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为上河南大学三次高考 河南71岁大爷曾5次参加高考
“人生迟暮时,对年少时的记忆,好像比40岁正当年时要清晰得多,而那不过是些稀松平常的记忆罢了。”
对于年老者的记忆特征,荷兰心理学教授德拉埃斯马如是说道。
本文的主人公——柳玉春,便是十分符合德拉埃斯马的论断。
年逾古稀的他,时常回忆起自己参加高考时,复习所用的煤油灯、路上的阵阵蝉鸣、归来时的袅袅炊烟……
这位河南老人从1978年至2020年间,总共参加了5次高考,最终在自己71岁时圆梦。
那么,柳玉春的高考经历是怎样的?他执着地参加高考,究竟是图什么呢?
(拿着录取通知书的柳玉春)
一、深埋于心底的“大学梦”两鬓斑白,笑容可掬,一口黄牙掩盖不住纯真的笑容,红通通的脸蛋有着中原人的豪爽。这般形象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柳玉春。
一袭淡蓝色的上衣着在身上,沾染泥泞的黑裤似乎饱经风霜,从常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普通老人。
但是,其平凡外表之下,却有着非凡的经历,年逾古稀的他,曾五次参加高考,以一介普通人的身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曾说道:
“回忆像孩子一样,也爱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会躲藏起来。他爱献媚奉承,爱梳妆打扮,而且常常并非迫不得已。”
(君特·格拉斯)
柳玉春的记忆就如同格拉斯的笔触所描述的那样,尽管有时会浑浊不清,但那五次高考的经历却是刻骨铭心,时而出现、时而消隐,勾动着这位老人的心。
年轻时的柳玉春,在青春的大好年华,只能在田地间劳作。
他脱离了父母亲朋好友的关爱照顾,错过了读书、求知的机会。
但是,他与来自繁华都市里的读书人一起聊天聊地,去聆听那繁华的都市,去感受那与乡村生活相距甚远的城市魅力,尽管他从事简单而枯燥的体力劳作,但他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渴望读书。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未过而立之年的柳玉春决心抓住这次机会,在1978年报名参加高考。
然而,由于准备得仓促,以及田间的劳作尚未完成,柳玉春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复习知识。
(恢复高考)
短短的5天复习时间,对于远离书本已经十年左右的柳玉春来说实在是短得可怜,尽管如此,柳玉春依然倾尽全力、努力复习。
阵阵蝉鸣、袅袅炊烟,从早到晚,柳玉春抓住那仅有的时间埋头于书海之中,他的心中有属于自己的梦。
但不可否认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基础薄弱、复习时间短暂的柳玉春最终只考取了320分,和自己的大学梦失之交臂。
彼时的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的璞玉被发掘,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其竞争自然也就十分激烈。
(恢复高考)
《人民日报》曾描述道:
“例如音乐专业,成绩优异远超录取标准者数不胜数,名列前茅者难分高下。又如外语专业,口语笔写并皆流利者,屈指难数,诸多阅卷老师甚至产生了难以匹敌之感。”
可见竞争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柳玉春的第一次高考之旅暂告段落。
虽然与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相互错过,但是柳玉春并未气馁。
此后,柳玉春在自己的家乡开办起了食品加工厂,生意一度风生水起,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乡镇报社甚至亲自采访他,将他的事迹传播开来。
生意场上颇为得意的柳玉春,心里仍然放不下自己那个牵挂已久的大学梦。
(河南乡村街头)
柳玉春说道:
“那一年代,可谓是书声琅琅,莫让年华付水流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共识。我虽然生意做得不错,但是心里仍然感觉少了些什么。有时候会翻到那些夫妻同班、父子同校、携子求学的新闻报道,总是禁不住为那一岁月而热泪盈眶。”
柳玉春摩拳擦掌,想要圆上自己的大学梦。
然而,一场突然的意外,打断了柳玉春的寻梦之旅。
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柳玉春签订的数份合同都出现了问题,无数的欺诈扑面而来,接踵而来的官司令其措手不及。
村民们的声讨、厂商的指责、妻女的不理解……一系列的压力都沉重地压在了柳玉春一个人的肩上。
不久之后,厂子被人收走了,外债被人催上门来,家庭矛盾也不断激化,最终,他的妻子也和他离婚。
(炊烟袅袅的乡村)
风光不再的柳玉春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踽踽独行的他完全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所在。
依旧是阵阵蝉鸣、依旧是袅袅炊烟,但是此时的柳玉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他成了一个落魄、孤寂而无所依靠的中年人。
生活上的落魄让柳玉春转头去寻求其他的慰藉,而当年的大学梦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再度在柳玉春的心中生根发芽。
面对着记者,柳玉春回忆道:
“天黑之后,从地里干活回来,乡里的村民大家都是累得倒头就睡,但是我不可以。我得在土炕的一角,趴在一个糊着报纸的小木箱上学习,读读书、做做题。”
“那时候厂子倒闭了,过的穷,灯都买不起,就去市场上挑那煤油灯,夜里还舍不得用。但是,学习就是第一位,我就把那煤油灯先调的小一些,时间久了,我的鼻孔和眼圈经常被熏得黑黑的。”
“尽管如此,很多东西看了就忘,怎么做也找不出思路来,但是学习就是当时打发时间的最好的法子了。”
就这样,柳玉春拾起了自己的“大学梦”,继续自己的追梦之旅。
连番高考终被录取,心中有梦即有所得尽管柳玉春刻苦努力,但是他手头的复习资料却是十分匮乏,很多的书籍甚至都被老鼠咬坏了。
再加上他是处在偏僻的农村,消息十分闭塞,所以备考过程可谓是十分艰辛。
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末,柳玉春曾经想要再参加一次高考,但是由于消息的滞后,他最终遗憾错过了那一次:
“当时有关高考的消息都是口耳相传,柳玉春当时正在地里干活,要报什么大学、要考什么专业,猛然间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当天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还下着瓢泼大雨,想去张贴告示的门口看看有啥学校,但是路根本走不了。”
条件不可谓不艰苦!
但是,柳玉春有着自己的坚守与选择。
柳玉春曾向记者说道,在2007年8月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篇题为《广东省首个理科状元余乃明:老“状元”教出7个小“状元”》的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高考)
这一篇文章介绍了广东省实验中学的物理老师余乃明,在1977年,因为个人原因,即使考取高分依然落榜的故事。
柳玉春说道:
“那位老先生知道自己考得高,感觉有希望,每天都是偷着乐,结果体检过后一点消息也没有,也不知道去哪里问情况,就任由消息石沉大海了。”
“我最佩服的一点,就是他遭到变故,仍然是心平气和,继续自己的生活。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得继续去考。”
2017年,柳玉春将河南大学当作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院校,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最终只考取了180分,和自己的目标院校的分数线相比,相去甚远。
但是,不服输的柳玉春决定再战一年。
2018年,柳玉春比上一年多考了69分,但尽管如此,这和河南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柳玉春执拗地表示:
“还要再考一年河南大学!”
(被录取的柳玉春)
2019年,柳玉春第四次参加高考,结果这一年的成绩比上一年的成绩还要低,颇受打击的柳玉春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将河南大学当作自己心中的唯一理想学校。
在柳玉春看来,专科大学也许是一个契合实际的理想院校。
2020年,依旧是阵阵蝉鸣、依旧是袅袅炊烟,柳玉春再度找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感觉——虽然不是鲜衣怒马,但是那股蓬勃进发的精神又回来了。
第五次坐在高考考场上的他,取得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相对满意的成绩——他以245分的分数被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这一分数高出河南专科录取线足足65分,足够支撑柳玉春考上自己心目中的法律专业。
虽然不是在最理想的大学,但是却读了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这对于柳玉春来说,也算是了却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一个梦想。
如今的柳玉春,记忆已经些许模糊,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每一年、每一次高考的经历。
闪光灯般的记忆点缀着这位耄耋老人的心绪,对参加高考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等记忆犹新。
他发现自己还记住了当时正在做的事情,这是通常情况下并不会被记住的细节。
(录取通知书)
高考的成功让他对过去不再耿耿于怀,艰辛的劳作、精神的空虚,伴随而来的失望、迷惘等负面情绪皆被扫荡一空。
青春记忆在柳玉春的心中被打上了“柔光效果”,变得朦胧而美好,“青春无悔”成了柳玉春的最终慰藉。
不过,有很多人对于柳玉春的选择感到不解,认为他所谓的坚守只是“无用功”,他们选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论”来批判柳玉春的选择。
在“人格三分论”里,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最原始的需求和价值冲动,总是违背价值信念和社会道德。
“自我”控制“本我”的释放,决定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否应获得立即的满足,以适应社会道德价值。
“超我”与“本我”相反,对人的价值道德行为标准予以确认。
(弗洛伊德)
很多人看来,柳玉春不断地参加高考,正是为了实现“本我”,最高不过是“自我”。
但事实上,柳玉春完全地实现了“超我”。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柳玉春用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书卷之中,最终成功地考上了大学。
当有人问起他不断地参与高考、成为大学生的原因时,柳玉春这样回答:
“自己这个年纪,早就没了什么非要不可的东西。但是,自己摇身一变,当上了大学生,就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村里的居民,在法律问题上少走点弯路,别花那冤枉钱。”
柳玉春想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推广法律知识,也算是教书育人,改善一下当地的各方面条件。
在他看来,将法律文化和先进理念带到相对封闭和落后的农村,也能帮村里的居民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高考考生)
柳玉春说道:
“其实大龄的高考生并不少见,有很多人考上大学之后就回去教书,教学生们去追求。很多年过去之后,正是这些老师所带的班级,考上大学的人最多。这就是因为他把先进的文化理念给带回去了,这多重要啊。”
“有一次回去,到了村里边,有个孩子骑车赶快下来,喊了我声柳老师。”
“人人都尊敬知识,尊重那些先进的文化和理念,那我自己所做的这些事儿,也就算是有些成效了。”
或许旁人无法评说柳玉春的选择正确与否,但是正如生命之多彩,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柳玉春的选择亦如是。
结语: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凝聚着万千学子十二年昼夜苦读的艰辛,也背负着家长期待儿女“一跃龙门”的重任。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弃考、连考现象日渐进入公众视野:
“潇洒姐”临考前睡过头,考试误点后潇洒离开考场,称“复习得不好”,准备来年再战;
“淡定弟”考试当天忘带准考证,毅然离场转战网吧,后得知已被国外院校录取;
“清华哥”连考27年,只为圆一个“清华梦”;
92岁高龄的老奶奶冒雨参加高考,想圆一个大学梦……
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去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但是,作为一个包容的社会,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正视与尊重。
莫尔说:“在人生中最艰难的就是选择。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需要巨大的勇气——选择它的勇气、坚持选择的勇气、接受后果的勇气、去后悔、去改变的勇气。”
当站在高考面前时,有的人被恐惧战胜,将三年、甚至数十年的付出抛之脑后,最后选择了放弃;
有的人不怕面对的是什么,愿意一次又一次去挑战,挑战的是高考、是成绩吗?不是,他们挑战的是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己的认可。
我们不去评价选择的对与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选择什么不重要,选择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72岁大学生柳玉春准备考研 痛心同学们沉溺手机》 河北青年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