粮,还发兵攻秦,气的秦穆公在秦国度过饥荒后大举攻晋,在韩原之战俘虏晋惠公。

晋惠公为了回国,割让了河西之地,秦穆公便与他结盟,还把女儿嫁给他送来的人质太子圉。可当晋惠公患病消息传来时,太子圉一声招呼也不打就逃回了晋国,继位为君,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在晋国内并没有太多支持者,最大的外援秦穆公已经被他惹毛了,刚刚继位的他可谓是内外交困,所以在短短数月间就被重耳夺了君位,自己也在流亡途中丢了性命。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9)

重耳就是晋文公,他坐拥晋献公打下的家底,虽丢了河西之地,但也获得了秦穆公这一强劲的盟友,这也导致他刚一继位,就具有称霸中原的雄厚资本。

恰巧此时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驱逐周襄王,自立为王。晋文公出兵护送周襄王回朝,斩杀王子带,周襄王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晋国。

是役,晋国不仅获得了土地,还拿到了尊王这杆大旗,晋文公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雄图霸业。

霸业的继承者:晋文复霸

想称霸的并不止晋国这一家,在晋国君位交替的这几年间,宋国、楚国才是争霸的主力,双方都想夺取齐桓公留下的霸业。

宋国是中等国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宋襄公素有“仁义”之名,所以齐桓公在晚年委托他照顾太子昭。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太子昭无法继位,就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

宋襄公义不容辞,联络诸侯一起护送太子昭回齐,不过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只叫来了卫国、曹国和邾国三个小国,主力还是宋军。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齐国,齐国贵族不清楚宋军实力,加上他们对当权的竖刁不满,便将竖刁和他拥立的齐侯无亏杀了,迎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

这次护送行动使得宋襄公名声鹊起,他自己也颇为自得,以为决定了天下第一强国的国君之位,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强国了,那霸主齐桓公做得,我为何做不得?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10)

前641年,宋襄公先后压服了曹、邾滑等等国,搞了个小型的诸侯会盟。同年,没了齐桓公压制的楚国直扑中原,与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会盟,宋楚争霸展开。

由于国力和君主能力的巨大差距,宋国很快败下阵来。

前638年,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军救援,双方在泓水开战,宋襄公拘泥不化,被楚军大败,连大腿都被射伤。

宋国虽败,却不肯臣服于楚,楚成王决定再加把劲,彻底征服宋国。

前633年,楚成王派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为了解除楚国的包围,晋文公率军进攻楚国的同盟卫国和曹国,并联络秦国和齐国一同出兵。

楚将子玉率军向晋军发起攻击,晋文公采取退避三舍的战术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最终在城濮大败楚军,楚国的称霸之路上又多了个强劲的对手。

得胜之后,晋文公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宫,向周襄王献俘,周襄王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晋文公称霸诸侯。

楚国败了,留给郑国的阴影却还没消退,此时的郑国早已衰落,根本没有在晋楚两国面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脚踏两条船,两边都叫大哥。这引起了双方的不满,只不过楚国无力北上,而晋国却是如日中天。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11)

前630年,晋文公以郑国曾对他无礼为由进攻郑国,秦穆公也率军出征。郑国人烛之武敏锐看出秦晋之间的矛盾,半夜偷偷出城前往秦营,劝说秦穆公不要给晋文公打工,不然只会使秦国利益受损。

志在称霸的秦穆公被说服,与郑国签订盟约后撤军。晋文公没有冒险向秦军发动进攻,可秦晋之间裂痕已生,秦晋之好一去不复返了。

秦军撤离后,晋军也选择撤军,郑国保存了下来,却再也不敢侥幸,彻底倒向了晋国。

不屈的挑战者:楚庄称霸

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其子晋襄公继位。消息传到秦国,秦穆公坐不住了,他这一生多次插手晋国内政,到最后却帮晋文公做了嫁衣,晋文公仅用五年就成为霸主,可他却只能感叹年华易逝,霸业遥遥无期。

要称霸,打进中原是必需项,周王室居天下之中,只是象征意义太浓,不好下手,旁边的郑国就成了众矢之的,晋楚都把郑国当作争夺目标,不甘心的秦穆公也想从此入手,派军队远征郑国。

这次远征重在保密,但秦军还没到达郑国都城,就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假装犒劳秦军,让秦军误以为已经被发现,只能放弃攻郑打算,灭掉小国滑国候久班师回国。

滑国是晋国的属国,秦军趁晋国国丧期间灭了属国,这不是打霸主的脸吗,晋国的国力可没有衰弱,直接在崤山设下埋伏,把秦军打得全军覆没,这标志着秦晋之好彻底破裂。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12)

之后秦国数次出兵攻晋,都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秦穆公不得不把扩张重心放在西边的戎狄身上。秦国先后灭掉数个戎人国家,辟地千里,周天子派人祝贺,史称“秦霸西戎”。

秦穆公去世后,人才多殉葬,继任者又多碌碌无为,秦国虽仍属强国,但已经没有了称霸的实力。另一个晋国的手下败将楚国却很快卷土重来。

晋襄公死后,继位的晋灵公年幼,由卿大夫执政。楚成王之子楚穆王抓住机会,出兵进攻郑、陈、宋等国,迫使他们与楚国议和,楚国霸业复盛,仍然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

楚穆王去世后,其子楚庄王继位。

此时的中原彻底沦为晋楚争霸的战场,处于其中的郑、宋、卫、陈等国今天被楚国打,明天被楚国揍,每一个都在战战兢兢地选择自己的老大,生怕站错了队被人暴揍一顿。

前597年,楚庄王亲率大军北上,围攻郑国,晋军救郑,双方在邲地开战,楚军大胜,一洗城濮之战的耻辱。此战过后,楚庄王饮马黄河,收服了郑、宋诸国,终于成为霸主。

霸业的余晖:吴越争霸

楚庄王称霸时期,终于稳定下来的齐国蠢蠢欲动,齐顷公小动作不断,试图瓦解晋国在东方的布置,与此同时,秦国也在西部屡屡进攻,晋国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在东西两个方向,在南部便难以压制楚国。

然而楚庄王去世后继位的也是幼主,楚国贵族争权夺利,国力不增反降,很快就不是晋国的对手。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13)

趁着楚庄王去世后楚国动乱的机会,晋国集中力量进攻齐国,打得齐顷公大败。齐国摄于晋国军力,转而投向晋国阵营,晋国解决东顾之忧。

前583年,晋国进攻蔡国,获胜后直接进攻楚国本土,楚军败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盟国沈国,俘虏沈国国君后北归,楚国霸业就此终结。

为了防止楚国全力北上,晋国派人前往吴国,教吴国士兵乘车打仗,并与之约定讨伐楚国,楚国也将感受两线作战的滋味。

至晋悼公在位时期,晋国镇齐、慑秦、疲楚,天下诸侯莫能与之争,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雄霸中原。

此时春秋时期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分封制的弊端再一次显现,上一次的天子被架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这一次,连诸侯也被架空,上到晋国、齐国等大国,下到郑国、鲁国等小国,国君都大权旁落,真正掌控国家命运的是下面的卿大夫。

对于国君而言,带领国家建立霸业是理想所在、利益所趋,可对卿大夫来说,如何夺取更大的权力乃至取国君而代之才是最重要的事,于是前546年,晋、楚、齐、秦等14国在宋国的结盟,是为第二次弭兵之盟。

盟约规定晋楚为霸主,齐国为晋国盟友,秦国为楚国盟友,不需要交保护费,剩下的诸侯国则要朝拜晋国和楚国,交两份保护费。

此后,争霸战争逐渐消停下来,被晋楚大军犁过一遍又一遍的中原诸国终于有了喘息之机。

北方诸国回家搞内部斗争去了,南方的楚、吴、越等国却没有这种需要,争霸的主战场就由中原转移到了南方。

春秋时期先后争霸中原的著名霸主(春秋时期有多乱)(14)

吴国在接受晋国援助后,在晋悼公时期强盛起来,开始不断袭扰楚国东部,楚国数次发兵攻吴,虽处于优势,但始终无法灭吴,只能予以压制。

吴国处于劣势,却奋发图强,到了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齐人孙武为将军,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的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国疲于奔命。

前506年,吴军在孙武率领下,从淮河流域向西进攻,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楚国几为吴国所灭。之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才成功复国。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确立吴国在东南地区的主宰地位,转而向北方进军,试图称霸。

吴国的国力远比不上晋、楚、秦、齐等强国,灭楚已经是以弱胜强,其后屡屡出精兵北上争霸。前482年,夫差更是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见此良机,率军攻吴,杀死吴太子,夫差带着霸主的虚名匆匆而回,却连战连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3年,越军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

吴越相争之际,楚国趁机侵占吴国在江淮的土地,可以说吞并吴国的越国是比之前的吴国弱的,然而勾践还是走上了夫差的老路,迁都琅琊,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