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是否不修长城(康熙帝豪言永不修长城)

大约从西周开始,中国历朝历代就有了修建长城的传统经过2000多年断断续续地修建,到明朝时,中国已经拥有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遍及陕西、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甘肃、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的长城,“万里长城”名副其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历史上康熙是否不修长城?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康熙是否不修长城(康熙帝豪言永不修长城)

历史上康熙是否不修长城

大约从西周开始,中国历朝历代就有了修建长城的传统。经过2000多年断断续续地修建,到明朝时,中国已经拥有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遍及陕西、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甘肃、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的长城,“万里长城”名副其实。

清朝建立后,修不修长城呢?

康熙帝在与大臣讨论边患问题时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进而指出:“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于是,康熙帝下令,“永不修长城”。

康熙帝拒绝修建长城,是有原因的。

一是长城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塞,而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修建长城没有必要;

二是康熙帝认为修建长城劳民伤财,“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三是修建长城的维护成本太高,“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四是有更好的办法替代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因此,在清朝初期,确实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的记录。

不过,没有军事意义上的长城,却有政治意义上的长城——那就是柳条边。所谓柳条边,是清朝统治者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种植柳条,把东北地区划为一个特殊的地带,严加保护,不允许汉人自由进出东北。

柳条边的修筑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余年,形成一座总长度达1300多公里的浩大工程,被人称为“绿色长城”。只不过,这座绿色长城不是抵御外敌入侵,而是阻止本国国民的自由流动。

修筑柳条边后,东北人口锐减,以至于人烟稀少,引起了沙俄的垂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俄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从中国东北分割了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民国时期,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沙俄、日本等列强瓜分的厄运。

但是到清朝后期,清廷悄悄地修起了长城。

当时,为了围剿捻军,清廷在沿岸地带构筑长墙工事,并发展成由点到线的防御体系。及至后来,更是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规模之大、跨越范围之广,堪称空前绝后。

清朝史学家王安定在《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将清廷抵御捻军的这种防御体系称为长城,说:“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不同之处在于,古代长城抵御外敌,清朝长城围剿内敌。

清廷长城发挥了巨大作用。现代史学家江地就说过,清长城“确实把捻军限制住了。”“东捻军和西捻军最后都失败于该死的河墙战法上。”这是因为,捻军来去无踪,最擅长流动作战,但一条条长城让捻军的马队失去用武之地,“什么流动战,什么步骑联合,什么埋伏包抄战,凡此等等,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这恐怕是康熙帝万万没有预料到的吧?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湘军记》等】

仅仅因为两个字 乾隆帝就将一个老书生凌迟处死 为什么

清朝有一种荣誉 曾国藩左宗棠都没得到 仅李鸿章等七人获得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