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僧布袋和尚写过一首诗(唐代诗人经高僧点化)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多若星子。《全唐诗》收录唐诗48900多首,收录诗人共2200余人。
在这灿若星河的诗人中,李涉的名字,实在是太过冷门。
虽然诗人冷门,但是,李涉曾写过一首诗,诗中的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
这句诗出自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全诗为: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这首诗是李涉被流放时所写,李涉仕途坎坷,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因与名相裴度及武昭相善,遭宰相李逢吉迫害,被流官康州。
在他流放期间,情绪非常消沉,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天,李涉眼看春天就要走了,打起精神登山游玩放松,游览到鹤林寺时,与寺中的高僧闲聊,经高僧开导,忽然顿悟。
此后,李涉解开了长久以来苦闷的心结,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加了些许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首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
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在与寺僧交流过后,诗人才感觉到这生活是闲适的,可想而知,诗人之前过的是怎样抑郁的生活。
由李涉这首诗引申出一个典故,即“逢僧处”,由于诗作太有名,逢僧处替代了竹院名。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十分喜欢李涉的诗。那“竹院逢僧”之处,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同时,建起了“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
胡愈之先生专为这句名言作过注释:“人总不能看见自己,唯有和别处的人相比较时,方照见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如今 ,“偷得浮生半日闲”已经成为一个闲适、忙中休憩的诗句,是一个人最放松、最惬意的时候,愿每一个诗友都能有“半日闲”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