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1)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一种人,无论你表达怎样的观点,他口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一定是个否定句——“我觉得不对”“不好”“不行”,往往还伴随着摇头、叹气之类的动作。

可是当你听完他否定你的原因,你会觉得,他其实也没有多厉害的高见,甚至他根本没有认真听我们到底说什么,就急于否定。

为什么有些人习惯否定别人?当我们因为别人的反复否定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卑的心理时,又该如何调节呢?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2)

习惯否定他人,源于自卑心理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每一个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现背后,都藏着自卑感。”也就是说,那些习惯否定他人的人,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让他们无法真正接纳自己,于是他们只能通过否定他人来寻找存在感,缓解内心深处的自卑。

而当他们否定别人时,他们又能感受到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社会心理学家 Festinger 认为:“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比较中认识自我,并且这个过程会带给我们丰富的情绪体验。当我们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比较时(上行比较),会感到焦虑甚至自卑,而当我们与比自己差劲的人做比较时(下行比较),会获得自信和满足。”

打个比方,假设你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如果你周围的同学都是学霸,你就会觉得焦虑、自卑;但如果你身边的同学都是学渣,你就会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对于内心自卑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做“下行比较”,可是周围的人不一定比他差啊,于是他就通过否定别人,假想别人比自己差劲,从而获得自信和满足感。

因此,习惯否定他人的心理,源于自卑。越是自卑的人,越是难以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也就越是喜欢打压、贬低他人。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3)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4)

遇到习惯否定他人的人,应该如何相处?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习惯否定他人的人。尤其是当我们的领导、老师、长辈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时,我们就不得不忍受他们长期的打压和否定。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和这类人和平共处呢?这就需要我们使用两种思维方式。

  • 绿灯思维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不认同的事物时,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红灯思维,一种是绿灯思维。

所谓红灯思维,就是对新事物保持拒绝的态度。持有这种思维的人,在听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同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的想法不对,我的想法才是对的”。

而有绿灯思维的人呢,则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他们会耐心聆听他人的见解,用包容的心态坦然接受。因此,持有绿灯思维的人更容易用别人的观点、方法来完善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得到补充和提升。

因此,当别人否定我们的观点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绿灯思维,第一反应应该是“不要在乎对方是不是同意我的看法,而是要看他的观点是否能为我所用”。当我们能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意见,我们就能从习惯性否定他人的人身上获取新观点,从而得到自我成长和提升。

  • 互惠思维

心理学上有一个互惠法则,那就是A自发地帮助B,当帮助到一定程度后,B也会自发地回报。

同样的道理,当你给予对方积极肯定的时候,对方也容易改变态度,慢慢减少对我们打压和攻击。

因此,当我们和习惯否定他人的人相处时,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多肯定对方的想法,从而获得对方更多的认同。

如果我们综合使用这两种思维模式,那么我们不仅能和习惯否定的人和谐相处,还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有益的知识。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5)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6)

善用“yes and”模型,走出“习惯否定”的桎梏

那么,如果我们自身是属于习惯否定的类型,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走出习惯否定的桎梏,更好地接纳他人呢?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摆脱习惯否定,首先需要我们走出自卑,获得自我价值感。

那么,我们要怎样摆脱自卑心理呢?

第一个方法就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尝试着把自卑的主角换成别人。比如,我把自卑的主角换成朋友小红,然后我给小红写一封信安慰她,鼓励她走出这个困境。在写这封信的过程中,我们能获得自我疗愈。也就是说,自我同情法是利用安慰别人的方法来安慰自己。

第二个方法是“列优点法”。我们可以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十项优点,并在每一点后面写出一个例子证明。然后把这张纸放在显眼的地方,时不时看一看。通过了解自己的优点,我们能逐渐树立自信心。

在摆脱自卑心理之后,我们能真正接纳自己,因此不必再通过打压、否定别人来寻求优越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yes and”模型,更快地走出习惯否定的桎梏。

“yes and”模型来源于即兴喜剧。舞台上一共有两个人在表演,无论搭档做出什么动作,你都得顺着他的动作继续往下演,不允许重来,也不允许否定搭档的动作。因此,“yes and”模型的核心在于“顺着别人的思维做出改变”。通俗的说,就是当我们和他人意见相左时,我们可以先不表达自己否定的态度,而是先对对方的观点表达赞同,再慢慢过渡到自己的观点。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7)

举个例子,假设孩子在某次考试中失利,考了不及格。回家后,孩子告诉了你这件事,你会怎么说?

如果我们被点爆,急于否定孩子的学习方法,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这段时间没有好好学习,那么沟通就会戛然而止,而教育也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此时应该克制住情绪,使用“yes and”思维来解决问题。比如, 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知道考得不好让你很伤心,但你还是在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说明你愿意信任妈妈。”你看,当我们努力说出“yes”后,一颗本将点爆的“炸弹”就被扔进了防爆区,亲子之间可以继续有效沟通下去。

接着,我们要用启发式提问,了解孩子关于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比如这样问:“你觉得这次考试考得不好,主要是什么原因?最近这段时间,你在学习上遇到哪些困难?”

在孩子畅所欲言之后,我们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告诉孩子你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成绩。通过这种“先肯定、再引导”的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总之,yes and的思维模型能让我们更友善地与他人沟通。其中的“yes”不是顺从和讨好,而是求同存异的接纳。当我们能放下成见,接纳他人的观点,我们就能与他人有效沟通,高效合作。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8)

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不对)(9)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习惯否定他人的人,往往自我价值感不高,思维存在局限,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些“习惯性否定”他人的心理。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觉知力,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效沟通的同时,遇到越来越好的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