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最珍稀植物 神龙见首不见尾
形似蚯蚓,有鳞有脚,莫非是民间传说的“龙”?近日,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巡护员覃国旅与同事巡护到保护区试验区时,发现一条身披鳞片的“蚯蚓”。乍看之下,他以为是钩盲蛇。钩盲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类,只有蚯蚓般大小,却跟蛇一样,身上长满鳞片。他赶紧拍了一张照,想再多拍几张照片时,“迷你蛇”钻进草丛,一下子没了踪影。
九万山保护区管理中心监测科科长谭飞在保护区资源巡护平台看到了图片。刚开始,他也以为是比较常见的钩盲蛇。但放大照片仔细辨认后,发现照片上的生物与钩盲蛇不同,尾部有一个白色的“玉环”。莫非又是什么动物新记录?他赶紧征询外聘两栖爬行类动物爱好者谢伟亮意见。起初,谢伟亮也以为是钩盲蛇,又不敢确定。他们急忙联系中山大学两栖爬行类动物学者齐硕。
经鉴定,照片上的“神秘”生物为白尾双足蜥。由于白尾双足蜥长年隐身地下,很少被人类发现,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至今国内没几个人见过野外活体,也极少人拍到它在野外活动的照片。
白尾双足蜥属《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动物,形似蚯蚓,通身被满覆瓦状圆鳞,尾端有玉白斑,雄性还长着一对短而扁平的鳍状后肢。本科动物发现的标本极少,生物学资料极为缺乏。
关于白尾双足蜥的国内记录,真是寥寥可数。1960年5月发现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山路上,发现时已死,头部略有损伤,尾部断在路旁。1960年6月发现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郊区山路旁,活动状态与盲蛇相似,左右摆动迅速前进,捕捉时张口作咬状。它们有着壁虎一样断尾逃生的绝技。尾部玉白斑是一种引诱色。当它藏身的石块被翻开时,立即举尾上翘,白色尾部与周围暗色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容易吸引敌害的注意力,引诱鸟类啄住尾部。它则折断尾部,迅速逃生。
近年来,随着九万山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有效地开展,保护区生境越来越好,不少“神秘”动植物频频现身。2019年4月发现极具伪装性、“会变心”的中越带唇兰;2020年3月,又发现“幽灵兰”九万山舌唇兰;还发现了淡喉鹩鹛、阳彩臂金龟、格彩臂金龟等不少在广西目前记录不多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昆虫等。
据统计,2019年以来,九万山保护区新增植物新种3种、植物新记录3种、动物新记录14种。
知多点
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2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1月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北部黔桂交界处、苗岭山脉南缘,地跨柳州、河池两市的融水、罗城、环江三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32"~108°48′49",北纬25°01′55"~25°19′54"。保护区总面积2521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5.7%。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合柱金莲木、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等珍稀植物及其生境;鼋、蟒蛇、熊猴、金钱豹、林麝、白眉山鹧鸪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境。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过渡、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向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过渡的特殊地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是我国南部常绿阔叶林及其垂直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735种,脊椎动物401种,分别占广西全区的32.7%和45.4%,是广西物种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三大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保护区也是中亚大陆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每年迁徙过境的候鸟约有100万只。同时,保护区还是广西十大水源林区之一,发源于保护区的河流共有74条,其中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贝江河、中洲河、阳江河、东小江河4条,因而是柳江众多支流的发源地和水量补给区,关系到周边3县200多万人口及融江、柳江乃至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和生态安全。
来源:南宁晚报
记者:凌剑伊 通讯员 蒋林林 黄静
编辑:唐秋艳
校对:韦玮
责编:罗宁
值班编审:卢超
扫描二维码
进入南宁云客户端
南宁权威新闻资讯第一时间获取
关注南宁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最新最快信息实时掌握
南宁新闻网官方抖音号(nnnews)与您一座城、一条心,请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南宁大事小事,小新在抖音等着你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