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诗(郭沫若站在海边)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觉得现代诗中,最难教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词作品作为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的诗词作品一直备受近名家们推崇,特别是他的经典诗集《女神》,更是被捧上神坛多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郭沫若写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郭沫若写诗(郭沫若站在海边)

郭沫若写诗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觉得现代诗中,最难教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词作品。作为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的诗词作品一直备受近名家们推崇,特别是他的经典诗集《女神》,更是被捧上神坛多年。

然而,对于他的很多诗作,一般人却并不完全能理解。比如1920年2月,郭沫若曾写过一首名为《天狗》的名篇,诗中有几句是这样的:“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对这首诗,不少文科教授都说它是现代诗中的精品,如今也是入选了高中选修教材,但很多学生还是不懂,这首诗通篇都很像一个儿童的“白日梦”,它到底好在哪里?

无独有偶,本期笔者要和大家介绍的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一样让学生不懂。在有一堂课上,笔者和学生们分享了这首诗,并告诉大家这是一首风靡了近百年的经典现代诗,但不少学生们读完后都告诉我:无法理解它的美。这是为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

这首诗写于1919年,当年27岁的郭沫若在日本留学,他来到海边,面对着苍茫大海,想起故土,一心渴望投入保家大业中,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之作。其实看了诗的语句,大家就能明白为何学生们无法理解它的美,因为几千年文坛确实很少有人这样写诗!

首先,诗中大量地使用了“啊”和“哟”等感叹语表达情感,这种写法是美国诗人惠特曼式的语言,这在当代诗坛多少显得有些小儿科。当年网友们为了讽刺这种带了很多“啊”的诗作,还曾写出过“大海啊,全是水”等恶搞诗句。其次,诗中的内容多少有些“疯”。太平洋把地球推倒这样的话,确实是很敢想的。而诗中3个“不断的”,以及最后5个“力的”的排比句,虽是气场十足,却仍没有掩盖住全诗结构上的杂乱无章。

就凭以上这两点,学生们无法理解它的美,是正常的。但专家们,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华中师大的教授黄济华称此文有一种内在的韵律美,来自上海教育学院的专家孙光萱教授更是表示此诗有一种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同一首诗,为何普通人和专家会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于学生们无法站在当时郭沫若先生所处的时代考虑问题。1919年前后,新诗该怎么写,大家仍在摸索中前行,那时候多数文人靠模仿和学习成长。年轻的郭沫若在这首诗中,模仿的正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为了打破传统古诗的结构和格律,郭沫若这首诗用的是自由体,语言上也难免略显稚嫩。

这就像当年初唐四杰的作品,唐代不少文人完全是看不上的,他们认为四杰的作品用词不华丽,格调不高雅,完全没有齐梁遗风。为此诗圣杜甫为了力挺四杰,还在《戏为六绝句.其二》中用“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讽刺这些不识货的普通文人。其实郭沫若先生在百年前为发展新诗作的贡献,和当年初唐四杰为改变绮丽诗风做的尝试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今天看郭老的作品会觉得很幼稚,但正是他们的努力让现代诗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是吗?欢迎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