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思想家(刘立夫战国养士之风与孟子的年薪)

战国养士之风与孟子的年薪

古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春秋战国时期大批有学问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商品,希望一个好价钱卖给各国的当政者,待价而沽,从中渔利,而不问正当与否。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意。齐宣王高规格接见他,然后屏退左右,一连交谈三天三夜毫无倦意。临走时,齐宣王送他一辆豪车,另加一百镒黄金。1镒20两,一百镒就是2000两黄金。张仪是战国时期一个神秘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做过魏国的相国,当时很有名气,但孟子看不起他,认为他靠玩心计、卖弄口才发家致富,赚了名利,亏了人格。当时的阴阳家也很受宠,邹衍就是一个例子,十分受欢迎,因为他会给君主算命推运,让人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小看古代的阴阳家,他们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那一套理论给当政者看风水、推国运,迎合了权贵们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迷惑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思想家(刘立夫战国养士之风与孟子的年薪)(1)

相比起来,孟子却很受冷遇,但他毫不在意。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人志士,那些只为富贵利禄而讨好君王的小人是没有资格称大丈夫的,并且将这类为了名声地位而放弃人格的人称之为“妾妇”,就是一味讨好丈夫的妇人。

一个人的风骨,来源于某种底气。像孟子这样有骨气、有人格的人,几百年、甚至千年难出一个。孟子的底气在哪里?一个是他的“铁肩当道义”的良知担当;另一个就是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物质保障,他有工资收入,不为衣食发愁。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思想家(刘立夫战国养士之风与孟子的年薪)(2)

孟子活了84岁。他40岁左右在滕国(今山东藤县)开始从政。之后往返于齐国、魏国、宋国、薛国等国之间,最多的是齐国,但一直没有做过实际的官。他60岁左右就退休了,晚年从事教育,并将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做了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子》一书。孟子在齐国做的是“客卿”,就是当顾问,拿俸禄。当时各国为了竞争,重视人才,有“养士”之风,特别是齐国,办了一个“稷下学宫”,接纳各国学者,孟子就在那儿呆过很多年。根据孟子自己的回忆,他后来不想干了,要离开齐国,齐宣王开出了“万钟”的高薪来挽留他,但他没有接受,最后还是离开了。

中学课文选了孟子的一篇文章,叫《鱼我所欲也》,有一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那一万钟就是六万斛另加四万斗。这个待遇与当年孔子做鲁国大司寇兼宰相的时候是一样的。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思想家(刘立夫战国养士之风与孟子的年薪)(3)

还有,孟子提到过,他离开宋国时国王赠送他黄金70镒,每镒20两,合计1400两,他接受了;经过薛国,国王也送他黄金50镒,合计1000两,他也接受了。根据估算,古代1000两等于现在的31公斤,这个数目是很大的。注意,这还仅仅是人家一次送给他的礼物呢。大概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个团队跟着,否则这么多钱他一辈子也花不完。

有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知道孟子说话的底气。他的“大丈夫”气节与此有关。要知道,人穷志短乃人之常情,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提倡保障人民的生存权,但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没有保障还能安贫乐道,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这不矛盾吗?实际上,读书人如果长期缺衣少食,也不会有恒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