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主要剧情(熬夜看了两集山海情)
杨三核
我熬夜看了两集《山海情》,就燃起了斗志,凌晨四点在豆瓣和黑子战斗,七点起来写剧评!朋友们!这是什么魔力!
我也不怕打脸,先把话撂在这:《山海情》,预定本年度最强扶贫剧!
《山海情》海报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电视剧《山海情》的情况,正午阳光出品,孔笙执导,黄轩、张嘉益、闫妮等主演。该剧以福建对口扶贫宁夏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戈壁上吊庄的移民脱贫故事。
该剧是今年的重大题材,重到什么程度?你看看这多个卫视和爱优腾一起开播的阵仗就知道有多重。上一个有这待遇的电视剧,是抗疫题材的《在一起》。
目前《山海情》在豆瓣尚未开分,从评论留言来看多数质疑集中在配音上。该剧是全方言演出(提一句,孔笙导演之前接受采访有说过,为了保证让观众听懂,该剧口音上不是正统宁夏方言,应该算是种“泛西北话”),因此后期做了两个版本,配音版和方言版,估计是因为时间问题(据说开播前一天导演还在后期机房调细节),该剧的普通话配音做得仓促。在这里先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看,方,言,版!
好了,现在我正经跟各位推荐下《山海情》好在哪里。
先说剧情,上来就是大事件:本来已经移民到吊庄的涌泉村人,受不了在戈壁滩上开荒建村从无到有的苦,集体跑回了家。主人公新手小干部马得福(黄轩饰演),奉命回老家涌泉村带人回吊庄。吊庄这地方有多苦?先用很简单的一场戏立起来:从吊庄回来复命的张主任,因为吊庄不通车,是扒送煤的火车回来的,见领导时,一身黢黑。
胡明饰演张树成
而涌泉村有多穷?
兄弟三人,总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另外两兄弟只能在家里炕上躺着。
父亲为了一头驴,就能把女儿给卖了。这里要顺嘴夸一句热依扎,演技真好,灵秀倔强的农村姑娘,被父亲卖了的委屈劲儿,全演得明明白白。
热依扎饰演李水花
村里懒汉不想奋斗,就等着救济粮,发下来的扶贫鸡,吃得只剩下一只。
用来养殖的珍珠鸡被当作口粮
村里人真的是宁愿一直穷着赖活着吗?不是,是害怕背井离乡从头开始,却得不到一个好结果,国家就能保证戈壁滩上真能建出个塞上江南?若是三五年建不出来还好,十年呢?二十年呢?蹉跎了一代人,能不能看到个日月换新天的气象?正如乡亲们说的: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就是还没来嘛!
最后站出来的是老支书,一句“没有奔头才是真的苦”掷地有声,软硬兼施,甘作表率,带着乡亲们去了吊庄。
“没有奔头才是真的苦”
一个危机过去了,第二个接上:吊庄金滩村必须满60户人家才能通电,新来的人家遇到沙尘暴,当即跑回原村,金滩村户数卡在了59户。
迁徙
村里缺水,有水的邻村坐地起价,金滩村着急长势正喜人的庄稼没水浇。
一个接一个的难关,需要干部和群众一起克服。这个关关难过关关过的过程,竟然让我看出了点男频爽文的意思,“逆袭闯关”的元素用在扶贫剧里,一样热血好看。好看,是勾住观众不弃剧看下去的第一步,只有让观众看得下去,一部作品才有跟观众们谈表达谈价值的可能性!
黄轩饰演马得福
然后是人物塑造,黄轩、张嘉益、闫妮、热依扎,个个能看出,演这部戏是扎扎实实地吃了苦,个个那灰头土脸一脸晒伤的样子,全无一点包袱。
张嘉益饰演马喊水
张嘉益演个农家老汉,贼兮兮的精明,粗嗓门暴脾气,比《白鹿原》里的表演还要接地气。
祖峰演的白老师,穷困小知识分子,温柔懦弱,但有一腔教书育人的壮志。
尤勇智饰演李大有
尤勇智演的李大有,村里老油子,从吊庄跑回涌泉村就是他带头,脑子灵光,牙尖嘴利,挨鞋底揍都要嘲自己老爹几句,但真做起事来,也是有担当的汉子。
讲少年间的初生爱情,一个县城里带回来的油饼,一句“看你吃比我自己吃都香”,就建立起来了。连村里孩子们做梦都想脱离贫困,走出大山的热血倔强,也做得有血有肉。十几个农村人民的生动形象和人物关系,短短两集,已经悉数立了个大概。编剧和导演的戏剧功底,演员们的用心演绎,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国剧都得看一看的剧评人,主旋律剧我看得多了,这两年赶上脱贫政策的时间节点,扶贫剧在这两年大量涌现,我看了一些,这些剧从背景到叙事都比较类似。
一般都是以近些年的精准扶贫为题材,讲述农村基层扶贫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身先士卒,为乡亲们找出路,智斗村里懒汉。一般这些出路呢,网感也比较强——网上直播卖农产品,搞乡村旅游,发展高品质有机农业等等。没有说这些剧做得敷衍或者不真实的意思,但同质化程度高是真的。
而且对于人物的塑造,扶贫干部们就是高风亮节,一颗红心,但他们的前史和成长,基本欠交代;乡亲们的角色类型,也基本趋于套路化。
本来,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观众就很难代入扶贫剧这样的农村题材,人物再一扁平套路,观众就更难产生共情,更难产生追剧的热情。再加上剧情内容上的高度同质化,看一部等于看十部,就让观众对“扶贫剧”这个类型产生质疑:是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电视剧创作就可以不顾可看性和创新性?有些剧方是不是为了跟热潮搞投机才做扶贫剧?
《山海情》剧照
而《山海情》,首先从题材上就不一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这是一段真实历史,对于电视剧改编来说,自带史诗加成。
1996年以来,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
截至2020年7月,闽宁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建设160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帮助宁夏培训教师近万名。
读一读真实资料,你就能感受到,“扶贫”两个字,不是简简单单地一个干部、一个村庄、几个乡村旅游和有机农业项目,而是几十年、几代人、无数干部和群众持之以恒的艰辛努力。其中的故事,如果能拍好,便是一曲个人与时代的壮阔乐章。
目前看来,《山海情》做到了尊重人物,尊重真实历史,尊重戏剧创作规律。带着对历史和人的敬意做作品,总归不会差。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