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恩最新(洗锭杆艺人田兆恩)

田兆恩最新(洗锭杆艺人田兆恩)(1)

□陈启忠 侯长舟

纺车、织布机、线穗子、花棉布,“嗡嗡”的纺线声、“咔咔”的织布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常见的场景,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声音下陪伴长大的,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粗布衣服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纺车、织布机和那些打铁匠、焗盆子锔碗、磨剪子、锵菜刀等老手艺几乎销声匿迹,那些过去人们赖以生存和喜闻乐见的传统手艺濒临失传,令人担忧。

洗锭杆当时是最火的行业之一,过去每年的春天,家家户户纺线织布,作为纺车的主要工具锭杆,供不应求。

68岁的田兆恩老人是洗锭杆的老艺人,如今像他这样的手艺人几乎都不干了,只有他还在固执地坚持,每天和老伴带着工具,在乡村集市艰难生存。

见到田兆恩老人,是在糜镇大集上。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台——铣(xi)床上忙碌着。只见他将一块半成品的木料固定在铣床上,右手持弓,左手持铲刀,手拉弓弦,木屑纷飞之间,木料在他的手中逐渐变细,呈现出两头尖、中间粗的形状。就像变魔术一样,几分钟的时间,一根锭杆的成品就完成了。在一旁观看的几位老人连连点头称赞,很多年轻人好奇地用手机记录下现在难得一见的老手艺。

田兆恩停下手中的活,向笔者介绍起了锭杆的作用以及工艺流程。他说:“锭杆是早先人们纺线、织布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是三代祖传,从我爷爷那辈儿开始做这行当,全部采用上好的槐木为原料。过去每个集市能卖上300多根,早上来了一直到日头偏西,还有等着要锭杆儿的。那个时候一根锭杆卖2毛钱,一个集市能收入七八十块,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因为当时生产队一天的公分才值2毛钱。可是如今,纺车织布机都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人们再也不穿粗布衣服,尽管一根能卖到五块钱,只是偶尔的还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前来买锭杆,不过也是少之又少了。原来我们家以此为生,现在我只好拓展其他项目,你看这些,我做菜板、马扎、桌子凳子,还做擀面杖、蒜锤子,仅靠洗锭杆,连饭也混不上了。 ”田兆恩老人长叹一声,目光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田兆恩很喜欢这个古老的手艺,谈起洗锭杆,他眼里充满了激动的神采,他说每一根锭杆都要经过原木分解、文火烤直、铣制等诸多环节,手上的功夫最为关键。“这门手艺传了三代,由于工序烦琐复杂,而现在的需求几乎没有了,所以怕是很难传承下去了。 ”老人一脸惋惜。

时代在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很多传统技艺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实,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应竭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技艺,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生机,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