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举人是怎么分的(秀才举人贡士)

古代科举举人是怎么分的(秀才举人贡士)(1)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举人是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汉指郡国荐举的孝廉。 《后汉书·左雄传》:“郡国考廉,古之贡士。”此称始见于《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科举考试步骤

考童生:这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没有学位的人,到了70岁还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乡试: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是省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乡试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监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乡试竞争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就称举人。

会试: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淘汰率在90%以上。通过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进士”。

殿试:中了“进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决于最后殿试。殿试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后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亲拟试题和评判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试卷进呈皇帝御览。

殿试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头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排序填写金榜。金榜有大小两种,小金榜奏呈皇帝御览,大金榜则张贴于长安门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