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非遗故事(浅析碗碗腔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现状)

碗碗腔非遗故事(浅析碗碗腔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现状)(1)

文/杨剑力

碗碗腔《人面桃花》 在电视连续剧《装台》中贯穿始终,桃小春“哪咿呀——哪咿呀——”的音乐旋律风靡癫狂了观众的审美感官。碗碗腔是陕西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相较于秦腔和眉户,碗碗腔处于濒危边缘,《装台》火爆荧屏后,碗碗腔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在此,借着《人面桃花》的风口,我们探讨一下碗碗腔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现状。

一、碗碗腔历史渊源及剧种分布

碗碗腔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灯碗腔 ”,“阮儿腔 ”。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要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即月琴)而得名。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老腔的艺术成分,为与老腔相区分,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和曲沃,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亦有流行。

历史渊源

碗碗腔在清乾隆(1736-1796年)年间已相当流行,并诞生了专事碗碗腔剧本创作的著名作家李十三(原名李芳桂,1748年-1810年)及其代表作“十大本”。演出主要在陕西东府大荔(同州)、朝邑、蒲城、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富平、韩城等地。据记载,1910年前后,同州、朝邑两地有班社50多家。洋县碗碗腔相传在乾隆时由洋县万家宫艺人雍朝杰所创。雍朝杰原为皮影桄桄戏艺人,赴渭北演出中,在朝邑(今大荔)学得碗碗腔后,与桄桄唱腔结合,后其子雍克静(猫娃)与徒弟福娃又吸收了道情唱腔,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洋县皮影碗碗腔。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已发展到十余箱班。陕北碗碗腔相传清末在绥德义合镇形成,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唱腔上受晋剧影响较大;西府凤翔碗碗腔有早于东府(同州)碗碗腔之说,清中叶后盛行,流行于凤翔、千阳一带。此外,光绪三年(1877)前后,大荔一带艺人因荒灾,逃荒入山西,在当地扎根,形成山西碗碗腔。皮影戏时期,在陕西发展为:东路,以旧同州府为中心,也叫东府碗碗腔;西路,以凤翔府为中心,叫西府碗碗腔;以洋县为中心的陕南碗碗腔与东路有一定的渊源。此外,陕北的碗碗腔自成一格。山西碗碗腔由陕西艺人于清末带入山西,分为两路,一路流行于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一路流行于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各路因地制宜,在发展过程中,除主奏乐器小铜碗、月琴固定外,受当地方言、民俗、民间音乐和属地剧种的影响,在演出剧目、音乐旋律、唱腔结构、乐器配置等方面不断本地化,优化改良,各具特点,自成体系,并各自申遗成功。2006年(山西省)孝义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山西省)曲沃碗碗腔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陕西省)渭南碗碗腔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名录名称可以看出,经数百年发展,各路碗碗腔同宗已不同缘,艺术风格大相径庭。故本文把重点放在了陕西。

二、碗碗腔的艺术特色

碗碗腔细腻、幽雅、婉转,缠绵。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  碗碗腔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子或长短不一,或齐整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乐队伴奏的弦乐器有月琴、硬弦(二股弦)、板胡;管乐器有唢呐、马号(喇叭);打击乐器有梆子、铜碗、边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大锣(勾锣)等。演唱时,由月琴、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随。乐器虽少,但结合得紧密和谐,富有特色。1956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把碗碗腔《金琬钗》搬上戏曲舞台,扩大了乐队编制,采用和声、复调、配器等新的作曲技法,丰富了碗碗腔的音乐元素,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

表演运用戏曲传统的表演程式,适当吸收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唱腔上,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五字句和“三不齐”(长短句)。通常为上下句结构,即七字句,上下句的唱段;也有“单句送”,即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慢声而下。东路碗碗腔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它的音乐具有幽雅、清新的特色,其唱腔既有擅长表现欢乐的“欢音”,又有擅长表现悲伤的“苦音”。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紧板、紧板、滚板、扬句子、尖板、西厢调、花花腔、叠腔等;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其他行当,全用真声。此外,还有一种用单句结尾,即在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慢声而下,使人有词意已尽而余韵犹存的感觉,与一般戏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 皮影戏碗碗腔阶段,演出形式相当轻便,全部演出只用五人,其分工是:“前手”担任全出戏唱、白,兼弹月琴,打边鼓、堂鼓、手锣等。“签子手”,管全部人、马、景、物的布置和表演。“上铛”,管硬弦(二股弦)、兼铙钹、唢呐、马号(喇叭)、定月琴弦。“下铛”,拉板胡、兼唢呐、马号、择人马、帮签子、添油灯。“后槽”(后台),打梆子、碗碗、铰子、大锣、马锣、兼吹马号。仅此五人,即可“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搏舞鼓乐声”。演出中各支派均有不同特点的音乐唱腔。如“西府”的板式与秦腔相近,除滚板外,还有花音、苦音之别。板式有紧板、尖板(垫扳)、二六、代板、飞板、喝场和韵白等,其慢板与东府相近,余均有差异。洋县唱腔以微调式为多,板式有安板(软、硬)、签板(软硬)、二六(软硬)、代板、快板、急板、嘹子、滚板等。陕北唱腔风格近似晋剧,有慢扳、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导板、还阳板等。发展为舞台剧后,主要板式有慢板(亦称西路、南路)、东路(亦称北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亦称流水板、二六板)、飞板、滚板(滚白)、闪板、扬句子,垫板(尖板)、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彩腔有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分花音(欢音)、哭音(苦音)两大腔系,唯滚白、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这两类腔系,各有其不同的音律、音阶、调式和表现功能。一般来说,花音擅长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调,哭音则主要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特殊唱法。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板式和锣鼓音乐。如杀妲己、梵王宫、重台等。 三、碗碗腔的现状和抢救保护

近几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实施计划”,各地政府“加强濒危戏曲剧种保护和传承,对濒危戏曲实施抢救工程”相继展开,碗碗腔跻身其列,成为扶持抢救对象。

碗碗腔非遗故事(浅析碗碗腔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现状)(2)

其实,陕西省对碗碗腔抢救扶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陕西是碗碗腔的诞生地,它是以皮影戏为载体的一门说唱艺术,主要承接庙会、集市、红白喜事的小型商业演出。演出剧目以才子佳人、神话剧、三国戏为主要内容。1957年碗碗腔《金琬钗》搬上戏曲舞台,是碗碗腔剧种改造的标志性事件。1958年11月随三大秦班进北京,1959年随三大秦班下江南,巡游南方十一省市演出,引起全国轰动。在北京演出期间,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接见演员时夸赞碗碗腔细腻优雅,婉转委婉,提议碗碗腔改名“华剧”(随后有段时间眉碗团改名华剧团,大家依然习惯叫碗碗腔)。随后,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河南省等有碗碗腔班社的省份,纷纷成立剧团,进行碗碗腔搬上戏曲舞台的戏剧改革,移植、改编、创作剧目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戏曲舞台。

艺术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市场中才能体现。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初为说唱艺术,一人分饰数角,以唱为主,唱腔优雅婉转,细腻缠绵,是碗碗腔艺术生命的灵魂。归位生旦净末丑行当,皮影换真人,亮子换舞台,音乐样态,唱腔设计,表演程式,舞台呈现,叙事结构由说唱转化成塑造人物,表达主题,艺术形式发生结构性改观。各支班社艺术水准,文化修养,演员阵容良莠不齐,仓促上马,为生存危机和剧种濒危埋下祸根。京剧、越剧、昆曲、豫剧、秦腔等都有各自剧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符号性传承人做依托。惟碗碗腔每落一地,就被当地音乐元素、民间小调、戏曲剧种勾兑稀释,融合同化,有碗碗腔的血统,但已完全异化。渭南、孝义、曲沃碗碗腔,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的前缀不难看出,尽管各支碗碗腔血脉相通,但经过不断混血稀释,没有让艺术风格内卷外溢,走向融合壮大的全国市场,反倒萎缩县市一隅,坠入小众的需要靠特殊输血续命的珍稀剧种行列,企不悲催。市场萎缩,人才流失,剧种衰微,多种原因叠加,大多碗碗腔剧团人才流失,市场凋敝,创新乏力,相继关停倒闭。仅存的,也以靠当地主流剧种演出占领市场。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具有挖掘,抢救,整理,丰富碗碗腔宝贵文化遗产的优秀传统。一手抓传承赓续,实践演出,一手伸向传统,挖掘,整理和抢救。多年来,创作演出的碗碗腔有《金琬钗》《白玉瑱》《囊哉》《女巡按》《蝶恋花》《红色娘子军》《杨贵妃》《真的真的》《李十三》《骄杨之恋》等,剧目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也有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现代戏。《真的真的》(李瑞芳、李东桥领衔主演)根据芬兰同名话剧移植改编。《李十三》秦腔、碗碗腔剧,戏中戏,既满足秦腔观众的审美需求,也用碗碗腔反映著名剧作家李十三(原名:李芳桂)跌宕起伏,刚直不阿为民写戏的悲剧人生。2021年7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排演了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王建平编剧,查明哲总导演,李梅领衔主演),用诗意的舞台语言,诗化的艺术表演,精美的舞台呈现,流线型的戏剧结构,讴歌杨开慧信仰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公演之后,一票难求,反应强烈,并入围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骄杨之恋》是碗碗腔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给在濒危中挣扎的碗碗腔带来一缕生命的暖阳。

剧种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多措并举。2009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专题访谈、精典唱段、音配像的形式。为时年76岁高龄的碗碗腔艺人李世杰抢救式拍摄影像资料。李世杰,生于1934年,七岁跟随父学戏,十二岁登台唱戏,人称“十二红”。曾在陕西德庆皮影社唱戏,任“前手”。据本人讲,其肚子装有本戏150多出,唱百天百夜不重样,比较经典的有《王允献连环》《卖杂货》《杭州卖药》《古城会》《丽娘投河》《借水》等。有“碗碗腔王”之美誉。旧时艺人从小学艺,口传心授,无成型文字剧本可循,全靠记忆。抢救,整理,挖掘显得尤为紧迫,弥足珍贵。在资料片拍摄现场,时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剧协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的陈彦对李世杰说:“从研究院来说,你是我院的一笔财富;从民族戏曲的高度来说,你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之林的瑰宝。” 他希望李世杰在有生之年,把他的艺术真传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多带学生,让下一代年轻演员把碗碗腔传承下去。电视连续剧《装台》中碗碗腔老艺人张老师,就是由陈彦荐举,李世杰老先生扮演剧中的自己,陈彦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参与到碗碗腔抢救整理的行动中来,为剧种的繁荣发展推波助力。

四、碗碗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皮影戏阶段,碗碗腔唱腔独树一帜,是典型的说唱艺术。碗碗腔在搬上戏曲舞台过程中,工具箱里可现成使用的手段捉襟见肘。细腻优雅,委婉清丽的情节力透纸背,绰绰有余。激烈悲越,跌宕起伏的公案戏,现实主义题材 ,唱腔,板路在戏曲呈现上显得力不从心。《骄杨之恋》音乐设计和唱腔设计在保留碗碗腔传统旋律的基础上,部分唱段借用秦腔、眉户及其他音乐元素的叙事,极大增强了碗碗腔音乐语汇的表现力和渲染力。

1996年,电影《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赵季平作曲)走红全国,老艺人李世杰一声“哎,走哦……”,碗碗腔随着电影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这板唱腔是皮影戏原生态的碗碗腔,剧目为《卖杂货》,接地气润人心,第一次撞击观众好奇的听觉神经。1996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应邀出国商演,为适应国外观众的审美需求,从碗碗腔《金琬钗.桃园借水》一折中单独提出“姓桃居住杏花村”一段唱腔,加入伴舞伴唱,和声,形成以碗碗腔为载体的戏伴舞艺术形式,命名为《三月桃花》,也叫《人面桃花》,任晓蕾主演。(《装台》借用了《人面桃花》的剧名,表现崔护与桃小春桃园相遇的浪漫爱情故事。 )1997年《三月桃花》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地方剧种荟萃播出,这是碗碗腔第一次借助央视平台,近距离更直观的把碗碗腔带入观众视线。任晓蕾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表演艺术。《人面桃花》桃小春的唱腔就是她的原唱。并在《装台》中扮演丹麦人一角。电影、电视节目、电视连续剧环环相扣的市场培育,已被观众认知和喜爱,碗碗腔改革箭在弦上,应该不失时机地脱掉“戏曲活化石”的甲胄,跟上时代步伐,与媒体融合发展壮大,走出地域桎梏,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以耳目一新的艺术风格,向市场,向主流艺术团队开拓迈进。

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再次拜访了年界耄耋之年的碗碗腔艺人李世杰老先生,他发出“我想教,问题是谁愿意学啊”的灵魂拷问。多年来,碗碗腔市场萎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收入为考量,剧团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新剧排演有限,即便排演也极少考虑市场,市场需求亦不迫切,排演往往以闭环式直通各类节庆和艺术活动,然后刀枪入库,鲜有观众记起,剧目与商演市场脱节,日常以兼演主流剧种占领市场,维系生计。因此,碗碗腔多年来在导演、编剧、作曲、演员、演奏员的系统培养方面出现真空,艺术人才出现断档。可喜的是,《骄杨之恋》甫一亮相,让人眼前一亮,《人面桃花》无差别的碗碗腔普及,其他门类艺术形式《装台》的即将或正在搬上戏剧舞台,都对碗碗腔知名度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机会,这是知时节的好雨,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碗碗腔的春天不会太远。

(杨剑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稿件来源:《中国戏剧》杂志2022年第八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