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黎锦旗袍(东方黎锦灿若云霞)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的这句诗道出海南黎锦的千年风华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智慧的黎族先民就利用手中一杆一线、织机上的经纬交错,创造了独特的纺织技艺,传递了丰富多彩的黎族人文精神内涵,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东方黎锦旗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东方黎锦旗袍(东方黎锦灿若云霞)

东方黎锦旗袍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的这句诗道出海南黎锦的千年风华。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智慧的黎族先民就利用手中一杆一线、织机上的经纬交错,创造了独特的纺织技艺,传递了丰富多彩的黎族人文精神内涵。

近年来,海南省东方市借助海南申报“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重要契机,积极传承与发展黎锦技艺,打造“东方黎锦”特色文化品牌,并于2020年3月成功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海南黎锦走向世界舞台。如今,黎锦这一古老的传统纺织技艺瑰宝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文化“活化石”

“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清代《峒溪纤志》这样描述黎锦。东方市文化馆馆长陈荣川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以前的黎锦,是黎族妇女通过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织造出来的棉织品。

“黎锦的故事,要从一根棉线说起。目前,我们依旧采用羊蹄藤、木棉等纤维植物作为织锦原料。”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里,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传承人符玉正在用传统脚踏纺车纺线。一人一车、方寸之间,一团团杂乱的棉花通过符玉熟练的手脚配合逐渐生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棉线。

假蓝靛的蓝、苏木的红、落葵的紫……海岛上的丰富植物为黎锦提供了天然染料。为保证东方市乃至全省黎锦纺织原材料的供应,2013年东方市建立了目前海南省唯一在运行的115亩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

一张草席,席地而坐,织娘符桢莉演示起她熟练的织锦技艺。只见她腰系传统踞腰织机腰带,足蹬织机经轴,左手引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右手持打纬线木刀打紧纱线。飞梭走线间,符桢莉的指尖逐渐绽放出一幅密实而独特的黎族图案。

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雨雷电等100多种黎锦图案汇聚了黎族妇女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们的黎族先辈没有文字,这些图案记载了黎族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与经验智慧。”陈荣川介绍,黎锦因此被誉为承载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据了解,传统黎锦多被制成妇女筒裙、头巾、腰带等服饰,也用于床单、被单、摇兜等生活用品中。如今,历经千年的古老黎锦正穿越历史长河,以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的设计形态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指尖述传承

“年幼时总看到妈妈和外婆坐在家门口的草席上一边唱歌一边织锦,后来就一直跟着她们学,一转眼我已经织了40多年。”黎族织娘盘新芳回忆道。像许多黎族同辈织娘一样,盘新芳6岁便跟着妈妈学习织锦,从此,黎锦便成为她们放不下的牵念。“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触和学习织锦了,如果我们再不把这门技艺教给下一代,那它以后很有可能就会消失。”盘新芳说。

黎锦曾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东方市特有的美孚黎锦的絣染技艺更是如此。“这项古老技艺的操作过程极为复杂且难度高,特别考验织娘的手艺,过去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数不足百人,面临失传的危机。”陈荣川说。2009年,黎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以母女口传身教最为典型,为进一步推动黎锦技艺的传承,东方市从传授方式上做出了突破。“目前东方市主要采用以老带新传帮带、黎锦进校园等方式为黎锦推广打下基础。我们每年都会举办10期黎锦技艺培训班,培训学员近600人;每周还会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到东方职业学校及大田中心校、东河中学等4所学校开展黎锦技艺进校园教学活动,年均培训学员超200人。”东方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潘博说。

黎锦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永英正在东方市东河镇上教孩子们织锦。“黎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我的两个女儿也是市级传承人,未来我希望能把黎锦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黎锦,了解其所承载的黎族的独特文化内涵。”符永英抚摸着袖口上的黎锦图纹说。

“近年来,东方市十分重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目前东方市掌握黎锦技艺的织娘达3000多人,而掌握絣染技艺的织娘也从以前的不足百人,增加到现在的近千人。”陈荣川介绍。

午后,海风习习。盘新芳迎来了一天中难得的闲暇时光,她坐在草席上开始熟练地织锦,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儿则坐在一旁专注地看着妈妈手中的经纬交错……

织就小康路

“从小就看着妈妈织黎锦,长大后一直对黎锦有很深的情感,所以读大三时我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刚从村里织娘那里收完此前的黎锦订单成品的黎族青年符其荣说。

符其荣是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人,2019年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毕业后,成立了东方市大田美孚黎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黎锦服饰、工艺品的生产与推广。

“合作社不仅帮助当地织娘拓展黎锦销路,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更让她们实现脱贫增收。”符其荣说,目前合作社共有73名社员,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织娘33名,2021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左右。

近两年,合作社还与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展开合作,开设每周两节的黎锦技艺培训课。“投入10多万元培训补贴经费,共培训173人,参加培训人员可以通过这一培训获得每节50元的补贴。”符其荣说。

2018年东方市黎锦协会成立,加大了促进当地织娘增收与黎锦产品的创新推广力度。“协会成立至今,不仅致力于东方当地黎锦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还不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接收更多订单,带动帮扶当地1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协会会长、海南黎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唐秋晨说。

目前,东方市已有2家企业和7家黎锦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农户”和“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2020年实现黎锦产业创收118万元,2021年达248万元,越来越多的黎族织娘靠自己的巧手织就小康生活。黎锦的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下一步,东方市将以东河镇玉龙村合作社为样板,加强宣传,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庄设立黎锦合作社,做大做强黎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合作社指导、协调本村黎锦产品销售,促进黎锦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陈荣川说。

融入新潮流

上千位身穿黎族传统服装的织娘席地而坐,熟练地推拉着打纬刀,五彩丝线在手中错综复杂地穿引着,组成一个震撼的大型织锦方阵……2017年东方市举办的“千人织黎锦活动”打破了“最多人同时织布”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东方黎锦与现代潮流融合、走向世界舞台打下了基础。

“这些黎族特有的图纹、色彩太美了。一针一线纯手工绣出来的质感是机器生产无法替代的。”来东方市购买黎锦的海口市民吴静说。近年来,东方黎锦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正以饰品、手提包等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都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的黎家姑娘符慧莉正忙着推销自己亲手制作的黎锦工艺品。9年前,符慧莉辞掉工作回到家乡投入黎锦事业。她一边通过网上接订单,帮助同村织娘增收,一边开创自己的黎锦文创事业。“我想将最原始、最传统的黎锦工艺融入自己的作品,通过我的设计与色彩搭配,让传统的黎锦更具实用性与时尚性。”符慧莉的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除当地黎族返乡青年的助力外,在东方黎锦融入现代潮流的过程中,当地的黎锦合作社与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个月我们组建了黎锦设计师团队和直播团队,下一步协会将与公司一起着重进行黎锦相关产品的设计与新媒体销售渠道的拓展。”唐秋晨说。

东方市还不断推进黎锦跳出海南,走出国门。2019年,外交部向全世界进行东方黎锦推介;2020年东方黎锦又被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国礼”送给参会的各国政要。

今年3月,东方市委、市政府与依文众承工坊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黎锦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依文集团将从东方黎锦手工艺出发,从“指尖产业”入手,打造黎锦文化产业链,建立东方市指尖产业标准化系统,实现东方黎锦的市场化、时尚化、生活化。

为传承和弘扬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海南省人民政府去年出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海南黎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各部门在此行动计划指导下进行有效融合、协同发力,以保护为主,以建立传承人名录、黎锦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面为抓手,同时让黎锦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从而让黎锦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文化名片。”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佩说。

一根针一束丝,曾经是黎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现在,丝线一端连接的是老百姓幸福的生活,另一端连接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东方市委书记田丽霞说:“东方将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抓好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与世界500强企业依文集团开展深度合作,深入挖掘黎锦文化内涵,探索东方黎锦发展新途径,推动黎锦元素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让‘东方黎锦’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亮眼时尚元素。”(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