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

这几天,屠呦呦这三个字刷屏了。

她是何方神圣?

也许中小学生都比你清楚,因为她即将进入课本。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小学课本《道德与法治》都对她进行了介绍。

此外,2019年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

(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段,来源人民网)

诺贝尔奖医学奖、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20世纪最伟大人物”候选人之一……

有人调侃她是一位“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单从她发现青蒿素开始,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荣誉都落在她头上。

翻开她的人生履历,不难发现她这一辈子过得很“简单”。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2)

01.不天才的科学家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她的名字来自于《诗经·小雅》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或许是命中注定,当时她的父亲不过随口念叨,没想到从此她的人生和“蒿”有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不是那种天才型科学家,她所有的荣誉都是慢慢积累而来的。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3)

根据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读书时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而她对医药的执着,从16岁那年开始。

那时,她不幸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回家养病。整整两年的病痛折磨,让她决定要往医药方向发展。

如果我懂得更多医学上的技术,我不但能让自己健康,也能治愈更多的病人。

凭着这个信念,1951年老屠考上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当时是一个十分冷门的专业,基本上没啥女孩子报这个专业。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4)

(1952年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屠呦呦)

现在有网友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学医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学生物制药的痛苦也是不分伯仲啊。

屠呦呦的大学生活非常苦:

背药用植物的起源,根据植物学描述找出对应的植物;对各种药物植物进行分类,鉴别和鉴定;学习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如何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如何进行化学研究;如何确定从植物中分离的化学物质的结构……

一个二十来岁的青春少女,整天埋头背书、认药、做实验,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

终于熬到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又继续每日实验研究的日常。研究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半边莲,分析板蓝根的药理,研究冬虫草的化学成分……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5)

(1955年,屠呦呦开始进入卫生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除了去参加过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研究所,就像长在研究所一样。

科研就是一场比赛,比谁更有耐心,更能忍受寂寞。屠呦呦的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02.抛夫弃女的狠人

在屠呦呦的世界里,科研永远是排第一位。

生活是有矛盾,我们是坚决让路的,总是事业放在第一位。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6)

1963年,屠呦呦和自己的中学同学李廷钊结婚了。

但结婚后,屠呦呦一心科研的作风没有丝毫改变。家里的大小事务,她完全应付不来,家里买菜煮饭都是老公一手包办。

她心里只有科研,制药,除此之外,一切的生活琐碎都不在她考虑的范围内。甚至为了科研,她成了一个“抛夫弃女”的狠女人。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7)

(1996年时的全家福,从左到右为小女儿李军、屠呦呦、李廷钊、大女儿李敏)

1969年,屠呦呦接到国家“523”秘密军事任务,要前往海南岛。

那年她39岁,两个女儿大的4岁,小的1岁,正是最离不开妈妈的年纪。

一旦参加了秘密项目,就代表要长期母女分离,除此之外,她老公当时受到文革的影响,被下放的“五七干校”改造。但凡是个母亲,这种情况下都舍不得丢下两个孩子。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8)

(1962年时的屠呦呦)

屠呦呦不是一般人,她一咬牙把大女儿送到全职幼儿所,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等她完成任务归来时,大女儿都不愿叫她“妈妈”了,小女儿更是认不出她。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在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刻,丈夫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为了科研,为了国家,她选择成为一个狠人。

03.临危受命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召开, 中央动员了全国60多家研究机构的500多名研究人员要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523”成了这个秘密军事科研任务的代号。

疟疾!

在青蒿素发现之前,曾经被医学界曾为“生命收割机”。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9)

(全球疟疾发病数据)

截至1972年,美国不惜血本,筛选了超过21万种化合物,也没找到新的、理想的抗疟新药。

在523项目中,无数的前辈在1967年至1969年期间筛选了数千种化合物,也依然未发现有用的药物。

1969年,屠呦呦被选中,成为其中一个科研小组的组长。

在浩如烟海的化学物质中,找到一种可以克制疟疾的药物,说不好听就是要碰运气的事情。但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了你,再困难也要进行下去。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0)

(1951年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

为了方便研究,“523项目”办公室设在海南。海南,曾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仅1955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就多达28万余例,居全国首位。

在海南,屠呦呦看到最多的是死亡。气候湿热,蚊虫极多,在这样的环境下,疟疾防不胜防。

我看到很多处于疟疾末期的孩子,他们很快便死去了。

在死亡威胁的笼罩下,屠呦呦毫不畏惧,带着自己的团队,走访岛上每一个村庄,收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治疗疟疾的方法。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1)

除了民间药方,她翻阅整理历代医籍,从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明代的“普济方”,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甚至连民间食谱都不放过。

整整三个月,不是外出走访,就是埋头古籍,最终她编写出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在圈定了需要检验的药方后,接下来是一样样的实验,看看这些药物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抗疟疾的作用。

1号药物对治疗疟疾无效,试验失败;

2号药物对治疗疟疾无效,试验失败;

3号药物可以杀死疟原虫,但具有强毒性,可致人死,试验失败;

每天做着重复的试验,失败,继续试验,继续失败……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2)

对于药物研究,这太正常了。

枯燥、寂寞、常常令人绝望,仿佛永远找不到答案,但是一条条生命的流逝在不停地催促着你,于是你像被困在一个永不停止的噩梦中。

这是一项非常费力而乏味的工作,特别是当你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时......

1971年6月,将近3年的失败试验后,屠呦呦才看到一点点成功的曙光。

研究发现,青蒿的水煎剂不能抑制疟原虫,其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很快又再度陷入僵局,青蒿对疟疾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很多人都想放弃了,但屠呦呦不愿意。整个项目组试验了一万多种药物,才发现一丁点希望。再怎么难,也要跟青蒿死磕下去。

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坚定、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心无旁骛。——王满元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3)

或许是青蒿的质量问题,北京的青蒿不好,可以试试其他地方的;

或许是选用的青蒿不同部位问题,叶子、枝干、根部都分开试一下;

总之能想到的所有能想到的试验都一一进行。

她的世界只剩下试验和青蒿了。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李廷钊(屠呦呦的丈夫)

或许是屠呦呦的坚持打动了上天,偶然间翻阅古籍,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她一丝灵感——或许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4)

她立马开始重新设计实验,采用低温萃取法,分别用水,乙醇和乙醚提取青蒿的茎和叶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大量的试验。

04. 不疯魔,不成活

在很多科研试验中,科学家都是不要命的。

屠呦呦决定进行大量的试验,那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实验样品。而当时因为文革,很多药厂都被迫关闭了,没有药厂的配合,只能组织全组人员自己动手提取试验样品。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5)

乙醚是有害的化学品,那个年代设备设施简陋,又没有排风系统,当时实验室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而且大家也没有防护用品,顶多戴个纱布口罩。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试验。

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科研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能够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能大大降低其毒性。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6)

为了加快试验进程,屠呦呦以身试药。

作为这个研究小组的头儿,我有这个责任。

试药成功后,她们又开始对在森林感染疟疾的工人进行测试,实验者在服药30小时内便退烧,血液中的寄生虫消失。

成功了!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7)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屠呦呦一直致力于青蒿素的抗药性研究。

05.“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

可以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一项改变世界的发现,救人无数。

但青蒿素发现后 ,屠呦呦只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分到了200元奖金。

对此,她从不在乎,科研的魅力,在于它不断挖掘、发现新事物的过程,科研成果带来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管他奖励不奖励呢,过去的事,让它过去,什么不是过眼云烟?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8)

(1982年10月,屠呦呦参加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并领取发明证书及奖状)

后来她得诺奖,获得300多万奖金,她直接就拿出200万,成立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

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第三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她听说后直接打电话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拒绝参与评选。

我这么大岁数了推荐给我干嘛!把机会给年轻人吧!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一下子引爆了舆论。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19)

这一迟到的国际认可在国内引发的,除了自豪、兴奋,还有不绝于耳的争议。

“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

“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

……

自屠呦呦获奖以来,类似的言论就不绝于耳。

面对波涛汹涌的质疑,换了别人肯定要开个新闻发布会什么的,“解疑释惑”、“澄清是非”。但屠呦呦出奇地淡定,躲进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

对于各种媒体采访,她也是能躲就躲,经常放鸽子,神龙见首不见尾。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20)

(屠呦呦宁波故居被围观)

2015年,得知屠呦呦获诺奖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在她家门口苦苦守候,结果她硬是一个没见。

后来她去领诺奖时,部级的某管理局局长,专程赶到第三航站楼为她送行。结果,她自己悄悄办完登记手续,溜之大吉!

甚至2016年,为了奖励她的杰出贡献,在钓鱼台举行“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活动,以她的名字命名一颗小星星,她都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席。

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咱们加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21)

她可以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去走访疫区,却无法和各路媒体记者谈笑风生。

从她39岁接到任务那天起,她的一生似乎只为了这一件事而努力着。在她心里,科研才是第一要务,其他都不重要。

如今,作为一名89岁老太太,她对于科研的热忱从未减退。

前两天,她终于再一次冒头了。

她和她的团队宣布,他们延长了青蒿素的用药时间,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一世界级难题。而且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22)

或许对于健康的菠菜而言,很难想象这样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但是波叔身边患有红斑狼疮的朋友早已热泪盈眶。

红斑狼疮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虽然此病不一定造成直接死亡,但却可以让人生不如死。患者身体会反复出现顽固难治的红斑,严重会毁容,还会影响内脏系统、呼吸系统等问题,甚至影响生育。

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途径,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但服药后,患者会因为激素糖变胖,皮肤变薄,毛发增多。一旦停药极易复发。

屠呦呦这个发现简直是所有红斑狼疮患者的救星!

屠呦呦简短事迹(屠呦呦是谁狠角色)(23)

但当媒体想采访她的时候,她又躲回去自己的实验室,兢兢业业地摆弄起她的试验了。

今年,她89岁了,25岁大学毕业开始进研究所,从此她在那栋小楼里呆了60多年。如今她名声大噪,举世闻名,依然是当年那个蹲守在研究所的实习生。

有些人就是如此神奇,一生只为一件事着迷,不为名利,不图钱财。

在她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执着,一种无关岁月的从容。

今日心情 坚守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