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少年团2什么时候拍的(失去豆瓣评分的高能少年团2)
文 │ 南风
如果不是王俊凯的粉丝群起而攻之,还有多少人记得,《高能少年团》第二季开播了?
去年第一季开播时,观众可不是这个态度。光是王俊凯、刘昊然、张一山、董子健、王大陆几位流量小生加盟就足以令人期待,再加上综艺界大佬夏陈安操盘,怎么看,《高能少年团》都不应该是今天的样子。
如今一年过去,人们的pick对象从《中国有嘻哈》《偶像练习生》到《创造101》已经换了好几拨,但偏偏不再有《高能少年团》。现在节目第二季开播一个月,豆瓣上竟然连评分都没出,讨论区的帖子数量只有区区三条,短评不过228条。
同样是偶像型节目的真人秀,《创造101》和《高能少年团》第二季的开播时间只相隔一周,前者用成熟的流量明星创造新的流量明星、然后带动流量数据,后者选择依靠流量明星创造流量数据,本质上都是要达到现象级“影响力”。
但和《创造101》的全民狂欢相比,《高能少年团》第二季前两期收视均未破1,也是凄凄惨惨戚戚。
无论是GAI的走红还是蔡徐坤、孟美岐等人的一夜成名,无疑都证明了这是一个需要偶像的时代。而《高能少年团》里常驻嘉宾几乎全是现成的偶像,为什么会有如此大不相同的结局?
虐星并没虐到点上
《高能少年团》的失利,从第一季就能看出端倪。
虽然唯收视率论指向太过单一,但凡是爆款,收视率绝对不会差。类似《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极限挑战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收视率均是低开高走,到中后期的时候,最起码能破2,《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后期甚至能破4。
反观《高能少年团》第一季,收视从未过2,最后两期排名甚至沦落到第三、第四名。雪上加霜的是,它的豆瓣评分也只有5.7,并没有在口碑上扳回一城。
扛米、扛面、扛酒坛,孤岛生存吃沙子,空手劈木板,泥潭拉绳索······几位花样少年在《高能少能团》里做的任务范畴上到九天揽月,下到五洋捉鳖,简直不要太虐。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没能挽回节目的颓势。
《高能少年团》源于刘昊然和制片人聊天时的突发奇想,最终形成后,节目的自我定位是:偶像对抗挑战真人秀,说白了就是让五位少年做任务、做很难的任务、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节目效果更好,中间还穿插着分钱、结盟、使坏等套路。
所以它本质上仍然是“明星户外真人秀”。不难发现,和同类型节目相比,《高能少年团》只不过是换了一批嘉宾和游戏而已,基本模式就是明星到户外做游戏。如果把它称为“奔跑吧少年”“极限少年团”“少年二十四小时”,也没什么不妥,连泥潭都是熟悉的味道。
节目组的本意是想用高能游戏凸显挑战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打造“少年高能”的概念,于是在第一季选择用“课程”方式呈现,每期一堂课,比如劳动课、自然课、体育课、民俗课等等。
初衷总是好的,但少年们每期都是在做体力任务,只不过主题不同换了任务项目与场景而已。比如劳动课是扛米扛面扛酒,自然课是攀岩、高空速降、荒岛求生,民俗课就是赛龙舟。
说白了每期都是劳动课。
《高能少年团》只能证明少年们体力比较好,证明不了他们有多“高能”。
而且相较之下,更受年轻人喜欢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节目不是没有“虐星”,只不过传统真人秀是用体力任务逼迫明星的真实状态,这些节目选择用强规则实现。
《高能少年团》的任务机制重在过程,对赢家的奖励和输家的惩罚接近于零。少年们拼死拼活一整期,最后都是大团圆结局,所有人站在镜头前喊个口号就算结束了,久而久之,观众看得也没意思。
而《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出道名额是实打实的。在《创造101》里,小姑娘们没有谁劈柴烧火,一个分班排名就足以让她们哭上一整期。至于镜头外的观众,他们已经为自家爱豆打call到不分日夜了,这种自发的热情就是观众对节目最高程度的忠实。
要论高能,随时随地能哭个天昏地暗的杨超越才是最高能的吧?哪种规则会让人更拼尽全力,哪个节目能让观众付出真情实感,一目了然。
如履薄冰的创新还能创新吗?
《高能少年团》第一季的片尾总策划一栏,刘昊然的名字赫然在列。
当时他在横店拍戏,节目制片人马进经常过去探班,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朋友,某次聊天中刘昊然向他提议,“找一班同龄男孩,玩一个少年版的《极限挑战》、录一个少年的竞技类节目。”当时马进是北京文化综艺事业部副总经理,他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旋即找到了时任北京文化总裁的夏陈安。
早在2015年夏陈安到中国传媒大学演讲时,就认为,“未来的泛娱乐时代是属于‘泛90后’的,所以我们需要抓住年轻的90后族群。”即使在离职北京文化时,他也在微博写道,“在即将启程的新旅程中,我依然秉持着这样的理解:文化和影视产业属于泛90后,属于更年轻的一代。”
做一档年轻化的节目是他一直期待的事,于是很爽快就答应了马进的提议,并为此找了多个制作公司和团队进行制作,甚至还开通了微博,北京文化也顺理成章成为《高能少年团》的出品方之一。
但节目并不想预想的那般顺利,开播一个月后,无论口碑还是收视仍没有大爆的迹象。夏陈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节目在环节设置和内核表达上,和我的想象还有一定的距离。”
《高能少年团》是一档原创综艺,但内容模式是边播边探索的,并不成熟,夏陈安也认为节目还需要成长。“我们会换着花样去做,而非固定一个模式点,直到找到适合这些年轻人的方式。”
边播边探索需要时间,但上市公司北京文化不允许失误。夏陈安曾用“如履薄冰”形容这段工作经历:“体制外会保守一些,不能都做到现象级,但尽量要不失败不亏损。如果是创业公司就更加没有试错机会,一旦亏损就扳不回来了。”
据当时媒体采访,他对团队的要求是:每一个板块都要打响成本保卫战。“并不是在体制外,就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与此同时,视频网站的夹击也令电视台对节目的容错率正在变低。优爱腾把越来越多的资本放到网络综艺上,期待能砸出个“王炸”。有了更多收看渠道的观众,也不再愿意等一档节目成长,《高能少年团》从来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唯二、唯三,而是“唯N”。
同年12月8日,夏陈安向北京文化递交辞职申请。
进入第二季,北京文化退出了《高能少年团》项目,制片人马进升级为总制片人,总策划刘昊然因为行程冲突选择了拍戏,放弃担当节目的常驻嘉宾。
团队基本还是原班人马,但少了几个人,换了几家公司,《高能少年团》并没有变得更好。游戏还是万年不变的那一套东西,甚至因为剪辑和花字导向问题,王俊凯、张一山先后与节目组发生不愉快的纷争,最后以节目组发布致歉信告一段落。
夏陈安的离开某种程度上的确令《高能少年团》第二季有些“六神无主”。
如果说《高能少年团》第一季还能让人快进看完的话,第二季已经完全没有令人点开观看的欲望了。一个开播一个月,拥有中国顶级流量嘉宾的真人秀,竟然连豆瓣评分都没有,收视率远低于第一季,也是很匪夷所思了。
一档节目,集结了多个优秀制作团队仍无能为力,还有做第二季的必要吗?
没有人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在《高能少年团》第一季收官当晚,“王炸”《中国有嘻哈》开播了。
夏陈安一直期待做出的年轻态节目,也曾寄希望于对网络综艺,但立场的特殊性让他的想法被掣肘,好在这个梦想终于由老部下陈伟完成,他正是《中国有嘻哈》的总制片人。
陈伟从浙江卫视离职后去了爱奇艺,目前是爱奇艺高级副总裁。他刚到爱奇艺的时候制作的《偶滴歌神啊》,也是在夏陈安主导下形成的。
无独有偶,《高能少年团》第二季开播前一周,《创造101》也上线播出。短短一年时间,两季节目中间已经有《偶像练习生》《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这就是铁甲》等多档大热节目充斥市场。
它们无一例外全部都对准了年轻人,用的基本都是剧情式真人秀的套路,并且相继成功。我们必须看到,年轻人,不再属于电视。他们去了天地更加广阔的视频网站,正被那些大投入、类型又新鲜的超级网综征服。
在《高能少年团》开播的同一年,曾经的那些现象级节目《奔跑吧》《中国新歌声》《极限挑战》等在收视和口碑上均遭遇滑铁卢。犹记得《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推出时,全民都在玩撕名牌游戏,可如今,他们在忙着说rap、跳街舞和pick小哥哥小姐姐。
和《高能少年团》等传统真人秀直接用成熟明星不同,新型的真人秀们选择在市场上推出新的明星。而经过市场检验的真流量们,此时摇身一变成了“制作人”“导师”“队长”和“发起人”。
市场的确需要偶像,但更多的是需要新偶像。真人秀也并没有被市场抛弃,而是换了一种姿态,以前的真人秀是让明星做任务,观众看的是明星们与闪光灯下的反差。现在是将真人秀与其他类型和青年文化相结合,观众看的是故事。
一个时代已经过去,曾经让年轻人青睐的套路不再被他们接受,甚至已经被嫌弃,与其看那些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的节目,显然看充满反转与未知的节目更有意思。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怀疑网络综艺能不能“成大事”,而是在期待它能成多大的事。
《高能少年团》对准的受众是泛90后,但作为一个传统电视台播出的综艺大盘,又不得不照顾全体电视台受众的需要。在这个受众越来越精准的时代,或许从一开始,《高能少年团》的“保守式”创新就注定了障碍重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