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绿色发展规划(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十年间,青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青岛绿色发展规划?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绿色发展规划
十年间,青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绿色铺底,生态答卷写在碧海蓝天间
金滩镶绿野,碧海映蓝天。
初秋的灵山湾婀娜多姿,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壮美生态画卷在30公里的海岸线上徐徐展开。
灵山湾的华丽蜕变,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坚持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十年沧桑巨变,时光如同一个看不见的魔法师,一点点拭去天空的雾霾,一根根拔掉城区的老烟囱,清水荡涤河流的污垢,满目疮痍的山头、废弃矿坑变成了一座座美丽的公园绿地。
“魔法”背后,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青岛决心。十年来,青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环境污染宣战,打响了一场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份决心与勇气,推动青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并向着“美丽青岛”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行。
晋级全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立秋过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映衬着碧波荡漾,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绝美风光大片。
从2013年开始,市民郭娟每天坚持以照片的形式记录青岛的天空。九年来,郭娟镜头里的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蓝天白云,如今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常客”。
将时针回拨到十年前,我国华北地区出现的一场大范围雾霾天气,引发了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雾霾从此成为高频词。2013年,受区域性雾霾和大气扩散条件的影响,青岛市区出现重度污染以上天气达到23天。
改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以不可动摇的定力保卫蓝天,把降低以PM2.5浓度为核心的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
翻看近十年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青岛蓝天白云比例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了31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分别比2013年改善57.6%和47.7%,均为2013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21-2022年采暖季,全市首次实现重污染天数归零。
“十年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从百姓的迫切期待,转变为生活里的日常景象。”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感叹道。
“治气”的十年答卷,是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的缩影。
十年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21年,水环境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改善度排名全国前列,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十二五”末的33.3%升至64.3%,提升了31个百分点;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较差的劣V类水体比例由“十二五”末的27.7%降至1.5%,降低了26.2个百分点。
海洋环境稳中有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历史新高99%,灵山湾获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美丽海湾。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十年奋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我市入选全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厚描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在辽阳东路与深圳路交叉口国金中心南侧的口袋公园中,绿化苗木葳蕤生长、市民徜徉其中、彩色步道蜿蜒伸展……一幅生动的绿色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
当前,青岛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奏响了山头公园、口袋公园、生态绿道等建设的“交响曲”,不断扩充广袤的城市绿色空间。
绿色不断延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带来的深刻改变。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十年来,青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高质量发展,青岛持续开展“四减四增”,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煤炭消费压减、交通多式联运、农业减量增效等重要任务,从源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四个结构”调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消减,连续4年全省排污强度最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厚描绿色底色。
十年来,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路上,青岛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全国率先印发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规划,打造首个“零碳”社区,建设低碳城镇(园区),西海岸新区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青岛的低碳工作已经推进了9年,碳排放强度实现了明显下降,降碳工作全省领先,并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
青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全市累计创建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入选首批全省生态文明十强县。
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加强国土空间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生态环境空间。
十年来,“美丽中国”“美丽青岛”的概念在不断丰富、完善,青岛众多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都是它的生动注脚,我市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融效应明显,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元台阶。
如今,绿色不仅在山川大地蔓延,更在人们心中延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的资料清单中,持续更新着李村河十多年来的水质监测情况:从治理之初的“劣V类”,到2017年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后水质持续好转,再到2020年水质跃升至Ⅲ类。
李村河由昔日臭水沟蝶变成“一条碧带绕城来”,正是源自青岛构建起日臻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也是缘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的有效整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重大制度建设之一。青岛严格实施定期通报、督战督办、整改销号、约谈问责等制度,坚决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一批“老大难”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十年来,改革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青岛健全完善顶格协调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市、区(市)两级均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在环委会内部设立工业、农业、交通等专业委员会,通过“横到边,纵到底”,有效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执行力。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出台《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政策文件百余件,将管发展就要管环保、管生产就要管环保、管行业就要管环保落到实处。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十年来,青岛逐步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定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条块结合、权责明确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等制度,探索完善责任明确、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建立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湖库、一个个海湾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湾长等踊跃上岗。
十年非凡,十年巨变。“生态青岛”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最终成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