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

作者:邵瑞刚 段改春

一、中华民族需要自己的母亲节

(一)提升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曾经长时间领跑世界。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世界,造成百年屈辱百年抗争。从那时起,我们学习西方,甚至一度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以至于今天有些人完全崇洋媚外,缺乏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母亲节、父亲节等外来节日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播、意识形态入侵的重要方式。文化安全刻不容缓。

所以,中国应当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节日为依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深入千家万户。

(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需求。

经典不能存于研究者心中,只有化在民间,成为气候、成为地力,才能成为营养,也才能保有生命力、建设力。传统文化应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广传承,让表达形式跟上时代发展,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而节日,正是人民群众认同文化、自觉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应当加以利用发扬。

(二)弘扬孝老爱亲的家风家训需求。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孝道伦理深入民间,孝道故事广为流传,“孝悌”不仅是修身齐家的根本,也成立社会治理(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屡次强调要注重文明家庭建设,要注重家庭、家风、家教,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设立中华母亲节,是弘扬母慈子孝、孝老爱亲的家风家训的必然需求。

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文化自信,为了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需要自己的而不是外来的母亲节——中华母亲节。

二、为什么要以女娲为中华民族伟大母亲主办中华母亲节

(一)女娲的始母地位中华民族公认,坚如磐石

1.女娲是神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缔造者——中华始母,始母地位具有唯一性。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创造了人类,制定婚姻繁衍、教化了人类。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女娲的子孙,女娲是理所应当的中华始母,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华母亲节的不二人选。

2、女娲神话传说的久远性

远古久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有《韩非子 天文》为证。屈原的《楚辞·天问》早就对天地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进行了思考:“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在屈原之前已经广为流传。

3、女娲神话传播的广泛性——遍及全国,波及世界

除西华县外,国内还有女娲庙、女娲遗址260多处,如河北涉县娲皇宫、山东济宁女娲陵、陕西临潼女娲老母殿、山西河津女娲庙、江西雩都县女娲宫、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女娲宫等。

不仅汉族把女娲作为始母,云南的苗族、侗族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以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祭祀的传统。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女娲文化,都会传承、祭拜或者纪念始母女娲。

女娲神话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欧美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4、全国各地有以始祖或者始母祭拜女娲的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女娲庙会。《礼记》中说,仲春之月,以太牢以祠女娲,又说“仲春三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

《封神演义》开篇描写了商代祭祀女娲的盛况、规模及社会意义。

全国260多处女娲文化遗址都有祭拜始母女娲的传统。农历三月祭拜始母女娲,未婚青年祈求姻缘,已婚妇女“拴娃娃”求子,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兴旺、国泰民安。

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女娲文化,都会祭拜始母女娲。现在女娲神话遍及全国,影响力无与伦比

(二)女娲建立了旷古烁今的功绩

《淮南子》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补了天,造了人,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制婚姻、造笙簧,教化、娱乐了人类。女娲的功绩无与伦比。

(三)女娲形象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朴素虔诚的民间信仰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1)

西华县城女娲广场女娲补天像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2)

西华县女娲城女娲送子及民间“拴娃娃”塑像

女娲的始祖、始母形象,母系氏族伟大部落首领的娲皇形象,置婚姻、送子等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着她的子子孙孙的娲娘形象,深入人心。《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名著都是从女娲神话写起的,女娲已经潜移默化、约定俗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及朴素虔诚的民间信仰,理所当然的是中华母亲节的不二人选。

女娲的贡献、地位和影响力无与伦比,以女娲为始母设立中华母亲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中华母亲节的日期

因女娲神话的历史久远性、传播空间的广博性和女娲形象的立体性及传说本身的嬗变性,此前全国各地祭拜女娲的日期并不一致。

笔者认为,以女娲设立中华母亲节,日期以农历三月十五为宜。理由如下:

(一)以女娲为始母设立中华母亲节,纪念的是女娲的巨大贡献和功德。

(二)农历三月十五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1.农历三月为阳春,万物生长,充满希望。

2.三代表中华创世纪具备了“开启时间、开创空间、创造人类”三要素,从此“与天地和其地”的大人们,就可以“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三矣”!也与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契合。

3.农历十五为阴,是阴中之阳。女娲为始母为阴,母亲为阴,月亮为阴,月亮与女性关系密切,如月经、坐月子、月老、月嫂、月饼等;农历十五为望月,为月亮最圆满、最明亮的日子,不仅照亮夜行之路,还给予人们美好的憧憬、孕育无限的生机。

4.三数为阳,十五为阴,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合,百业兴旺。

(三)文学名著《封神演义》描写的商朝祭祀女娲的日期是农历三月十五;时间更久远,地域更广阔(全国性的),影响更深远。

(四)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期间的其他日期,各行业、种族、姓氏等还可以祭拜本行业、本宗族、本姓氏中有重要贡献的先祖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伴随着家规、家风、家训的传承,民风就更加淳朴了;伴随着行规和职业道德的传承,各行各业就各正其位,更加风清气正、百业兴旺了。

四、西华县主办中华母亲节的文化优势

(一)西华县盘古女娲文化遗址、遗存的完整性、独特性、稀缺性

1、西华县密集分布着盘古寨、女娲城等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遗址群,世所罕见,既有物质形态的宫殿、庙宇、遗迹、墓葬、石刻、砖雕等,又有非物质形态、流传于民间歌颂盘古女娲的优美传说、担经挑、鸡毛人斗蟾等原始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规模盛大。

——中央文史馆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

2、西华县既有盘古寨,又有女娲城;既有盘古开天神话遗存,又有女娲补天、造人、化神等神话遗存,世所罕见。

盘古、女娲遗存同时拥有,一起祭祀一起供奉的,从目前我们知道的也只有西华一个地方,这是西华明显的优势。在全国260多处女娲文化遗址、遗存中,西华县盘古女娲文化遗址、遗存最完整、最系统、最独特。

——中央文史馆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

(二)西华县女娲文化遗址、遗存简介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杨焕成等专家组认为西华县盘古女娲遗址群有“四多”:一是文献记载多,二是现存实物多,三是神话传说多,四是与盘古、女娲有关的地名、村名多。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3)

女娲城遗址位于该县聂堆镇思都岗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 雍正《河南通志》云:女娲氏遗民思故都,因以为名。

清 乾隆《西华县志》记载:“陈之长平(今西华县)即女娲炼石补天处,今有女娲城在焉。旧志以为女娲所筑之城,故老相传,其来已久。”

女娲城东龙泉寺明代《重修龙泉寺碑记》:“西华治北十五里许,有城遗址,半就湮没,相传女娲氏之故墟也。”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4)

娲城晓烟——西华八景之一

诗曰:女娲炼石自何年,补尽人间缺漏天。石屑化为城上土,常将五色幻朝烟。

明代女娲城城门上刻有“女娲城”3字,现存一块“娲砖”,由周口市文物部门收藏。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5)

当代重修的思都岗女娲城山门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6)

西华县昆山女娲宫牌坊门(山之头居委会)

昆山遗址既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又有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位于西华县昆山街道办事处山子头村。

清 乾隆《西华县志》记载:山子头,在县东北三里,高十二丈有奇,俯瞰全城……传说昆山为盘古骨骼所化,也称盘古山、乾坤山。传说昆山是全国诸多山脉之头,因此称为山子头。

女娲宫建在昆山上,宫殿宏大,供奉盘古、女娲等,朝拜者络绎不绝。

唐代大诗人李贺在诗作《李凭箜篌引》中写道:“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诗中既写了昆山玉碎,又写了女娲炼石补天处,与昆山女娲宫有不解之缘。

《封神演义》是从纣王去昆山女娲宫降香写起的。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从女娲炼石补天是共炼了36501块五色彩石,补天只用了36500块,余下1块吸取天地日月精华有了灵气,被神仙带到人间,就有了贾宝玉及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7)

都城岗中皇山盘古女娲创世大殿(西华县艾岗乡都城岗村)

清乾隆《西华县志》记载:都城岗在县西三十里,在今艾岗乡都城岗村。

《太平寰宇记》之西华女娲城:“柳城县(今西华县)城西二十里,古老相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

《读史方舆记要》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所都也。”

《路史》、《中国古史分类记闻》也有记载。

中皇山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众多、精彩、生动,经歌《开天经》中有“盘古骨骼化岩石,好让女娲去补天……盘古身死心不死,变成天神住上边;他知女娲有神通,他知女娲会补天……中皇大山立中原,中皇大山不一般;中皇能接天和地,中皇一柱撑青天……不管现在山多大,别忘她是祖宗山。”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8)

西华县中皇山盘古女娲塑像

泥土店遗址位于西华县叶埠口乡泥土店村,相传是当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属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9)

村西有女娲补天遗存——鳌山。女娲炼石补天时,神鳌献出四足让女娲立四极,后来神鳌化作鳌山。山中有12个女娲洞,是女娲造人时保存泥人的地方。现在仍存一大片龟壳形的土丘。

鳌山旁边有一狭长坑沟和月牙形水池——“娃娃沟”和“月牙湖”。传说月牙湖就是女娲取水和泥的取水池,娃娃沟就是当年女娲抟土造人形成的。

女娲母亲节(举办中华母亲节的建议与思考)(10)

西华女娲文化遗存丰富,有唱经歌、担经挑、对宫、守宫、拴娃娃等。其中“担经挑”等经歌演唱独具西华特色,是原始母系社会以舞祭祀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传承方式神秘——传女不传男;因其丰富的内涵及悠久的历史,被称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经歌有长有短,内容丰富,具有经的内涵,诗的意境,歌的韵律,吟唱起来朗朗上口。

2016年5月,中国(西华)盘古女娲研究会会长耿宝山编著的《盘古与女娲(经歌篇)》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西华县时代流传的女娲经歌得到国家权威媒体的认可。

(三)西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的成果与价值

1.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让中华创世纪具备了“开启时间、开创空间、创造人类”三要素,形成了完整体系,弥补了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传承中的缺失、脉络上的不足。”

——中央文史馆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

2.女娲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吻合

女娲的创造精神、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慈爱精神与概括的“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一脉相承,高度吻合。

3.西华县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分别被中央文史馆和河南省社科院设立课题组,西华县被文化部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授予“盘古女娲创世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华盘古女娲文化研究中心”。

4.河南省社科院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5个认定之第3项:认定西华盘古女娲文化具有始祖文化性质,认定女娲为中华始母。(2)

5.河南文史馆馆员侯耀忠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宝山撰写的《盘古女娲文化遗存揭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完整性》在《国是咨询》2015年第6期刊载,进入中央高层视野。

6.2018年3月20日主席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女娲是中华母亲节的不二人选。西华是全国众多女娲文化遗址、遗存的杰出代表。正如中央文史馆馆员尼玛泽仁所说的“盘古女娲创世文化不仅是西华的,河南的,更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的。”

女娲文化特别是西华县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和以女娲为始母举办中华母亲节,完全符合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因此,我们建议农历三月十五在河南西华设立主会场,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场共同祭拜始母女娲,嫘祖和孟母等伟大母亲可以陪同始母女娲接受祭拜。

我们建议国家允许河南省周口市先行先试,在西华设立主会场,由市县党委政府政协或者民间主办中华母亲节,不断提升主办层次,逐步扩大影响,直至国家设立中华母亲节。

(四)、以女娲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意义

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以女娲设立中华母亲节,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基础作用;能有效增强中华民族最广泛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血浓于水的天然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西华县设立主会场举办中华母亲节,将有力地推动周口市委提出的“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建设,创造性地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发展战略,巩固提升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地位,有效推动西华县周口市及河南省乃至全中国由文化大县、大市、大省、大国向文化强县、强市、强省、强国转变。

作者:邵瑞刚,西华县文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段改春,周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指导老师:

高恒忠教授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原院长

耿宝山 西华县原人大主任、中国(西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会会长

刘彦章 周口日报社副总编辑

周建山 周口市博物馆馆长

童建军 周口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博物馆馆长

宣凤彩 周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党组书记

参考文献

(1)见耿宝山《中华非遗原点遗址探析》(原载《中原文史》2015年第2期)

(2)见《领导参阅》2017年第十一期之《将“盘古女娲创世文化”打造成河南知名文化品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