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1)

纳西族龙王庙会

文/孟泽辉 壬寅年农历八月初九

  龙王庙会又称“三月骡马会”,是居住在滇西北高原纳西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龙王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主要以祭祀龙王,祈求丰收以及牛羊骡马和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为主,期间还举行赛马、摔跤、拔河、唱滇戏、对山歌等文体娱乐活动,为期一周左右。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2)

纳西族男女服饰

  届时,纳西族男子身穿民族服装,外披羊皮褂或羊毛披毡;妇女上穿宽腰大袖、长过膝盖的大褂,外套坎肩,着长裤,腰系百褶围腰,背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用丝线绣成的七颗精美小星星,象征着“披星戴月”。清晨,人们牵着牲畜、带着农副土特产品和各种中草药材,来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治一一大研镇。节日吸引了邻近的迪庆、怒江、大理、楚雄、保山、昆明甚至西藏、四川的农牧民以及陕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客商纷纷远道赶来参加。一时间,大研镇街市商棚林立,巷道货摊皆是,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熙来攘往,川流不息。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3)

龙王庙会骡马市场

  在城郊狮子山后旷野,骡马成群,牛羊满坡,成千上万头大小牲畜待售,并有铜器、木器应市。这里著名的“丽江马”,体格粗壮紧凑,结构匀称协调,秉性灵活温顺,适应性强,耐力持久,善于奔走,形象悍威,深受农户欢迎。期间,地方驻军部队也远道赶来,挑选服役军马,甚至还有尼泊尔客商专程前来选购骡马。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4)

纳西族丽江粑粑

  时近中午,人们纷纷进入大街小巷或街头临时搭起的饮食店就餐。这里的“丽江粑粑”早已久闻于世,它是一种能长久贮存的食品,其特点是色美味鲜,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冷而不僵,薄如白纸,层次很多,又名“千层饼”。它是用丽江麦面为主料,配以火腿、花椒、糖、草果、葱花、猪油,然后用小苏打发酵做成。和面时要用黑龙潭清泉水,并在大理石面板下放一盆栗炭火加温,使揉成的面分层,减少粘糊。烤前,先将已揉透的面团擀成牛皮薄厚,均匀涂一层猪油,上面再铺火腿细肉丁,吃时脆香可口。这种粑粑,不仅丽江各族人民喜爱,更受外地客人青睐。到丽江赶龙王庙会的外地游客,除自己食用外,总要带上几个馈赠亲友。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5)

纳西族舞蹈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6)

纳西族东巴跳

  夕阳西斜,夜幕降临,大街和广场上灯火辉煌。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们东一拨,西一伙,有唱戏的,有耍杂技的,有舞龙灯和狮灯的。在这里还可欣赏纳西族东巴跳,藏族踢踏舞,白族大本曲,彝族阿西跳,傈僳族跳锅庄,普米族对歌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巴跳,它是纳西族人民在节日和盛大庆典时不可缺少的活动,是一项以练武和刀术为主的文体结合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表演。东巴跳分大神练刀东巴跳、弓箭跳、磨刀跳等多种技法,具有神话传说色彩。表演者手持钢刀,随着雄壮有力的鼓点声,在一张方桌上不停地跳上跳下,只见他们的钢刀飞舞,一会腾身跃起,一会低身跪步,一会又相互攻防。

民族特色风俗庙会(纳西族龙王庙会习俗)(7)

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

  龙王庙会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丽江古有“花马国”之称,很早即以骡马与巴蜀客商交换盐、铁。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写的《东巴经》中有不少关于当地各族人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丽江玉泉(黑龙潭)修建了龙神祠,并举行了“三月龙王庙会”,赶会者牵骡骑马而来,玉泉便成了龙王庙会固定场点。后来,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各族人民纷纷于农历七月驱赶骡马上市交易,久而久之又形成了骡马会,据当地民间传说骡马会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