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家用灯(传承600年的子孙灯被买空)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祁霞记者庄剑翔)2月14日,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北街道槐南村鸭成荡组,几户村民正在紧急赶制一种传承了600年的纸灯笼——子孙灯。春节、元宵节期间,子孙灯的需求量格外大。

小时候的家用灯(传承600年的子孙灯被买空)(1)

△顾克良在劈竹篾

先劈竹篾、再编扎、糊纸、刷红、剪纸、贴花,安装灯笼盘……75岁的顾克良和同岁的老伴朱爱清正在忙碌着。“春节前就卖掉了不少!”老顾说,今年比起往年,销量有所增长。他们一年不间断地扎灯,都在年前被小贩们收去了,一盏灯几块钱,一年做了5000多盏,小挣了一笔。

小时候的家用灯(传承600年的子孙灯被买空)(2)

△朱爱清在编扎

记者从扬州市档案部门了解到,相传槐南村杭家大队在明清年间便有用竹篾编扎纸糊灯笼的历史,后相继失传,而鸭成荡竹篾编扎灯笼的技艺传承至今。

小时候的家用灯(传承600年的子孙灯被买空)(3)

△朱爱清在糊纸

部分村民一年四季除了农忙外,便忙于劈篾、编扎祖辈传承下来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子孙灯”及“小红灯笼”等纸糊灯笼。一进腊月门,便有外地老客户上门拿货,春节前后在周边乡村和周边城市自卖。灯笼通体红色,寓意子孙满堂,十分吉祥。

顾克良十多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扎子孙灯,到现在已经60个年头。“年纪大了,我跟老伴两人分工,一个小时能扎五六盏,有手快的,一小时扎十盏没问题。”哈密瓜大小的灯笼,刷上红漆,贴上金色喜字,点上蜡烛,由内而外散发着喜庆。

小时候的家用灯(传承600年的子孙灯被买空)(4)

△子孙灯

在周边的江都、公道等地,子孙灯十分受欢迎,可老顾却越做越愁。“没有年轻人肯学!”村里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在老顾看来,哪个行当不比扎子孙灯强?“做瓦匠木工都比这个挣得多。”

老顾说,现在整个庄上,大约只有六七家还在做子孙灯,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60岁了。最多再过二十年,这门手艺就会面临失传。“我们扎的灯笼,跟几百年前一样,也想过变换造型,但是人家还是喜欢传统样式的。”

在村民的记忆当中,做子孙灯笼的传统最长的已经传承了四代,近200年历史了。“我们一年四季都会带着弄,有时候就是一边看电视聊天一边做。”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把做灯笼作为一种消遣。春节、元宵节前后,一些人家会把这一年囤好的灯笼拉到市场售卖,单价五块钱左右,批发价两三块钱就能拿到。

槐南村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希望能有好的方式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子孙灯已经比几年前畅销了不少,并且被编写进了志书。扬州彩灯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志康也表示一直在关注子孙灯的现状,这一传统手艺有望“回春”。

(现代快报全媒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