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真的产生美吗(为什么距离会产生美)

距离真的产生美吗(为什么距离会产生美)(1)

记得以前看台湾一对名人夫妻的采访,里面有一段他们的生活细节非常让人触动。

他们结婚后十几年,一直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分开睡,当然并不是说不过夫妻生活,而是就算过夫妻生活,最后也会选择各回各的房间。

一方面这样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距离产生美,至少在另一半心中还有新鲜感。

这个细节当时还和朋友讨论了很久,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优势劣势各是什么?我们普通人有没有参考意义?

有时他们已经说了,各自都拥有私密空间,双方都能拥有边界感,还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但是也有一些劣势,就是如果遇上一对不善于沟通的夫妻,没有了“床头吵架床尾和”背后睡一起的契机,没准一旦冷战起来就没完没了,最后导致婚姻失败。

也就是说,这种超前的夫妻生活方式,对于双方能力和素质都有要求——你们双方本身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看的比较重要,而且对于婚姻的本质看的比较透彻。

这种透彻,是对于7年之痒背后的人性看的透彻,为了让厌倦和寡淡来得晚一点,那么不如分开睡,保留一点新鲜感和神秘感吧。

当然,距离产生美这件事,远不止夫妻生活,也远不止朋友之间,它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

这句话背后,一是距离,二是美,距离我们容易理解,但是美学问题是个大问题,它因人而异,可以是哲学的定义,也可以是个人的感受。

美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无解,一代代的美学家都给出自己的定义,但是并不能相互说服。

那么美感为什么需要拉开距离呢?

普遍意义上有三个原因,一是距离能使你只看得到轮廓,看不到细节。

比如一个城市到处脏乱差,怎么才能看起来漂亮呢?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打造夜景,人们远远一看,星星点点,万家灯火,灯光还有大的轮廓,很美,谁也看不到细节了。

为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很美,因为初见只看到轮廓,相处就能看到细节上的各种龌龊。

第二个原因我们比较少想到,那就是距离能让我们摆脱工具意识。

比如我们去旅游,到陌生的地方走陌生的路,你的第一反应不会是“这条路是到公司去的路”,“这条路是去学校的路”,一旦这一条路摆脱的平常,摆脱了工具,那么就能激发你的审美意识。

只要足够远,你就没想过去用它,自然也就把它当做了用来欣赏的一件物品,于是审美意识被激发。

还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的时候你和对方还不会产生利益上的关系或者情感上的羁绊,对方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形象,而不是爱人,伙伴。

第三个原因,我们也很难意识到,那就是距离能够激发敬畏心,而敬畏心很容易转化为美感。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意识就是这道理,仪式中的语言和行为一定和生活化的语言和行为不一样,会把你拉到现实生活之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和情境,各种束缚都会对你失去束缚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做坏事,或者做一些完全不确定的事情时,需要仪式感。

当然,大多数的仪式感都是为了做好事,做大事,比如婚礼的浪漫,比如宗教上的一些祭祀和祷告。

所以,距离产生美这件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在用,都在体验。

审美意识也一样,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并不是非要懂艺术才谈得上审美,只要退后一步,远一点就可以,哈哈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