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李商隐古诗(李杜诗对岳阳楼)
网上有人把李白和杜甫登岳阳楼的诗放在一起做比较,说两诗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杜诗更胜一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岳阳楼李商隐古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岳阳楼李商隐古诗
网上有人把李白和杜甫登岳阳楼的诗放在一起做比较,说两诗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杜诗更胜一筹。
李白比杜甫大11岁,他58岁登临岳阳楼。9年后,56岁的杜甫也去登楼。
欲读那篇网文的朋友,请检索:《诗仙与诗圣的对决,登岳阳楼之后两人各作一诗,杜甫赢得精彩漂亮》 网文作者是 @暮城烟雨遥。文中,有李杜写作的背景介绍,有对两诗的翻译。
我在读后觉得,如果把这两诗拿来作进一步对比赏析,可能会很有趣味,这就来试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从格律方面比较
1.平仄
这两首诗皆为五律,且平仄格律完全一样,平起仄收;甚至第一句的抝救都完全一致,除此之外平仄都完美。
2.押韵
李诗韵押《平水韵》“十·灰”,杜诗韵押 “十一·尤”,都是宽韵,即同韵字较多。
3.对仗
两诗的对仗完全一样:前3联皆对仗;在第1联中,都有 “洞庭” 与 “岳阳” 相对。
二、从内容方面对比
两诗皆有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下面就从这四方面做比对。
1.议论
李诗第1句就发议论,“楼观岳阳尽”。意思是说,看过了岳阳楼,天下之楼你就不要再看啦!
本人对这种排它的表达方式极为欣赏。孟子对孔子十分崇拜,就用这种方式表达过,“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看过大海的人,其它地方的水你就不用再看啦;在圣人的门中学习过的,就不用再跟别人学习啦!
明朝的徐霞客赞美黄山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最美的就在这,甭去别处看了!
杜诗的第1句也算议论。“昔闻洞庭水”,是说洞庭湖、岳阳楼声名远播。这个议论显然比较弱,要不注意都可能会忽略这首诗有议论。
在议论方面,当然李诗绝对优胜。李白采取排它的极致的表达方式而发议论,杜甫无论怎么努力,在议论方面都会落败,索性不怎么发议论。
2.写景
李诗写景:“川迥洞庭开”,大江通向遥远,洞庭烟波浩渺;还有山鸟月云,把各景物分散于叙事的句子中,于是李白感觉像在天上一样。
杜诗写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这两句就把地理方位、浩淼的水势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写宏观之景。写景方面,杜诗胜一筹。
3.叙事
李诗写观楼、下榻、饮酒、吹乐、起舞、回去。
杜诗叙事:登楼、观景、联想身体、社交、国家~流泪。
4.抒情
李白抒发的是快乐心情。据网文介绍,因为遇到百年不遇的旱情,皇帝大赦天下,被发配夜到郎的李白正在大赦之列。故李白侥幸提前脱离苦海,由夏十二接回,路过洞庭湖,登楼作诗,表达的当然是快乐心情。
他对快乐的表达,只有一句是专门写的 “雁引愁心去”,愁被雁带走了。 “山衔好月来”,以后都是好日子。后面四句是叙事,也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快乐的心情。
杜诗抒发的是忧愁心绪。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据网文介绍,他这是在去世前的2年,感觉时日不多,于是从巫山的奉节乘船回乡,路过洞庭。国家多事之秋,自己悲苦不顺,他一生又忧国忧民忧己,于是写下他传统的 “愁” 字。
这愁又有多重:①老 ②病 ③逆旅中 ④亲朋无消息 ⑤边疆战乱中。多病的老人在孤独的旅途颠簸之中!
杜诗的愁是多重叠加的,十分凝重,而相比之下,李诗的乐就显得单薄、平面化,这也是客观情况。更何况乐本来就不好写,而愁更能感染人。写愁是杜甫一生的绝活,当然写乐也是李白的拿手好戏。
我这从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四个方面比对李杜诗篇的长短其实只是个噱头,一个抓手;是否完全合适呢,可能也未必。五律短短40个字,要写出这4方面的内容,总要做个取舍,有个侧重点。二人都是顶级诗家,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写哪方面内容出来都成绝唱,能力都绝不是问题,只是侧重点的不同。
两人都把登楼所见的开阔辽远之况交待得清楚,都借以抒发了内心的乐与愁,情景交融,把情表达得充分而唯美。我觉得两诗应在伯仲之间。杜诗或略胜一筹,也是客观情况所致,而并非李白笔力弱。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要听说柯大侠在评价他们的武功,不知他们会怎样?李白杜甫要知道自己的诗作被我评品,又不知他俩会怎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