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

很多人说潮汕人喜欢拜神,因此很多人也认为潮汕人非常迷信,其实,这是不了解潮汕的习俗。

潮汕人拜神之多,可见以下:

初一,十五。玉皇大帝

初二,十六。地主老爷

初三,十七。妈祖

初四,十八。财神爷

初五,十九。五谷母

初六,二十。珍珠娘娘

初七,二十一。三山国王

初八,二十二。寿星公

初九,二十三。观音

初十,二十四。如来

初十一,二十五。伯公

初十二,二十六。虱母仙

初十三,二十七。何仙姑

初十四,二十八。太白金星

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1)

看到这里,我们很多人就会心生疑问,为什么潮汕人会信奉如此众多的神明呢?想了解潮汕拜神,那么就必须了解潮汕的民俗人情,那就是潮汕民间的多神崇拜和在信仰上的实用性倾向。

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成几条:

(一) 畏惧心理

潮汕人拜神、信神,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因为原始宗教思想基础导致了信神,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带有永恒性的思维概念,当人们在遇见自身无力支配的命运时,便容易萌发信神心态,人们所以信神、祀神,无论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于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有用处和好处的,企望“有求必应”才去拜祭的。

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2)

潮汕地少人多,台风频发,怒时横扫一切的大海,民众自然蕴生恐惧心理,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能够顺利出海捕鱼,种地丰收显然相当不易自然会企求神灵的保佑。它反映了古老的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认为在他们生活的周围存在一种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的仪式,才能使神存在于冥冥之中的神力为他们消灾降福,就是因为潮汕人对自然现象未能掌握,上升到畏惧,希望有一个神明保佑着他们,才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而且传承到现在仍然继续着。

(二) 保险心理

在潮汕地区,原先居住在此处的多是海民和山民,他们靠打鱼和狩猎为主,危险性和偶然性都很大,加上明清以后对沿海地区实行海禁,使出海打鱼的危险性更为增加,迫于生活的无奈和政治的压迫,大量的男子冒死过洋,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在海上漂流,九死一生,家里的父母妻儿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明的保佑上,企求海神妈祖能保佑他们平平安安,而平常在家的妇女们也会到神庙里为远在海外的亲人烧香保佑的,通过默默地祈祷来安慰各自的心灵,将祝福寄托于神明去实现,这些都使潮人从小就受到熏染和教育对神明虔诚态度。

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3)

因此每逢时节,家庭妇女们便会挑者祭品到附近的神明点拜祭,不会漏掉哪一个的,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老爷们”保佑,能够发财、去疾、平安,在他们眼里人拜我也拜,多拜一个神多一份保佑,就等于多了一份保险,而且支出的祭品是不会因此而增加的,不过是多叩一个头,多点一支香而已,是很划得来的,只要能换来平安、发财,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 娱乐消遣的心理

潮汕人拜神明已成为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但已逐渐演化成一种“俗信”或者“风俗”,除平时的祭祀,每年还会举行一次或多次大规模的祭拜活动,将神明从庙宇里请出来,绕着整个村落游,即游神赛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驱鬼逐邪,后来慢慢加进了迎春喜庆、娱乐消遣的内容,因此各地游神赛会大致安排在初春农闲时节,程序一般为:掷珓取吉日、筹备祭品和服装、请神游神、游神祭神。游神活动中有很多舞蹈、游艺活动,非常生动活泼,如英歌舞、蜈蚣舞、双咬鹅舞等,还有仪仗队、锣鼓队、标旗队等精彩节目,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4)

(四) 偶像崇拜的心理

由于祭神民俗的深远影响,人民建祠庙纪念历代名贤,这与祭祀神明并没有什么区别。潮汕人奉祀的这类神明,除普遍建关帝庙(祀关羽)、双忠庙作为“忠”、“义”之神来奉祀而与外地有共性外,其他所祀之神大都是在当地曾做出贡献的有功之士。“尝考祀传功德逮于民者,则祀之。”

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5)

(五) 社会历史因素

潮汕众多的神明中,并不是一开始便有如此之多,而是自秦汉中原人迁入潮汕地区,自应有祭神习俗的存在,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和变异,与中原多神民俗融合到一处,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潮汕风情;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利用人民信神的心态与祭神的民风,立偶像建庙宇供人祭祀,使人们形成了对神的系统观念,从而可以更好的统治;海外华侨对家乡神明的崇拜,为家乡建庙祭神活动提供了资助,从而也促进了潮汕地区多神崇拜,这些构成多神崇拜的社会历史因素。

潮汕人为什么年尾要拜神(潮汕人为什么要拜神)(6)

从以上可以看出,众多神明可谓是应有尽有,潮人是深知造神玄机的,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些拜神简单的概括为迷信活动,这同宗教信仰一样,同样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而且潮汕如此丰富的神明文化,亦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是不可遗忘的文化遗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