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石(郑板桥竹石诗与他的早冬十月家书)
郑板桥十月家书,一句暖老温贫,一句板桥家风,大爱人间令人感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郑板桥是个奇人。这种奇,不是古怪,而是高岸。但这种高岸又不是普通文士或者士大夫的那种藐视天下站在某一种鄙视链上游的富贵与脆弱,而是像一根老根藤蔓,向上生长,最终到达了可以和黄山松树媲美的一览众山小。在我眼里,他就是根植在山谷却长成参天大木的藤蔓,期间的风霜艰辛,都是藤蔓上的曲折老结。
但是郑板桥却谦虚,只说自己是竹子。
他只说自己是个根植在山林石头缝里的竹子,咬定岩石根本,用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岩石土地里,受着山风霜雨的击打,坚韧在风里,不管是东西南北风。
他说的竹子和藤蔓很像,竹子的根一样遒劲在泥土里,地里龙蛇,表面上却是青翠潇洒。他这样说自己,是因为他爱竹,一生有很长时间画竹为生。但我的比喻是隔着时光和时代来看他,将他的遒劲向上,又朴实动人的情怀和精神外向化了。
因为我感动于他的十月家书。
在有清一朝,普通汉族人通过科举做官,其概率低到可怜。我很理解范进中个举人,就会疯掉。清朝部分官职给了汉族的进士,这是统治的权宜之术,实际这不是选拔人才,而是用来淘汰人才的。大部分重要的岗位都有旗人占据,那么在一些副职和低微的职位上,给了汉族进士,实际已经背离了传统文人可以通过科举参与国家治理的可能。
但是为什么仍旧有无数的汉族学子,想考进士做官呢,因为很现实,当官肯定没有资格为国为民,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权意味着有钱。这是寒门学子的动力。
正是因为前所未有的僧多粥少,所以竞争那是相当激烈,八股文那要写得是十万里挑一,还不能触及各种繁多是文字忌讳,因为清朝的文字狱是非常有明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纳兰性德那样的背景,二十来岁就中进士,简直天方夜谭。而且纳兰性德因为是旗人,所以连乾隆都质疑过他的实际水平,你不就是因为是占了旗人的名额,还有一个好爹纳兰明珠吗?
所以基本上汉族学子,在考中举人后就没有戏了。清朝的寒窗十年,应该不只十年,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寒窗苦读,童生之后秀才,秀才之后举人。但是为了中进士很多人也是拼了,三年一考,家境不宽裕的很可能考两次,倾家荡产。这样的内卷。
来说这些背景,是说郑板桥考中进士的不容易,简直是中一样,范进中举立即就疯了,但是郑板桥却稳然,他中进士时,已经四十三岁。他又不是埋头苦读的,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的那种读书人,因为他没有条件,他穷。
家道在他父亲那一辈早已经衰落,三岁妈就去世了,好在邓板桥聪慧,读书行,20岁就考中秀才,要知道有人考了一辈子秀才,但是秀才的好处在于你有资格在乡间教书,也算是一种职业吧,但这种职业的收入非常低,取决于别人愿意给你多少钱。不久爱他的支撑他家计的爹走了,他有老婆和两个孩子要养,生活非常困苦。
30岁那年,他生活无以为继,只好去扬州卖画。其中他的一个孩子夭折。他爱画竹,因为黄芦苦竹本就是他的人生,以如此冷峻悲凉的状态外出谋生,郑板桥无意像贾雨村那样待价而沽,他真心,诚恳,将自己的灵性和生活的悲哀融入到一张又一张竹子里。
因为他的竹子图很特别,自然不是粗劣的应景年货,所以生意渐渐好了起来,这样刻苦的平民生涯和天性的聪慧,让他看到了这个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底层风貌。
而随着他的竹子作品越来越多有文化的人喜欢,郑板桥以画竹奇特有风骨,丰富的人生经验,结识了很多京城的清流。他让我想起红楼梦中一个很少出现的清客张子野,是他主持规划了大观园的布局和建设。而我想,30多岁的郑板桥也有这样的奇才。
十年扬州卖画,是郑板桥性格和思想定型的阶段,他耿直,高岸,却又朴实,有非凡的对于艺术,社会,人生的观察力,但这种力量是沉稳向上的,根植底层,兼容并蓄。
40岁的时候,郑板桥考中举人。举人的荣誉在明清两代是可以改善家境,成为地方乡绅的,这个时候,郑板桥的家境才开始好转。
43岁,郑板桥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进士及第。意味着他可以有做官的资格。
从郑板桥的才华来讲,这个进士来得太迟,但是从清朝的进士制度来看,郑板桥是非常幸运的。
但是他和贾雨村不同,贾雨村是费尽心思跑官,要的就是贪,但是此时的郑板桥人生性格定型,再苦的日子都过来了,有这样一个机会,他准备做一点实在事。
但是恶劣的清朝官僚体系,中了进士未必有官作,这一等,就等到了49岁。
49岁的郑板桥,终于做上了一个县城范县的知县。在这里,他发挥他的才华,改善民生。
而这年十月,他接到了弟弟的家书,告诉了他家里稻田丰收的喜讯。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郑 燮《范县(衙)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文》节录
这是一封家书,不是对外公告,这是亲人间质朴的谈话,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十月二十六日收到你的信,说新的田地收了粮食500斛,以一斛五斗来算,五斗约75斤,这样的收成,,三百米田地,亩产125斤,实在放在现在不高,但是已经让郑板桥欣喜,因为这些实打实的粮食实打实养活着自己的妻子孩子,弟弟一家人。这是郑板桥多年在外卖画经营的钱,给了弟弟,由弟弟购置田产,并且辛苦劳作所得。他说,我此生愿意做一个农夫。他告诉弟弟,家里要置办农具,要发动妇女下人都参加农业劳动。
就算是有了这三百亩地的收成,不能当地主,天寒地冻时,穷亲戚朋友上门,要先泡给他们一大碗炒米,暖烘烘端在他们手上,蘸上一碟酱姜,那是最暖老温贫的最体贴的做法。因为这样的粥,在霜晨雪早,最是暖身。郑板桥说,我愿意做个农民终老啊。
那么郑板桥此时为县令,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算是范县再小,如果他想贪,说得何止这百亩田的收成?但是他却真心地想做一个农民,在劳动所得之后,还能用最切实朴素的方式周济他人。
暖老温贫,贾雨村是想不出这个词的,他心里眼中只有往上爬,他可以冷眼看着香菱进入火坑,可以为几把扇子逼得石呆子倾家荡产,但是郑板桥的心,却始终在底层那里,因为他是从最艰难的底层走出来的。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家书节录
这是郑板桥爱惜农民的诚恳肺腑,这是他目睹社会丑陋现实之后的最质朴清正的看法,和世上潮流截然不同。读书人自以为清高,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赚钱,读书就是为了将来住大房,当地主。那些考不上进士做不了官的读书人,就在乡里作恶。我说读书人是士农工商的最后一等,因为他们赶不上农民。农民能干的能够耕种百亩,是靠自己的辛苦吃饭,养活天下人,所以我最尊重农民。
虽然历朝历代都以农业为本,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像郑板桥这样真正尊重农民的人呢?都是书上一套,行为一套,高高在上,充满怜悯。怜悯不是敬重。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郑板桥家书节录
我平生最敬重农民,如果要雇人耕种,你要记住,大家是平等的,没有谁贵谁贱。要是他们有借贷,不能偿还,要宽让。家乡的妇女虽然不用纺织,但是学习针线,也不失为勤快谨慎。我听说那里最近妇女们喜欢听戏,以赌博娱乐,风俗渐渐失去淳朴,你在家,要注意告诫她们,不可以这样。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郑板桥家书节录
我家有田地三百亩,但是经常作为抵押物,这是不可长久的。将来我们买田两百亩,我和你一人一百亩就够了。这是古代说的,一个人有耕种百亩田的义务和责任。如果买多了,就是占了别人的产业。有人会说,别人百顷地还有多的,直接当地主不好吗?如果有人这样和你说话,你就回答,他是他家的事,我是我家的事,世道兴盛,我们守法,世道不好,我们也不作恶,这是我板桥家的家法。
那么以郑板桥现在的地位和实力,投资兼并几百亩天地,他应该是有资产的,但是他对弟弟说,因为这三百亩地,可能因为抵押会失去,我们只需要一人买一百亩田,够家里吃用和自己耕作就行。坚决不多买地,而且这些地,不少不多,刚刚够一户人家经营耕种。
那么不得不说,郑板桥是个胸怀天下的人,他无法改变清朝许多人兼并土地的现实,但是他在自己的家里,坚决以一个百亩田的农民立身,并且也以此告知弟弟。
在官场上,他不是不清楚向上攀爬靠的是金钱和势力,但是他更清楚,这个国家的根本是农业和农民,是最艰苦的承受最重的最无声的一群人。
他在家乡丰收的时候,不是想到扩大地产,而是想到暖老温贫,自己有吃的,别人也要有吃的,自己有地种,别人也要有地种。以不为守住良知和底线。
这是一种大爱,是根植在民间的与民患难的朴素的深情,是清朝官员的另类。
在郑板桥十年的为官生涯里,他一直将民间疾苦放在心中,他开仓赈灾,活民无数。最后一次, 以为民请赈,忤怒大吏而被罢官。如果他贪图仕途前程,怎么会如此下场,但是他不后悔,坚持着自己的所坚持的良心,像一棵藤蔓和绿竹荫蔽着百姓。
所以再读这首郑板桥《竹石》,你会发现那种根骨,那不是傲骨,是根植在民间,代表民间,不脱离民间而长成大竹大藤的那种岸然,不清冷,里面是深深的对土地对人民的爱和温度。
我之所以说郑板桥更像苍翠老藤,是因为竹子风雪而折,但是郑板桥虽然没有了官职,但是那种坚韧宽广大爱践行了终身。
所以我说他的人比他的竹子更奇,苍翠高岸如古藤。
立根原在破岩中!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郑板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