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主要经典语录(四书五经之道德经经典名句)
道德经经典名句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道德经第一章》,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中的主要经典语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中的主要经典语录
道德经经典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道德经第一章》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2.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明道之君总是无欲无为,顺乎自然。总是依顺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去行政施教而不以个人的欲望好恶而妄为兴废。”
3.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第三章》
【译文】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道德经第五章》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道德经第六章》
【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9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德经第九章》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0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德经第十章》
【译文】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1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德经第十一章》
【译文】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缤纷的色彩看就了就会让人两眼昏花,歌乐欢动,喧哗不已,听久了就会使人耳聋失聪。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伤而厌恶饮食。驱马奔驰,围捕田猎,时间久了会让人心智狂乱而纵情放荡。贪求宝物而不知满足,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行为乖戾而举动失常。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14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第十四章》)
【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15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老子第十五章》。
【译文】(体道之士)敦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旷啊,像深山中的幽谷。(敦:敦厚。朴:质朴,浑朴。旷:空旷,空豁。谷:山谷,象征空虚。形容“体道者”淳厚、空豁、浑朴、恬静等人格修养和精神面貌。有德之人胸怀谦虚得像深山幽谷一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十六章》
【译文】: 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
17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文】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闲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
18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译文】 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 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1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译文】:表现纯真,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20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人们似乎精明而睿智,而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人们勤紧而利索,而我却在无可无不可地闲散游荡。
2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译文】: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停驻;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实体的呈现。
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那些能够柔弱委屈以适应于外物的,才能坚韧有恒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够枉曲其身而使之协和于环境的,才能确实做到端平正直;低洼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渐增高;破败之物清除之后,才能更换使用新的东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贪,才能有所获得;若已经握持其物而依然贪多,反而会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圣明的人总是抱一守道,以虚静无为作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则。”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
23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当然也就离弃于他,而使他丧邦失国,众叛亲离。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译文】: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伐:自我夸耀。矜(jīn今):自尊自大。无为而治。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译文】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26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六章》。
【翻译】: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27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不懂得标榜师范,不懂得善待凭资,虽然对善不善的知见有很深的认识与把握,行为举措仍将是糊涂之至。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译文】: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29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而适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
30物壮则老。《道德经第三十章》
【译文】: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31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译文】:即使因此而取胜,也不要自鸣得意。而自鸣得意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三十一章)
【译文】: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32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译文】: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34.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译文】: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35 乐与饵,过客止。《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译文】: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
3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8.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所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礼这个东西,其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而前面所述也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道没有落到实处,这就是昏庸愚昧之源头。 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39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力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译文】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赞誉是无须夸誉的。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文】 正﹑反之间的出入自如,是道的运行特征;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是道的施用特性。天下各类存在之成其为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名,而有名生于无名。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4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译文】 道使宇宙混成为一,混成之一又呈现形态分化,形态分化形成各类群体,各类群体因个体的相互独立而形成各具体存在。各具体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阴德而保有现实的阳禄,它们因浑融于道而相谐和。
4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行为者,同时也是行遍天下无所不克的最坚强者。(柔弱胜刚强)。。
4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无私无欲,知足而不贪,就不会遭到唾弃和羞辱,凡事适可而止就没有危险,如此可以使身体健康长寿。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6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害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所以,懂得自我满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
47.不出户,知天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译文】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自明澈,不必多作多为也可坐收事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译文】每天学习能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识,而求道却要去情、欲,贪、憎、痴、颠倒梦想等等一点点损掉。减少又减少,乃至损到到了什么也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
49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译文】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
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五十章》
【译文】用正常的方法治理国家,用特殊的、变化的方法指导战争。(治国之道)。
51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五十一章》
【译文】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
52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堵塞收受余食凭恃的管道接口,关闭纵容自己出离无名而特化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毛病;收受余食凭恃而谋求事业的成功,终身都不可救药。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是行为者内在明澈的表现;能柔弱灵动地因应而行,体现了行为者真正的强健。《老子第五十二章》
【译文】:堵塞收受余食凭恃的管道接口,关闭纵容自己出离无名而特化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毛病;收受余食凭恃而谋求事业的成功,终身都不可救药。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是行为者内在明澈的表现;能柔弱灵动地因应而行,体现了行为者真正的强健。
53.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老子第五十三章》
【译文】: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利剑,饱食不满足,搜刮过多的财货有余。这实在是强盗式,这是不合于道的啊!
5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第五十四章》
【译文】:修道于自身,其德才纯真;修道于家族,其德才充裕;修道于乡里,其德永绵延;修道于邦国,其德才丰厚;修道于天下,其德才普泛。
5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五十五章》
【译文】: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衰败,逞强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亡。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五十六章》
【译文】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知(zhi治):同“智”。
57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
【译文】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我无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淳朴。
5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
【译文】: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老子六十九章》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
60.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译文】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
61.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故宜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译文】:天下雌雄之间的交合,雌牝通常以柔静而胜过俊躁的雄牡。这是因为她柔静而适应于处下的缘故。
6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译文】:嘉美的言辞可以使人们交互尊重,良善的行为可以让人们互相感染,对那些不为现行价值观所认可的不善之人,为什么要横加贬弃呢?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译文】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6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始终如一)。
65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译文】:拿权威知见治国,那是对国家的残害,不执定什么权威知见治国,才是国家的福祥。
6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道德第六十六章》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河流所汇注而成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得到人民的推崇,必先在言行上对人民表示谦下;要引导人民,必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
6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译文】: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69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译文】:祸患莫大于轻侮敌人,轻侮敌人就差不多丧尽了我所说的"三宝"。所以,等到真正以武力相对抗的时候,首先宽容忍让,最后才不得已而奋起的一方通常会取胜。。
70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译文】言论有宗旨用意,行事有主从动机。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很好;不掌握某知识,这当然有缺陷。只有通过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才可以因此而没有缺陷。圣人之所以没有缺陷,是因为他善于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所以没有缺陷。
72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第七十二章》
【译文】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自我表现,爱惜自己名誉的人不妄自尊大。见(xiàn献):同“现”, 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自贵:自以为了不起。(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七十三章》
【译文】完善的涵摄之网的覆盖范围无比广大,虽疏若无有,但没有事物从中漏失。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
74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
【译文】: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75.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译文】: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灵动,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顽固强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干柔嫩,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所以,顽固强硬是速死之道,柔弱灵动是生长之道。
7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
【译文】自然界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去供奉有余的。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损:减少。人之道: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奉:奉献,供奉。
78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译文】: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7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译文】: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
8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
【译文】: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各个《道德经》的译本对其内容理解却相差很大。如德经的内容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类别。老子的本意,应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对于《道德经》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难以计数,以养生学、哲学、政治、兵法、自然科学等角度,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