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

《八佰》最近刷爆了纪文同学的朋友圈,大家奔走相告:《八佰》,要来了!

这部由管虎执导、影帝影后云集的史诗级战争大片自筹备之初就关注值拉满,虽然曾因为各种原因一度撤档,但大家对它的期待却丝毫未减少:《八佰》最终定档8月21日亮相大银幕。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

《八佰》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上海人民耳熟能详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隔河而战,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原本该营只有四百人,但是却号称800人,就是这“八百壮士”,在世界的关注下,孤军奋战了四个昼夜。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2)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而电影《八佰》选择定档8月,也自有其用意:明天,8月13日,正是淞沪会战爆发83周年纪念日。

83年前的那个夏天,“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让上海从“天堂”跌入“地狱”。这座当时远东最繁华的城市大半倾于炮火,这场战争写就了无数悲情故事,更见证了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抗争。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3)

83年后的今天,纪实人文频道将再映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希望告慰那些曾经默默无闻慷慨赴死的热血男儿们: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三个月,七十万人

一场会战,生死相搏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投入了百万军队,进行了三个多月的鏖战。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相对劣势的情况下,不畏牺牲,以命相搏,拖住日军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4)

然而这场持续三个月的会战,绝非历史书上的寥寥数笔。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抗战军人留下了无数的悲壮与震撼。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

敌攻势未衰,前途未卜,

若阵地存在,

我当生还晋见钧座,

如阵地失守,

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

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名将,

乘舰过吴淞口时,

如有波涛如山,

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1937年9月,中日两军主力在上海城北决战,淞沪战场空前惨烈。这是当时的中央军第14师参谋长郭汝瑰给师长霍揆彰留下的遗书。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5)

在数十架敌机狂轰滥炸下,郭汝瑰率部坚守阵地,每有人叫喊“顶不住”时,就冲出掩蔽部督战。

该旅8000多人与日军反复冲杀7天7夜,只剩下2000多人,阵地仍未丢失。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6)

战至一兵一卒亦须固守,

准备充分巷战,

万一城垣被陷,

亦当谐忘于城中。

这是98师292旅583团姚子青营接到的死守宝山的电报。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7)

面对日本海陆空三军的联合围攻,该营奉命死守,待城内建筑全毁,姚子青率仅存的二十余人对城门发起反冲锋。

最后仅一名上等兵翻墙逃出,其余人悉数壮烈牺牲,营长姚子青殉国,年仅29岁。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8)

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

无数部队填进去就熔化了!

我们的部队,

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

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

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一生征战无数的冯玉祥将军这样回忆淞沪会战。

除了当时最精锐的陆军“德械师”,中国还动用了尚不成熟的空军和海军,倾尽全力准备打一场三军联合的现代化战争。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9)

当时被视为“中国未来陆军建设之模板与希望”的德械师,

淞沪一战,损失殆尽

为了支援淞沪战事,全国各地方军队前赴后继,乘火车、走水路,甚至步行赶往上海。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0)

川军战士出征前,父亲赠予的一块布:伤时拭血,死后裹尸

桂军六个师的国军战士坐火车、转汽车,最后徒步到达上海,历经100多天,赶到上海后,短短三天,几乎全军覆没。“这些人走了一百天,就是为了把生命献给国家。”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1)

虽然经过三个月的鏖战,上海依然沦陷,但将士们的精神鼓励了全国人民,中国人真正同仇敌忾地站在了一起。

独家专访,首次披露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主要由4位80后女编导携手完成。

在制作该片的几个月中,编导组走访了上海、北京、台北三地,搜集了大量的珍贵史料,采访了淞沪抗战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权威专家。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2)

其中,由台湾政治大学收藏的陈诚战时手令和日记原件,都是独家授权,第一次向公众展示;而陈诚的长子陈履安先生,也是首次接受大陆媒体的采访。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3)

陈诚之子陈履安首次接受大陆媒体的采访

编导组还从各种渠道,获得了不可复制的许多去世老兵的采访资料。每每与那些深邃浑浊的眼眸对视,都令人不禁感慨时间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4)

川军老兵张文治,带着川音的普通话,字字铿锵有力:

“要打给世界看一看,中国人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纪录片使用的黑白影像资料,许多画面都难得一见。这些影像来自中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拍摄途径,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至今看来仍然非常震撼。

其中包括上海音像资料馆从美国采集来的一段20多分钟的珍贵影像,内容丰富、画质清晰,展现了淞沪抗战中的市区巷战和四行仓库保卫战等重要场景。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5)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的日军新闻影片

此外,为了方便展现,编导组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大量兵人模型、三维特效等多元化表现手法,与影像资料有机结合,重现激烈的战场。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6)

首次三维重建四行仓库,展示内部细节,

直观呈现“四行保卫战”不为人知的战斗经过

分集内容

01十日围攻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7)

中日八一三事变爆发地“八字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抗战形势危急。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决定团结一心抗战到底。为了解救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已决心在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先发制人扫除上海日军据点。

两天之后上海虹桥机场事件爆发,日本海军在上海挑起事端,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开战。虽然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牺牲巨大,然而“十日围攻”最终功亏一篑。随着日本陆军的援军到来,中国军队面临更残酷的反登陆作战。

02血火熔炉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8)

陈诚(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日记

1937年8月23日,淞沪会战已持续十日。中国军队向市区的日军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却并未将敌人歼灭。就在这时,日军两个师团在小川沙、狮子林、吴淞口一线登陆,淞沪战场的形势陡然告急。

此后,中日双方在罗店激烈争夺,淞沪会战进入惨烈的战略相持阶段。原本小规模的市区围攻战为何演变成一场主力决战?一月之内,中日军队又在这个血火熔炉中经历了什么?

03背水再战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19)

八百壮士之一杨养正

1937年10月,中日双方的阵地拉锯战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中央军告急,上海告急。无畏生死,共赴国难,各地方部队千里迢迢,驰援上海。

为了守住拱卫上海市区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军队在大场展开了背水一战。然而,在日军绝对压倒性的火力之下,面对不断涌上来的日军优势兵力,大场阵地守军伤亡惨重。大场沦陷,市区内的中国军队面临被合围威胁,只能西撤,然而一支孤军,却坚守四行仓库,在苏州河北岸,打响了一场全世界注目的战斗。

04山河悲壮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20)

张治中

1937年11月5日,日军增援部队从金山卫登陆,长驱直入,对中国军队形成南北合围之势。为不致全军覆灭,蒋介石几经斟酌,最终下令数十万中国军队全面撤出上海。11月12日,华界全部沦陷,上海几成焦土,只剩下租界,如“孤岛”孤悬海上。

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给不可一世的日军以迎头痛击,改变了日军的入侵路线,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美梦,强有力地推进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而它所锤炼起来的爱国力量,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8.13淞沪抗战(1937淞沪抗战83周年这段历史记忆)(21)

那是许多惊心动魄的日夜,以及毕生难忘的生死诀别,《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向当年舍生忘死的中国军人致敬,希望为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留一个记忆的证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