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一生(余秋雨一门孔)

余秋雨的一生(余秋雨一门孔)(1)

余秋雨 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知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中,余秋雨带着自己的新书《门孔》出现在读者面前。当天的现场座无虚席,而余秋雨则放弃安排好的座位,一个多小时演讲,他则是站了一个多小时。

很多读者阅读《门孔》后,觉得发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余秋雨。这一面的余秋雨将笔触落在低处,却临摹着文化人的伟岸与高大。这一面的余秋雨小心地拼接着碎片,努力去还原那些文化名人包括他自己真实而温情的一面:“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会发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高人,他们的高度会伴随着历史的推进、时代的潮汐、一天天的淘洗渐渐浮现。”

守护门厅 窥探世界

余秋雨没有手机,现在的他还是和妻子共用一部。不过从他的角度看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起码他对网上那些“冒名顶替”的文章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

然而当《门孔》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有人问他是否出自他手时,余秋雨平静的内心还是会激起一些涟漪。“这个是我写的。”余秋雨每次都坚定地回答道。很多人告诉余秋雨他们看完后流泪了,而余秋雨很多时候也是写着写着便哽咽,这种共鸣让他对这篇文章有着特殊的感情。

《门孔》写了著名导演谢晋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谢晋唯一的艺术顾问,余秋雨对他的家庭十分了解,“他家四个孩子,两个孩子精神发育不健全。每天他迈着疲惫的脚步走向家门的时候,可能刚刚完成一个感动全中国的作品,但推开门就是一个混乱的漩涡。一天两天可以,但一年一年都是如此……”

慢慢地,余秋雨对于门孔有了自己的概括与认识。“门孔,守护门庭,窥探神圣。门孔的后面是家庭,我们守护着家庭,但又是窥探着神圣。所以我把‘门孔’这个含义当作当下艰苦奋斗文化人的共同哲学。”

《门孔》里面不仅收录了谢晋的故事,还提到了好几位在中国现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我在写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前辈的故事后,顺便写下这些文章,写的时候我很感动。”

写这本书余秋雨其实经历了一番挣扎,30年前他从高校校长的位置辞职,想用一支笔对中国文化进行完整描述,正如他所说,只是想写作。

对于写作类型,余秋雨有自己的要求,“一是写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以《文化苦旅》为代表;二是写时间意义上的工作,以《中国文脉》为代表;三是人格意义上的中国,以我的《君子之道》为代表;四是写审美意义上的中国,以我的《极品美学》为代表”。

刚开始写《门孔》时,余秋雨的挣扎是在于不确定这本书是否满足他心中的期望,然而随着对当代文化名人了解深入,余秋雨对于这本书的写作想法也愈加坚定。他想通过《门孔》去记录这些文学名人的不凡与伟大,“很多文章都是在我了解他们的事迹后随手写下,慢慢汇集成册。写的时候我很感动,我觉得这些人其实就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除了描写当代文化名人,书中余秋雨更是敞开心扉,谈三岁握笔、谈慈母心、谈伉俪,透过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友情、爱情是多么生动与绵长。

这些文章往往触动余秋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除了友情,余秋雨还将很多笔墨放在描述亲情上,通过文字他捡拾起了诸多回忆的片段,也有感于家的伟大。

这些文章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余秋雨觉得这种共鸣是文章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触碰,因为家永远是牵动着中国人最敏感的一个神经。所以他在书中用自己的事例去勾起读者对于家以及亲情的感恩。“我觉得这件事大家都应该做,我也没有完全做好,我只是用自己的脚步去进行寻找。”

余秋雨通过《门孔》在探寻这些亲情背后的答案,也越发理解家庭带给自己的幸福。“一个人不管走多远,不管写多少东西,重点还是一个小小的家庭,一个安静的生活,一个被安顿住的自我灵魂。一个人被安顿住了,安安静静地过日子,看着周围的风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余秋雨觉得写文章并不是卖弄文笔,而是要在精神层面上寻找“我是谁”,也在寻找“我们是谁”,因为最终个人是要融合于大家的海洋。“所以,我们的作家都需要有这样一个素质、追求。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达到了自己的初衷,我的目的就是要探索。所以一本书受读者欢迎,不仅仅是文笔,而在于高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