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1)

9月7日,“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医疗保障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2)

发布会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举全州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2020年底,全州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如期交出了脱贫攻坚亮丽答卷。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3)

新生活新面貌

脱贫群众生活之变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红河州贯彻精准方略,做到精准施策,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累计实施18.8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7152户75806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群众挪了穷窝、置了新业。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4)

群众生活笑开颜

全州13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验收,2020年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25%,比2015年提高了18.14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累计下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54.27亿元,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所有脱困人口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脱贫人口住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统筹保障后比例达90%,比2015年增长28个百分点。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5)

群众生活笑开颜

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020年的4500元。通过脱贫攻坚战,农村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过上了“住有所居、学有所上、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幸福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地区面貌之变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红河州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难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500公里,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打通了贫困地区通往小康的“致富路”,高速公路跨过红河南岸,结束了红河南部脱贫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投资9.37亿元,巩固提升176.3万农村人供水保障,解决41.61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供水设施基本全覆盖。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6)

绿春县大头拉祜寨

全州行政村100%通4G网络、通宽带网络,所有脱贫村通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城乡发生的巨变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州民族团结、开放发展等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红河大地处处呈现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美丽画卷。

脱贫群众精气神之变

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各级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尽锐出战、下沉基层一线,全州5.95万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向798个贫困村全覆盖选派1.04万名驻村工作队员扎根攻坚一线,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7)

百香果种植户乐开颜

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广大脱贫群众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从“熬日子”到“奔日子”、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极大提振了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红河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出实招抓落实,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红河州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构建线上网络化和线下网格化“两网”双向协同监测体系,推广运用“政府救助平台”,让群众遇到困难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申请救助。

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入户排查与行业部门筛查比对常态化预警体系,每月开展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得到巩固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下达各类教育资助金16.3亿元,脱贫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家庭在校学生实现“应助尽助”。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8)

红河县三村乡中心校学生在图书室快乐阅读

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全州142个乡镇卫生院、1145个建制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全州脱贫人口和三类重点监测对象36种大病救治率99.67%。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巩固农户基本住房安全,开展农房隐患排查整治,累计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762899户,危房整治率100%。全州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5.34万人,其中有9.26万脱贫人口人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红河州构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 N”政策支持体系,坚持“四个不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强化投入力度不减,2021年以来,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6.3亿元,实施3697个项目。

近年来,红河州持续选派驻村工作队,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扎实推进2022年度474个任务村的规划工作,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和“好书记大比武”活动,全州各级干部群众乘势而上,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根本之策,把加快脱贫地区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真抓实干把发展短板补起来,推动脱贫地区人气更加旺起来,发展更加活起来,实现农村更富裕、农民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9)

阿希者桃林

这十年

红河州在实现全面小康

如期交出脱贫攻坚亮丽答卷中

有哪些亮点?

一起来了解一下

红河州脱贫攻坚主题是什么(红河这十年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10)

我州在产业帮扶中主要有哪些帮扶模式?脱贫人口又是如何从中获得收益?

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和就近务工获得收益。泸西县发展的香葱产业,5000多户脱贫户参与土地流转,年均租金4700多元。此外,栽葱、拔葱、洗葱、包装等,已经形成分工明确、标准化、专业化的流水线,目前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4300户脱贫户在基地务工,户均增收4万多元。

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带动获得收益。屏边县白河镇腊哈村,通过党总支领办合作社,用好沪滇协作帮扶资金,发展“农业 旅游业 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2021年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多元,还通过农村电商销售水果2800多吨,果农直接获得收益490多万元。

公司带动获得收益。元阳县阿者科村,通过成立村集体旅游发展公司,依托哈尼梯田和哈尼族民族传统资源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分红6次78.51万元,户均分红达1.2万多元。

目前,全州已经实现了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人口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帮扶的前提是“有产业发展条件”,就是有生产资料、有劳动力,并且有发展意愿,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产业帮扶绝不是简单地给予脱贫人口种养帮扶,更不是简单的“一补了之”“一股了之”,而是通过产业帮扶资金、政策、渠道、模式,帮助脱贫人口进入产业发展链条,合理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降低风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我们主要采取合作社绑定脱贫人口、企业再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形式来开展,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联合体”,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进行抱团发展。

全州人社系统在促进农村人口稳定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直以来,全州人社系统始终把抓培训、强技能作为稳就业、促增收的治本之策,投入大量资金激励广大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劳动者从“普工型”向“技能型”转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助力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在脱贫攻坚期间,紧紧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需要,整合资源、分类施策,通过开展培训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力、培养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扶持一批劳动者创业就业“四个一批”技能扶贫行动,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组织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以技脱贫”成为了致富新路子。如:屏边县湾塘乡五家村委会四丘田村的李保飞,因个人缺少技术而致贫。2016年通过引导本人参加了挖掘机培训并取得资格证。后经推荐找到了工地开挖机的岗位,收入从原来每月3000元增加到每月6000多元,技术换来高薪酬岗位让其家庭在2019年实现了脱贫摘帽。石屏县宝秀镇幸福新村居民何美凤,在自身掌握民族服装刺绣的基础上,参加了花腰彝刺绣培训。一技在手的她,在家门口刺绣企业“扶贫车间”月收入比没有培训前增加了2000多元。像这样以技能促就业带脱贫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正是通过持续开展技能培训,为实现农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和高质量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到2021年底,全州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182.58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3.63万人次,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22.66万人次。

2021年以来,全州人社系统以实施“技能云南”为契机,树立“培训促就业、强技助增收”的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目录的指导作用,科学设置培训的项目、班次、时长,持续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提升低收入群体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制式、定岗式技能培训,推动形成“定制化”培训 “订单化”输出的融合发展。特别是针对南部地区脱贫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通用技能培训,帮助有培训意愿劳动者实现“应培尽培”,进一步增强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信心和就业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增收步伐,不断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基础。

在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中,医保局是如何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的?

医保局紧扣《云南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要求,联合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卫生健康委、州乡村振兴局、州税务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红河监管分局等部门,根据省级文集提出了符合我州实际的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措施,与原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有序衔接过渡,明确了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5年过渡期内,通过优化调整医保扶贫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

统筹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及资助参保工作。过渡期间继续做好脱贫户管理的同时,重点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由国家明确的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管理。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给予定额资助;对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脱贫户,资助参保标准从2022年-2025年逐年下调,到2025年按标准退出,不再享受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

统一规范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将脱贫攻坚期内基本医保倾斜政策过渡为公平普惠的保障政策。规范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的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点,取消大病保险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对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脱贫户,2021年-2023年同农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同等的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到2023年后逐步调整。

加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将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低保人员、特困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给予在年度限额内按照一定的报销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对未纳入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脱贫户,2021年-2023年同农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同等的医疗救助政策,2023年后逐步调整。以上几类人群经医疗救助后个人自付费用超过我州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线,存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再由医疗救助资金在限额内给予倾斜救助。

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做好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住院自付费用超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底线(我州2022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底线7000元)的患者纳入因病监测预警对象,按月推送给乡村振兴、民政部门,经相关部门核实纳入“三类人员”监测对象的,医保部门及时给予标识、参保,落实各项资助参保和医疗救助保障政策待遇。对农村普通参保人建立依申请医疗救助机制。

记者:李梓毓 吴富水 实习生:杨秋 游欢

图片由州乡村振兴局提供

责编:莫凯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