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的年味(不一样的习俗一样的年味)
新春的列车准时出发
带走了一载难忘的印记
新春的钟声响彻大地
叩响了春天前行的步伐
虎年贺岁 普天祥瑞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新春特别节目
#《过年啦》#
2022,给生活加点糖
明天一定会更好!
过年啦·习俗篇
东巴文化研究院 院长 李德静
纳西族春节东巴民俗活动
纳西族和许多其他民族一样,特别讲究春节前的洁净活动,要家屋里里外外彻底打扫干净,最特别的是要举行“退口舌是非”民俗活动,首先从心理上做“洁净活动”,这个活动在冬月、腊月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目的是消除一年来的各种是非、灾祸、不吉等,以崭新的心态去迎接新的一年。这个民俗现在许多地区都不做了,一些偏远山区还在举行。
春节期间进行的东巴民俗活动还有“成丁礼”、“祭天”。目前纳西族摩梭支系、阮可支系村落还保留有在春节期间为年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的习俗,为孩子换成年人衣饰,标志孩子将走向成年人,教育他们以成年人的姿态参与家庭与社会劳动和事物,勤奋向上,诚实做人,并为孩子送上美好的祝福。
纳西族自称是“祭天的子民”,祭天是春节必须举行的礼俗,可以以村落、家族、家庭为单位进行,大部分村落、家族在初五举行祭天仪式,需要一头四脚白的黑猪做祭品,树上栎树2枝、柏树1枝代表天地、天舅,靠后位置插一根用响叶白杨制作的顶灾杆、立一个许愿石。
完成祭祀规程后,迎请天地、祖先福泽的环节,家家户户都要摘取象征福泽吉祥的祭树枝插在头上带回家中;人们致谢天地、祖先,送天地、祖先回归天域。最后给乌鸦施食,祈求村落附近的山神也在新的一年庇护人们风调雨顺、吉祥安康!众人在东巴的带领下一路唱着“祭天•喂默达”回村,至家将象征福泽的祭天树枝插在自家母房中柱上。年复一年,纳西人民都在祭天的祥瑞气氛中迎接新春,耕稼生活。
丽江白族学会常务副会长 段松廷
白族春节过年习俗
白族人过年的习俗,保留了许多自己的特色。白族话称之为“勾织旺”,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祭灶神,随后要采买年货、置办新衣服、扫尘、洗澡理发,还要打饵块、舂滋粑、做豆腐,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年夜饭必须要有猪头和猪尾巴肉、鱼肉,它象征着年头岁尾,首尾相接,年年有余;不论人多少,都要下锅12碗米(闰年13碗),菜也不能少于12样,寓意月月有食。下午,要贴春联、门神和年画,过去,有在院子内栽青松一棵,挂上红灯笼(或贴红纸)和欢喜糖,每天对松树进行供奉祭拜的习俗,现已失传。据说这松树代表祖先,是家神的象征,它源于古人的祖先崇拜,故要一直祭拜到正月十五放倒松树为止。有把青松毛撒铺在大门口、院中及室内的习俗,直至初五才把青松毛清扫出去。
年饭后的第一件事是洗脚和穿新衣服,据说除夕晚上洗了脚,新年就会百事顺心。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年轻人可外出玩耍,但不能去别家串门,十二点辞旧迎新时要放鞭炮。过去,除夕晚午夜时分,青年男女还有到水井边放炮“抢头水”的习俗。年饭后最先到家中的客人白话叫“开得”(意即头客),白族人对“开得”很讲究,一般要事先选择并邀请,忌讳未经邀请者做头客,对头客热情款待并赠以礼物、压岁钱。
整个春节期间风俗习惯是:初一要早起点香放炮祭拜祖先,早饭吃油煎糯米粑粑和滋粑,也有人吃素食。初一不杀生,不动刀;初一至初三都不能扫地,不能往门外泼水,认为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气扫走,泼了水出门会遇着大雨。初一,年轻人出去打秋千、玩耍、谈情说爱,中老年人凑到一起唱调子打牌、吹牛喝酒,但不能互相串门。初二早上吃饵块,可以外出走亲戚拜年,也有人到本主庙、观音庙祭拜,但一直到初五都不能干劳动、做生意,初六以后才能干活做生意。初四到十五期间,各户择日祭祖并举行送祖先回去的活动,仪式与除夕晚上的祭祖相似。有的村子,在初二至初六期间整村或家族到“亥登能”(祭天场)举行隆重的祭天活动。
白族有“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谚语,认为岁尾年头顺利则一年都会顺利,故凡事都非常小心认真,所以过年的各种禁忌很多。例如在未祭拜祖先前禁吃猪头等牲品,收拾家务时禁摔坏物品,一家人和和气气,不得吵闹叫嚷,更不能哭泣;年三十和初一不到别人家串门;过年的主题以吉祥喜庆为主,尽量不谈病痛死亡等悲伤的话题。因此过年时是不上坟的。
新丽江人 钟恒晖
客家人春节过年习俗
客家人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祇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
节目制作:李婧
新媒体制作:杨四见
编审:李霞 赵文立
终审:马湘 和红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