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含君子和小人的句子(论语之道4.2)

论语中含君子和小人的句子(论语之道4.2)(1)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如果说“道”超越人而存在的话,则“仁”的存在就是不离人,也可以说“仁”是“道”在人间的表达,或者说把人间的“道”称为“仁”。总之,“仁”不离人,说“仁”必涉及人。前面篇章中说过,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合道关系,但“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境界,首先向内体现在个人身上,其次才向外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故要理解“仁”,还要从不同层面来剖析。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有“仁者”则有“不仁者”,此处举“不仁者”说事,等同于举“仁者”说事。之所以采用否定式语句,乃是因于否定句式更显语气强度,更易引发人的关注。“久处”与“长处”意思相同,都是“长久处于”之意。“约”与“乐”意思相反,都表达所处的状况,“约”是指生活困顿的状况,“乐”是指享受生活的状况。“仁者”能够长期适应这两种状况,而“不仁者”则不能长期适应这两种状况。不能适应“约”还好理解,为什么说不能适应“乐”?一般人长期生活在一种状态中,会产生厌倦心理,再好的生活状态也不认为是享受,总想着变为更好的一种状况,这就是人的“欲望”。“不仁者”总有欲望,故不能“长处乐”。而“仁者”已把欲望减损至最低,故既能“长处乐”,又能“长处约”。这一句话,是从一般人对待不同生活的不当表现来辨析“仁”。唯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各种境遇之中表现如一,不为外物所动,令人赞叹。能做到这样,就是靠“仁”的作用。“仁”的境界,其实就是真实体认到“一切如一”的现实存在。对“仁者”来说,并非乐于享受一般人认为的困顿生活,而是真正认知到这种困顿生活与好的生活都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本无所谓“好坏”。所谓“好坏”的评价,是一般人从自己的欲望、情感出发,以自己的“好恶”人为地贴上的标签,并以之为真,继而作茧自缚。真实的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标签,而只有达到“仁”这一境界的人才能看透,并顺其自然地接受一切境遇,所谓“既来之,则安之”。因为安于现状才恰恰就是“处仁”。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本句话。“仁者安仁”即达到“仁”的境界的人安于“仁的境界”。安于仁的境界即“久处约、久处乐”,即接受一切境遇。“知者利仁”即有真知的人(或曰得道之人)总做有利于“仁”的行为。利于仁即不断培植对于“仁”的认知。于道而言,“仁”虽属于道,但仍基于世间人的知识,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对何种行为为“仁”的定义不同,若以道行于世间,则必须掌握世间法,故有道者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亦需学习了解何种行为为“仁”,以便于以此种行为行事,这便是培植对于“仁”的认知,这便是“利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