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勤劳致富建起了两层洋房(在高山上建起600共富花园)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靠勤劳致富建起了两层洋房?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靠勤劳致富建起了两层洋房(在高山上建起600共富花园)

靠勤劳致富建起了两层洋房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秋风拂过景宁景南乡上标村的千亩茭白园,纤长的茭叶摇曳绵延着望不到边际的绿意。

“好一个丰收年!”茭农陈明永每天清晨看着一辆辆贴着“景宁600”标识的货车蜿蜒而上、没入山间,几十分钟后便满载着新鲜的高山冷水茭白驶往台州、温州、上海等地,“今年我家15亩地收了近4万多斤茭白,收入20多万元。”

在上标村平均1000米海拔的山间,充足的光照和充沛的雨水孕育着高品质农作物,也激发出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除了茭白外,还有黄瓜、花菜、水果玉米、葡萄等200亩高山果蔬也同样被贴上“景宁600”的标签,每年为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海拔600米以上”的概念,经过10年演进,已不再局限于一条简单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而成了一条生态价值实现的有力路径。“景宁600”也不再只是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为突破口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成为高山远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生态致富的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全新探索。

高山生态山货增值变现

绿水青山有价可依,对于上标村来说,在海拔600米以上运用GEP走向共同富裕的挑选的第一个“600产品”就是茭白。

“以前村里以种水稻为主,一亩地挣出2000多元就不错了,和现在可不能比。”陈明永是十多年前在上标村第一批种植茭白的农民,他告诉记者,效益初显之后,当地人种茭白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里高山茭白产业的发展之路由此开启,“10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少的几亩,多的十几亩。”

2016年,陈明永和村里其他茭农开始试种口感更佳的高山冷水茭白,迎来了新的惊喜。“高海拔地区的夜间低温,能冻死绝大多数虫子,白天充足的光照又能让植物快速汲取养分,高山冷水茭白长得长,口感好,甚至可以生吃,味道清甜、脆嫩。”陈明永说,试种第一年的亩产就超过了8000元。

高山冷水茭白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村民“在家挣不了大钱”的共识,上标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也由此进入新阶段。但是,茭白品质上去了,存储、销售等难题依然困扰着茭农们。

高海拔独特的生态属性,赋予茭白更高的品质,但却缺乏有力的价值实现机制。高山生态山货如何打开销路、增值变现?

2017年,瞄准这笔巨大的“绿色财富”,景宁全面实施“景宁600”富民工程,即把海拔600米以上村庄出产的农产品,打造成“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这一年,上标村的高山茭白重新命名为“冷水雪茭”,并贴上了“景宁600”的产品标识:一轮红日从海拔600米的山间冉冉升起的图案,让无数“陈明永”又增加了一份美好的期待。

“以前,农户要么把茭白拉到市场售卖,要么等待商贩前来收购,在茭白市场价格波动和商贩压价的双重影响下,亩产8000元已经是极限。但有了‘景宁600’的加持,农户不再为市场销路发愁,茭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上标村党总支书记陈道正告诉记者,“景宁600”平台建立后,乡镇、村开始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组织统一向农户收购农产品。“有了平台,茭白销售实行订单模式,原本3.4元一公斤的茭白,可以统一以6元的价格收购,高品质农产品卖出应有的价钱,直接将农民收入提高近一倍。”

放眼景宁全域, 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上,有5万余名像陈明永这样从事“景宁600”高山农业种植生产的农人,他们靠生态产品价值变现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出7大类112款“景宁600”农产品,累计销售额25.74亿元,产品平均溢价率超过35%。

反季节高山蔬果“破圈突围”

高山农产品的独特优势,除了优良生态,还有因产收时间与平地蔬果不同而实现的“时间差”。“普通茭白7月就卖完了,高山冷水茭白8月才上市,这是差异化竞争优势。”陈道正说。

而这样的优势,在上标村大棚黄瓜种植上更为明显。

在上标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大棚黄瓜正进入最后采收期,工人们熟练地在田地里采摘、搬运、分装并发往全省各地。

“大棚里种植的是反季节黄瓜,生长周期长,成熟期较晚。5月种下的黄瓜,6月就能采收,分批采摘能延续到11月。”基地负责人赵均荣告诉记者,今年行情不错,加上有稳定的客源,几乎每天在安排车队批量往外地发货,“一公斤反季节黄瓜的价格稳定在5.4元-6元,每天的采摘量超过1000公斤,最多时一天能卖5000公斤。今年的产值,目前已经超过了70万元。

2020年初,来自温州的赵均荣萌生了发展高山反季节果蔬产业的想法,最终他在上标村找到了合适的气候环境,先后流转了100多亩地种黄瓜,在头一年就获得了满意的收益。

“这儿海拔高,产出的黄瓜是绿芯的,口感脆,水分足,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很多客商早早就预订收购,所以一直供不应求。”赵均荣告诉记者,大棚黄瓜种植基地面积逐年递增,三年间便从最初的20亩增加到100亩,“明年计划再扩建50亩大棚,蔬菜品种也会在黄瓜、花菜的基础上再增加大白菜、西红柿等。”

据了解,基地采用大棚蔬菜轮作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眼下正是农忙时节,黄瓜上市的同时,油冬菜等耐寒蔬菜也开始大面积种植。“我们每天聘请数十名村民参与种植、采收、装车等工作,除了包吃住,还会发120元至180元不等的日薪,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据赵均荣介绍,除了当地农户外,与上标村接壤的福建寿宁县坑底乡的农户也纷纷参与蔬菜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参与种植等方式,基地带动附近村民增收约15万元。”

农旅融合的“600花园”

成立茭农联合协会,制定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探索“茭鱼共生”“茭鳅共生”等模式,发展高山蔬果……10年来,上标村的高山“600计划”不断拓宽原有的产品市场,并不断创新种植技术、试种新作物。

当冷水雪茭、大棚黄瓜、水果玉米等带着“景宁600”标识的农产品摆上杭州、上海等城市家庭餐桌,农业也正在成为上标村最有希望的时尚产业。而上标村民的志向却不止于此——一个地处海拔1000余米的绿色生产生活空间正在显现雏形。

在上标村的绿水青山间,东垟、西垟、上标垟3个自然村居于中间,向下百米是蓄水量2000万立方的高山水库,向上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望东垟高山湿地。

每年暑假,上标村都会迎来一年中最舒适但最繁忙的时节。在连通湿地、村庄、农场和水库的一条沿溪绿道上,总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森林中一排排独立小木屋,一群群四处觅食的火鸡,一个个大棚里长势正盛的蔬菜瓜果……无不吸引着游客的眼球,而最火爆的要数位于东垟自然村的“畲耕公社”民宿。

“每年7、8月都是游客最多的时候,村里高山休闲避暑的旅游招牌已经名声在外,至少要提前半个月预订才有房间。”“畲耕公社”民宿负责人孙小慧告诉记者,游客们可以前往农户家中欣赏美丽庭院,品茶吃咸菜,直观感受“景宁600”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现在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已经超过20家,床位500多个,但在避暑旅游旺季,还是‘一房难求’。”陈道正告诉记者,再过一个多月,在水库周边投资200多万元的房车营地也将投入运营。

如何激活高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海拔600米以上高山村实行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创立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建设农旅融合的绿色生产生活空间,让高山村向“600农场”“600花园”转变,正是多年来上标人将独特的资源禀赋充分转化为发展要素的积极探索。据了解,2021年上标村集体经济收入40.0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6.4万元。

眼下,上标村正在谋划以“云上天池”为核心,聚力打造东垟古民居、农家乐民宿集聚区等一系列具有天池风情的标志性景点。“虽然上标是景宁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但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实现农旅融合的‘600共富花园’一定会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