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昼夜平分)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昼夜平分)(1)

导语

疫情之后,不少人说对时间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样了,但出去走走就会发现,大自然依旧按照它的步调四季轮回呢。这不,时间一晃,今天已经是秋分时节了。秋分有什么样的解释?我们该如何享受生活?一起来看看吧。

秋分的含义

就在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的“分”有两层含义,你知道吗?

在秋分这一天,意味着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等长,都是12个小时;另一层含义则是因为秋季始于立秋,结束于霜降,而在秋分这一天,恰好处于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间点,平分了秋季。所以一直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时值二分,日夜两平分。”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昼夜平分)(2)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半的秋,《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形象的讲述着秋分的特色。“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金风送爽,雁字横秋。草木染黄,凉蟾光满。落花听雨,折桂香远。石榴满坼,木樨清露,别有微凉。”

秋分之后,意味着秋色更加浓郁了。

物候的转换

秋,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心生感慨的时节。我们从秋分物候就能感知到春秋的轮回。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而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就是说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昼夜平分)(3)

三候水始涸。《礼记》注解说:“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意思是说秋分时节降雨逐渐减少,天气开始变得干燥,水汽蒸发快了,所以湖泊与河流的水量也变少,一些沼泽、水洼甚至变得干涸。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这三个物候特征让我们看到阴阳力量的此消彼长,看到了属于这个季节的寂静与寥落。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当内心的思绪遇到季节的寒凉逐渐就转化成一种情绪,这就是中国人说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时节的诗意

秋分,它平分了昼夜,平分了秋季。在这特有的富于哲思的平衡时光里,看看天地万物,季节的转变,想想我们生活中所遇与所求,我们该如何读懂季节的语言、我们该如何理性思考,来平衡心底的诗意呢?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昼夜平分)(4)

“物皆著我之色彩”,秋色引秋思。当宋玉在《九辩》中留下的“悲哉,秋之气也”之后,悲与愁似乎就成了秋的色调与情绪,秋也极易让人思绪万千。

清代诗人赵翼描绘了秋风的不解人情,“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笔下的秋景寥廓苍茫让人神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唐代诗人杜甫见景抒情,我们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感受萧瑟秋景带来的沉痛。

而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反长调,另辟蹊径,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从诗中看到了秋的美好,佩服诗人的胸襟与非凡之余,也感受到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哲思意蕴。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昼夜平分)(5)

中国哲学讲究切勿“过犹不及”,万事万物都讲究阴阳平衡。在这个充满智慧、富有平衡意味的节气之中,愿朋友们可以用一种辩证且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与自己,在忙碌中为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设计些小小的仪式感,为生活装点独特的情趣,也学会在高压中进行自我调解与舒缓,在不确定性中修身养性,在秋分探寻属于自己那份诗意的平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