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弱其志强其骨全文(道德经失道而后德)

道德经弱其志强其骨全文(道德经失道而后德)(1)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7.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1.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

2.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3.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4.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

5.所以,丧失了道,才讲求本性;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

6.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

7.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轻薄;追求朴实,而不尚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保留厚重朴实。

道德经弱其志强其骨全文(道德经失道而后德)(2)

本章阐述由道到德、仁、义、礼的过程,说明德的产生是由于道的丧失,进而德失仁生,仁失义生,义失礼生。而礼是制造动乱之祸首。为什么?因为从此出现虚伪巧诈,出现浅薄浮华。老子批评这种失道行为,认为大丈夫应当弃浮华浅薄,守厚朴直纯之道。老子所讲的“上德”,与儒家所讲的“德政”大相径庭。老子认为“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是“不德”。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能把“道”的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上仁无私博爱而为,下德之人有心作为但无所为。上义私心而为,而礼则完全是有心为浮华之事,所以无人应,只有强力执行。由此可见,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因为他们无心而为。

真正的上德,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如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一个人只有达到率性而洒脱,直道而行,合乎天地大道,才算得上真正的不俗,真正的风流潇洒。人为造作,一时间也许令人称奇,但终究算不上是真洒脱。

道德经弱其志强其骨全文(道德经失道而后德)(3)

正所谓“莫风流,莫风流,风流后,有闲愁”。故作洒脱,闲愁很快就会找上你。真洒脱者,风华内蕴,真我流露,“乐而忘忧、乐而忘惑、乐而忘惧”,绝不是能够假装出来的。真洒脱者,秉承“道”的风范,无欲无求,一切言谈举止、日常行为纯粹是出于自然,没有任何做作,他不想向世人证明什么,也无需要向世人证明。他越是不标榜自己,群众越是能感受到他的高风亮节,推崇他,从心底里佩服他。相反,那些常常把“洒脱”二字挂在嘴边、处处故意表现出来的人,必是为了自我标榜。爱标榜自己的人往往是有所企图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洒脱。

真洒脱者始终尊“道”贵德,他们提倡无为,只是为了更好地体悟“道”,并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故作洒脱者,没有真内涵,只是以无为相标榜,企图满足某种私欲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