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

小编的话:当你第一次听见宝宝清晰地吐出「ma」这个音节时,心里是不是就像蜜一样甜?宝宝学说话,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来听珺泽老师讲讲,只会哇哇大哭的宝宝,是怎样呀呀学语的?

每一个爸妈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孩子说出一个真正的词语的那一刻(比如「爸爸」或者「妈妈」),想必都激动万分。然而逐渐地,我们会对孩子日益增长的语言能力越来越习以为常,只有当孩子很晚都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不清晰、词汇量偏小的时候才感到着急。

而当我们回想自己学习英语或者其他第二语言的经历时,我们可能又会缅怀自己的小时候或者羡慕起小朋友们神奇的语言学习能力:

  • 小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话的
  • 为什么所有生理结构正常的人,都能不知不觉、看似轻轻松松地就习得母语?
  • 我们能再找回婴幼儿的语言天赋吗?
  • 我们该怎样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口语能力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无论出生在什么地区、母语是哪种语言,所有的人都经历这些阶段,才能掌握母语(口语)。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1)

宝宝学说话很简单?不是的

人类语言习得(口语),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一:听,练习辨音

打从一出生,婴儿们就自带能够识别声音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区别语音与其他声音,还能分辨出所听到的语音中所有的音素。心理学家Peter Eimas和Peter Jusczyks发现婴儿在吸吮奶瓶的时候,对于播放录音的「pa」音和「ba」音有不同的反应,因而推断婴儿能够区分相似但是不同的音。

Patricia Kuhl教授的研究让我们对这个阶段的婴儿有更多的了解。她发现婴儿有个神奇的能力:6-8个月以前,他们能听出所有语言中的音,哪怕他们的母语中并没有这个音。

比如一个出生在日本的小宝宝,在6个月以前也能区分「ra」音和「la」音(日语中R的发音与英文中R和L的发音类似,但是介乎两者之间)。慢慢地他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母语中出现的音(学名:音素)的偏好,对母语语音感知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对于非母语语音的感知在慢慢退化。而10个月之后,婴儿变得跟他的爸爸妈妈一样,只对母语的语音敏感。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 Steven Pinker 总结:

婴儿一定对声音进行了直接分类,通过校正自己的语音分析模块来对应母语中的音素,而这个模块正是单词和语法系统的学习端口。

换句话说,他们在还不了解语义的情况下,硬是记住了母语中出现的音,并做了分类、归纳。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2)

(Steven Pinker)

阶段二:学习词汇

六个月大的时候,小宝贝开始能够听懂单词的意思。而在8-18个月之间,宝贝们开始出说出他们最初的字。

一方面,他们通过聆听,进一步积累词汇,并关联体验到的概念。另一方面,他们依然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练习,并掌握发音的方法。比如5-7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以发出各种声音为乐——这其实也是他们在练习如何控制和运用发音的器官。一般到7-8个月的时候,你能听见宝贝发出真正清晰的音节,如「BA-BA-BA」。

到1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开始陆续说出「奶」「水」「要」等单个词汇。而18个月时,婴儿的语言能力开始突飞猛进。据说他们平均每两个小时就学习一个单词,并将这种速度一直保持到青春期。(Pinker,1994)。

词汇量的增长,也反映出婴儿对世界有更多的认知。比如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很多事物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方式,能够与大脑中的某组观念或事实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心理学术语是「表征」)。更妙的是,这种表征还能够用特定的词汇或者句子来命名。

虽然已经学会了用词汇命名事实或者观念,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宝贝所说的字的意思,与大人说这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大相同;他们说了一个字并不代表他们完全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比如 :

  • 过度泛化。比如孩子可能用「狗」来指代所有会跑的四只脚的哺乳动物。
  • 过度局限。比如孩子用「狗」这个词汇,来指代自家的那一只宠物狗。

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并不需要担心。随着孩子的生活经验不断扩展,在不同的状况下都听到同一个词(比如玩伴或者家人、绘本上的棉尾灰兔和家里的宠物狗都叫彼得,这样他能推断出彼得是一个名字),同时也听到周边的人们给同一个物体贴上多个标签(比如家里的宠物狗,又被叫做彼得、哺乳动物、金毛狗、动物、生物),他们能够更精确地确定一个词汇所覆盖的范畴。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3)

阶段三:学习造句

从 18 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开始能够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出简单的句子,比如「宝宝喝」「不睡觉」。

2岁多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能说出有主谓宾、结构完整的短句,类似「妈妈给我买的。」「我不想吃饭。」。

而 3-4 岁,孩子们已经能够自如且正确地运用语法,说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长的句子了,跟他人的交流也越来越顺利。

有一次一个家长跟我转述了2岁8个月孩子的描述:「老师今天很生气,好像喷火的小野!」(注:小野是一个绘本的角色,据说是一只一生气就会喷火的小恐龙。)我一直印象很深刻。

这个小朋友把观察到的老师反应,与自己过往听过的故事的主角进行了类比,还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又精准地重现了当时的场景 —— 这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也提示我们不要忘记:

孩子头脑中的语言比能说出来的语言要丰富得多。

小孩子本能地吸收他们所听到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有时候家长们也会很惊讶「这个词你是从哪里学的?我们在家里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呀!」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4)

用宝宝学说话的方法学外语?难

首先,婴儿「超强语音辨识力」,可谓是人类一生中只出现一次的超能力。对于一种新的语言,成人的大脑也许还能保持这种神秘的语音甄别力,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再那么努力(也许是不能够)去自动分析语音的排布规律。

比如你看了大量的日剧但是完全没有学习过日语,那么也许你能在听到宇多田光的歌的时候能指认:「这是日语歌」;但是你很难再进一步分辨出这首歌中有哪些单词,每个单词或者每个字是从哪个音开始,又从哪个音结束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对语音自动的归纳总结,需要大脑多个脑区的联动。而完成了母语的基本语音架构,已经能够保证这个人未来能够有至少一种与人沟通的技能。所以这种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和身体能量的功能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次,母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边学语言,边发展概念的过程。

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整个世界对他而言都是新的。他们先获得很多体验,然后慢慢地才发现这些体验可以用语言「命名」和「描述」。但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们,头脑中往往对于这些体验或者概念已经很清楚了,只是没有办法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

比如婴儿学习苹果这个词,他需要先通过多次看见不同的苹果、触摸光滑圆润的苹果实物、闻到苹果的味道、咀嚼苹果小块,来先理解「什么是苹果」,然后才是用苹果这个词汇去命名这一类的物体。

而当我们学习英文时,我们都已经很清楚苹果是种什么东西,要学习的只是记住英文单词「apple」,并且把「apple」跟我们脑海中已有的「苹果」的概念建立起关联。相比之下,成人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还是要轻松不少的。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5)

针对这种情况,Pinker 教授在《语言本能》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假设:

抑或我们的思想原本是以无声的形式栖息于大脑之中,即所谓的思维语言,或者说「心语」(mentalese),而只有在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时,才临时披上了一件语言的外衣?

在他看来,「掌握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懂得如何将心语翻译成一串串文字,或者将一串串文字翻译为心语。」

长大之后的语言学习,虽然丧失了超强的自动语言分析能力,但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多,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把新语言与已有概念/经验的对应上。虽然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但这是我们依然能够学会第二语言的原因。

你能为宝宝学习语言提供帮助吗?能

为孩子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太担心孩子的母语习得。Pinker教授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只要婴儿生活在人类社会,而非成天关小黑屋或者被抛到一个没有人的原始森林这种极端环境,他都能自然而然的习得母语 —— 哪怕没有人刻意去跟孩子说话。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研究证明,一个更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同样也有无数的研究表明,口头语言能力又与孩子读写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6)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环境」?

从孩子的口头语言发展规律来看,我们能看到丰富的语言环境不等于早期阅读——亲子阅读只是丰富语言环境的一部分。阅读能力事实上依赖于大脑联结与整合各种信息来源的能力。而从生理结构上来看,5岁以后儿童的大脑才做好阅读的准备,男孩可能还要晚一些。当然,这一点孩子也有个体差异。我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爱书、享受阅读的环境,但我们也不要强求5岁以前的孩子一定要对绘本等书籍产生强烈的兴趣。

而无论孩子是否从小就喜欢阅读,我们都可以跟孩子们多玩玩假扮游戏,散步时多跟孩子们聊聊他们的感受和观察到的事物,饭桌上闲聊,跟他们一起念诵童谣、讲故事(不需要让他们看图片的那种)。这些口头语言输入,一样为孩子出众的认知发展、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简而言之,简简单单的讲话、歌唱、朗读与聆听就是早期语言发展的重点,并且我们要尽可能让这个过程变得好玩起来;培养对于语言的兴趣,而不着急让孩子进入正式的认知和阅读的学习。

注意在孩子面前的遣词用句

孩子总是观察身边的人,从他们那儿吸收资讯。很多次我看到家长就在孩子面前跟其他大人抱怨孩子暂时做得「不好」或者不符合大人心意的地方,比如「这孩子总是不听话」,然后毫不在意地说:「他们不懂。」

不好意思,很多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够表达得很好,但他们很可能真的懂。又比如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跟他人发生口角,有时候会觉得「又不是对孩子发火,所以应该没事吧?」但是这时候孩子其实也看着呢。

正因为孩子的理解力强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在孩子面前说话的时候要更注意我们的遣词用句。

语言启蒙基础教学(最棒的语言学家)(7)

聆听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涵义

正因为小孩子还在不断学习新的概念和词汇,并且不断把概念和词汇做匹配,他们的表达不一定精准。

比如有时候可能孩子因为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抢玩具,回家跟你说:「今天我和XX打架了。」这种时候家长也许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接着马上说「你怎么能打架呢?」或者是「谁打谁呀?哎呀,宝贝你有没有受伤?」一旦跟老师了解了情况之后,家长有可能有担心:「他这是故意撒谎吗?」

事实上,他们既不是故意撒谎,也不是刻意夸大——孩子只是找不到比「打架」更确切的词来形容抢玩具这种小冲突。

如果以后听到小朋友一些让你担心的描述,不妨先平静一下心情,仔细询问一下事件发生的场景和前因后果,或许能清晰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听到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涵义,从而能够更理解孩子。

作者:波士顿大学硕士徐珺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