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剃头匠(执刀70载93岁剃头匠坚守)

中新网衢州8月15日电(记者 周禹龙 实习生 周悦磊)在浙江开化桐村镇,一条柏油马路串连起散落在山间的村落。天气闷热,93岁的剃头匠方来友挎着黑色工具包,步履稳健,独自一人行走在路上。

今年,是他为村民上门理发的第70个年头。

提前接到“老主顾”方厚廉夫妇的电话,方来友早早来到了他们家中。

推开幽暗客厅的大门,一束光照在了房间中央方厚廉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私人理发师”,中风20年的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戴上老花镜,披上遮发布,方来友手握电动推剪将方厚廉杂乱的头发缓缓推落,接着又绞起一把热毛巾,略微捂润其脸颊和下巴后,手中一柄老式“洋剃刀”飞快推刮起来。

武汉老剃头匠(执刀70载93岁剃头匠坚守)(1)

方来友上门为村民剃头 周悦磊 摄

方来友年纪大了,眼睛有些浑浊,但70年职业生涯,不变的是稳健和胆大心细。只见利刃到处,须毛和污垢俱下,而褶皱的皮肤却一丝不破。

“粗剪”之后开始“细修”。方来友稍皱眉头,眯着眼仔细端详着方厚廉的头发,他从包中抽出理发剪,将修剪不齐的地方,一寸寸理平。

一番熟练操作完毕,方来友让方厚廉上半身俯近洗脸盆,用肥皂在头上打出细沫,随后掬起一捧热水,将碎发残渣一并滤除。

15分钟的理发过程,二人没说一句话。70年来,方来友与村中的老人们在“头等大事”上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

方来友的心中有本“花名册”,上面记录着附近村里老人的名字和理发周期。其中,仅他所居住的建丰村,就有20名老人需要理发,这里头像方厚廉一样行动不便的至少有6人。

作为村中的最长者,方来友和他手中的剃刀见证了村民从青丝到白发,从生养到死葬。

“以前村里所有人的头都是爸爸剃的,小孩满月剃胎毛,还有老人临终剃头都找他。”在二儿子方流文印象中,自从全家移民到建丰村后,父亲一直都是职业理发师。

几年前,村中有位外出教书的老师患上了肺结核,临终时拖着一头又长又乱的头发躺在床上,因为怕传染,无人敢靠近房间,更别提理发了。

“酒精能消毒,一口酒气憋在胸口,不怕!”方来友得知此事,不听家人劝阻,喝了口烧酒,毅然前往,为其料理清爽直至去世。

武汉老剃头匠(执刀70载93岁剃头匠坚守)(2)

方来友为方厚廉剃头 周悦磊 摄

不知真是“酒精”起了中作用,还是幸运,方来友一直十分健康。

70年间,方来友为村民理发,从最初养家糊口的生计,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习惯,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人情事业”。

在“记工分”的年代里,方来友一年能挣3400多分,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150元左右。也正是靠着这笔收入,方来友拉扯大了5个子女,直到他们成家立业。

按照工分换算,方来友那时为村民理一次发是2分钱,而70年过去,价格也才“被动”涨到了3元。

“子女都成家了,收不收钱都无所谓,那些家里比较困难的老人,我都不收钱。”方来友笑着说。

一份事业总有新人替旧人的时候,而方来有为何迟迟“不退休”呢?

“有时不是爸爸不退休,而是老主顾离不开他们。”三儿子方流成说。

原来离村庄不远的桐村镇上就有4家发廊,但年轻的理发师们看到老人过来都摆手拒绝。一是老年人皮肤多褶而脆,极易刮破;二是老人身上的脏乱和异味让这些“后生”避而远之。

武汉老剃头匠(执刀70载93岁剃头匠坚守)(3)

方来友为方厚廉剃头 周悦磊 摄

于是,抱着一份责任心和对老主顾们的情谊,93岁的方来友仍旧奔忙。

70年过去,方来友骑坏了三辆三轮车,用坏了七八把老式插电推剪,至于刮脸的“洋剃刀”,已经迭代无数了。

在子女的印象里,父亲早上出去剃头,晚上回来磨刀,是童年最深刻的场景。

“这两年来,爸爸精力不比以前了。”方来友回到家中,和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子女们谈起父亲,眼中流露出关爱和怜惜。

方流文笑着对父亲说,“爸爸,村里老人一个个过背,你这个‘剃头匠’要失业喽!”

“我只要走得动路,就会一直做下去,好事多做,总没错。”方来友摆摆手,望着门外的马路,满意而从容地笑了。(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