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核心(儒释道为什么能够合一)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宗教、教派互相攻击和排斥的古代,儒、释、道却走向了融合。

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土壤里,不同思想和宗教可以互相交融。而在欧洲大地,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视彼此为异端和敌人,并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流血事件,乃至大规模的战争。

中国的哲学的指向是“生命”本身,它重视人,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社会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共生。

在这种基础上,中国人对于宗教,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无论是本土产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繁文缛节,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实世界的人类社会。

儒释道三家在某些方面是殊途同归的,换句话说,它们的落脚点有共同之处。下面,我谈一谈我的粗浅的认识。

它们都注重“修心”。儒家提倡通过“修心”提高个人修养,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儒家的修心,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提倡通过“修心”来顺应自然,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来达到“不治之治”的境界。道家的修心,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佛家提倡通过“修心”实现觉悟,以减少人类内心、人与外部环境的不必要的斗争或冲突。佛家的修心,强调的是以修心的方式达到“超脱”“救世”的目的。

因此,尽管儒释道的指向不同,但修心是儒释道所共同注重的方法。

它们都通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来实现身心的和谐和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儒家的思想指引下,“仁”“义”“礼”“智”“信”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遵循,人与人之间友好往来、和睦相处。这促进了社会和谐。在民族危难之际,仁人志士以“舍生取义”为信念,无私奉献。这使得国家更有凝聚力,从而走向独立与振兴之路。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顺应自然”“抱朴归真”成为人们的重要观念。这使得人类意识到应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不可“妄为”。在佛家的思想指引下,人们“怀入世之心,行出世之道”.佛家怀有一颗悲悯的、普度众生的热忱之心,但他们却不像儒家一样,通过直接参与政事来改善世态。它们从人的心灵入手,以因果、轮回的思想警示世人,以“超脱”之心行善意之事。“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佛家从心灵的源头改变世人,使世界更加温暖。

儒、释、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生命哲学”的特征。儒、佛、道,都关注人、体察人、热爱人。它们都重视人本身与人类的命运走向。因而,它们不像世界上的一些其他哲学思想或宗教信仰。它们绝不用冷冰冰的教条去给人戴上枷锁,它们直入人的心灵,改造人的心灵,使人“心服口服”,并进而形成一些行为准则。它们使人自觉地接受、信服一些价值观念。从这一点上说,它们都蕴含着“生命哲学”的观念与思维方式。

由于侧重点各有不同,儒、释、道各有其独特的应用领域。它们中没有一方,能完全囊括其他两方。而正相反,每一方,都要靠其他两方作为支撑。他们分别解答了人生活在世界上如何对待三种重要的关系的问题。这三种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不仅包括自然界,更指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关系。人活于世,都要处理这三种基本关系。因此,这三种思想各有其应用领域,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它们必然会相互吸收,而更趋向于完善。

从外因来看,儒释道的融合与政治局势、社会形势等息息相关。

汉初,黄老思想一度成为官方执政思想。但在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之前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不再执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凝聚国力、抗击匈奴,儒家思想显然更有效。于是,在皇权支持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但,此时汉武帝所采纳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的孔孟之道已有不同。它俨然是糅合了道家思想及其他几种学派思想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时,政局动荡,士人和民众皆惶恐不安。在这种环境下,相比于汉朝时,儒学的地位有所下降。而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由于更能安抚人破碎的心灵、给人带来精神的慰藉,而更加兴盛。

唐朝时,由于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纷争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儒家的地位再一次超越佛道。在唐朝,儒家与佛道两家之间的冲突不断。甚至发生了很多次灭佛灭道行动。但由于经历千年的碰撞,儒佛道思想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尽管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灭道行动,但依然无法清除佛道的根基。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儒佛道思想进一步融合。南宋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宋明理学,兼备儒佛道三家思想。三教合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直到当代,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儒佛道思想依然是缺一不可的。

儒佛道在相互发展中,吸收了各自的合理成分,从而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这是儒佛道得以融合的内因。在漫长的历史中,政局更迭,使得儒佛道此消彼长,在相互碰撞中相互融合。这是儒佛道得以融合的外因。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核心(儒释道为什么能够合一)(1)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核心(儒释道为什么能够合一)(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