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什么造句(书中自有千钟粟)
粟,就是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培育了五谷:黍、稷、菽、麦、稻。这里没有粟什么事!但是关于稷,存在着争议,《尔雅》说,稷,粟也。但也有人说黍不黏者称为稷。河洛窃以为,稷一定是粟,而不是黍不黏者。原因是粟在古代地位太高了,是法定支付手段、是粮食的代称,因此,五谷中不可能没有粟,而黍已居五谷之长的地位,实在没有必要再居五谷之次的地位了,且司马迁也根本不可能把两种黍并列于此,而忽视地位至关重要的粟。此外,在古诗文中,稷和粟还常常在上下句中分别代指粮食,以避免文字上的重复,这说明二者是一回事,不然就不合逻辑了。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先说粟是古代重要的支付手段,甚至是法定的支付手段。粟在古代,其实是类似于硬通货的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发工资也好、发补助金也好,发的不是钱,是粟!《韩诗外传》记载,曾子在莒国做官,他的俸禄是粟四百八十斗。孔子历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司寇是大夫,有采邑,他就让他的学生原宪去管理他的采邑,即做他的家邑宰,按照禄法规定给他九百斗粟,原宪推辞不要,孔子让他拿回家给乡邻去。这是粟作为俸禄而存在。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在鲁国做官,有次奉命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冉有替他向孔子申请出国补助,最后给了公西赤母亲八百斗粟。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粟还是粮食的代称。以粟作为粮食的代称,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自从先秦时期至少持续到宋朝。商纣王的宫殿名鹿台,粮仓名巨桥,《史记》说商纣王横征暴敛,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周武王克殷后,把粮食和钱发给士兵和百姓,叫“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诸侯伐君,为不仁,于是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就说“不食周粟”。梁国,就是魏国,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魏国改称梁国,梁国的大部分国土在黄河以东,但国都大梁在黄河以北,即河内。梁惠王说,黄河以北灾荒,就把百姓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他是这么说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西汉刘向的《说苑》中,说农夫要挑好的种子种,丰年就可以得到粮食,就说“田者择种而种之,丰年必得粟”。贾谊《新书》说积蓄的重要性,就说,“苟粟多而财有馀,何向而不济?”。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说书中有钱、有美人,还有粮食时,就说“书中自有千钟粟”。这种以粟作为粮食的代称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恕难一一列举。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在古诗文中,稷和粟还常常在上下句中分别代指粮食,以避免文字上的重复。最著名的句子就是西汉刘向的《说苑》中,说不仁,就说他连三斗粮食都不给士人,但他的大雁和鸭子却粮食吃不完,即“今夫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馀粟。”以上句的稷对下句的粟,可见二者可以互相替代。(本文原创,请勿转载)
参考文献:
《史记》
《尔雅》
《韩诗外传》
《论语》
《孟子》
《说苑》
《新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