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过闸全过程(三峡大坝坝高185米)
2006年5月20日,全长约3335m、坝顶高程为185米的三峡大坝,全线修建成功。如今15年过去,三峡大坝已经在发电、航运、抗旱等领域,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可是你真的知道,我们最初修建三峡大坝的目的吗?三峡流域里的鱼又是怎么翻越它的呢?
❶
修建三峡大坝的原因虽然三峡水电站2018年的发电量,已突破1000亿千瓦时,创单座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新纪录。但是我们最初建造三峡大坝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发电,而是为了防洪。
相关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长达4504公里,流域面积高达100万平方公里。因为幅员太过辽阔,所以每年夏季和夏季前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西南季风,挟带着大量水汽在长江流域进行汇合。
在季风进退与冷暖气流交锋过程中,整个长江流域,除了源头之外,其他150万平方公里都会下起暴雨,从而引发洪水。
如果该年气象异常,导致上游洪水提前形成,或者中下游洪水延后退去,那么长江上游洪水就会与中下游洪水重叠,形成区域性特大洪水或全流域大洪水。
相关资料显示,长江洪水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85年,西汉吕后执政时期。此后直到1911年,在2000多年的时间中,长江一共发生较大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
在1949年前,由于长江上游水库蓄洪能力不足,中游缺少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泄洪能力有限,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就会造成河堤溃决,从而形成洪灾。
而洪水的泛滥常常会引发瘟疫和饥荒,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
1949年后,虽然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幅降低,但经济损失却越来越大,于是国家开始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堤坝修建工作。
但由于湖北宜昌段以上流域的洪水流量,占汉口段的大半,这也就意味着宜昌如果被洪水攻占,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必定会遭受牵连。
所以我们只需在宜昌以上河段选择合适的位置,修建一个水库来调控长江洪水,那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灾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而根据专家的考察,三峡正好是修建大坝的绝佳位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正式动工修建,到了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已建成的三峡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全长约3335m,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高达175米,防洪库容多达221.5亿立方米。
凭借如此大的防洪库容,三峡大坝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这基本上消除了长江上游洪水对武汉市、洞庭湖区以及江汉平原造成的危害。
只是三峡大坝在给长江下游人民带来福利的时候,却给长江下游溯河洄游型的鱼类带来了难题。因为截至2020年10月22日14时,三峡水库已蓄水至高程173.55米,而坝下水位为62米,上下游的落差达到了113米,也就是四十层楼的高度。
就这个高度,别说鱼了,就是人也游不过去。那么这些鱼又是怎样通过三峡大坝的呢?
❷
鱼怎么通过三峡大坝其实早在设计大坝之初,三峡工程的设计师,就考虑到了鱼类洄游的问题。于是他们在大坝的两边,设计了供它们洄游的通道,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鱼梯”。
从外形上来看,鱼梯和我们普通的楼梯相似,只不过鱼梯的坡度要缓得多,并且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出现提供休息的地方。
除此之外,鱼群还可以在船开闸时,借助升降机进行洄游,这种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鱼群在通过闸门时的存活率。
但即便如此,生态专家依然发现,很少有鱼类能通过鱼梯洄游到上游,而其中的中华鲟在2017—2020年这四年间,都未曾被监测到任何繁殖迹象,有专家甚至断言,在未来10~20年内,野生中华鲟或将步白鲟后尘,走向灭绝。
防洪、发电甚至航运效益再重要,但是也不该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每年的5月~6月,三峡大坝会进行一次人工造洪峰,以此来刺激鱼类的繁殖。
对于更加珍稀的鱼类,我们还建立了珍惜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和保护区,而对于那些洄游型的鱼类,我们在大坝的两端,专门修建了鱼池供其休息,这样它们就能够恢复精力,成功翻越大坝了。
除了让鱼群自然繁殖,我们还对珍稀鱼类进行人工培育,等到鱼儿能够适应自然环境时,再将其放生到长江中。在2018年举行的中华鲟放流活动中,三峡库区累计放生的中华鲟达到500万尾。
如今这些举措都让三峡流域的鱼群数目回春,但尽管如此,如何让鱼类顺利通过三峡大坝,仍然是世界难题,所以在未来,我们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