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

衣赐履按:今天讲王莽改制的最后一讲,公务员薪酬制度和监察制度。在现代经济学里,薪酬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从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到浮动工资,也是经历了一两百年才逐渐稳定,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王莽在这一点上的确超前,可能是为了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他设计了一个浮动薪酬制度,也算是现代薪酬理论的先躯了吧。

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

前面我们讲过,王莽封了好几千位爵爷,然而只封爵不给封地,搞得有些爵爷穷到要给富人家帮佣才活得下去。王莽的公务员队伍和爵爷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即,相当比例的爵爷同时也是公务员,在封地没有落实、无法收取封地租税的情况下,公务员只能靠工资生活。然而,莽哥的公务员领的不是死工资,竟然是浮动工资诶!

我们来扒一扒哈。

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1)

大新朝建立之后,似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王莽以厘订制度未完为由,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全都停发工资。到了公元16年,五月,王莽下了一份著名的诏书,学界又称其为《保灾令》,不但规定了公务员工资,而且将公务员的工资与相应行政区划的受灾情况勾连配对,形成了一个公务员浮动工资体系,呵呵。大概意思是:

公务员队伍自四辅、公卿、大夫、元士,下至最低级的小吏,一共分为十五等。最低级的“僚”,工资为每年六十六斛,梯次上升,到四辅则是一万斛。

注:新莽时期,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莽嘉量(一种容积测量标准工具),一升大约为现在的200毫升。

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2)

【新莽嘉量。王莽在度量衡这一块还是有很突出的作为的】

我们算一算哈,低级官员年俸六十六斛,相当于现在的1320000毫升,也即1320公升。假如当时是发的是粟米,一公升不会超过现在的两斤,也就是说,一年的粟米不会超过2640斤,平均每天7斤多。如果一家五口,这个低级官员要养家是相当困难的,这还只是主食,并没考虑日常的其他花销。基本上,在这个工资标准下,一个低级官员想不贪污都很难。四辅、三公这样的高级官员,年俸一万斛,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万公升,收入颇不低了。那么,低级官员可能不满意,高级官员应当没话说了吧?然而,他们也有意见!为啥?因为王莽那异常发达的大脑,总能想出些个新鲜玩意儿,搞得高级官员集体吃瘪。

王莽表示,在古时候,官员工资都跟收成挂钩,丰年工资上浮,灾年工资下降,朝廷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国家自然上下一心。我们大新朝也应该实行这种制度,并且从我做起。每年,以各地年终赴京汇报时的数据为依据,如果全国幸而无灾,太官(御厨房)的食物就准备得周全一些;如果遇到灾害,就按比例减少食物。

大家还记得上回我们讲过的四辅、三公的职责吗?王莽把全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部,四辅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部,三公则对应中部王畿。这种对应关系在发挥职能方面颇为费解,但却与浮动工资完美结合。

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3)

王莽以下,朝廷官员都与地方挂钩配对,东岳太师和立国将军保东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即这二十五郡如果发生灾害,就按相应比例扣太师和立国将军的工资。其他方向与此类似:

南岳太傅和前将军保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

西岳国师和宁始将军负责西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

北岳国将和卫将军负责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

大司马保京尉、扶尉、兆队、右队、中部的左、前十郡;

大司徒保翼尉、光尉、左队、前队、中部的右五郡;

大司空保师尉、列尉、祈队、后队、中部的中、后十郡。

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4)

【这个图里面少六尉郡和六队郡】

注:以上就是王莽朝地位最高的十一公:四辅、三公、四将。所谓的京尉、扶尉等六尉即西都常安(长安)六尉郡,兆队、右队等即东都义阳(洛阳)的六队郡。

又注:《汉书·王莽传》原文可能有误,此处采用的是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先生修订后的文本。

至于三司和六卿(即九卿,分属三公。详见拙文《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都随他们所隶属的公(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承担有关灾害后的供给调整,按比例减少工资。其他七七八八的官员、爵爷们,也都按照这个大原则调整工资。王莽希望通过这个工资制度,促进公务员队伍上下同心,进而促进农业,安抚百姓。

现代薪酬制度,是根据员工的业绩来增减的,业绩好,就拿得多;业绩差,就拿得少;没业绩,就没得拿。然而,这个业绩可不是“天注定”的,而是与员工的主观努力相关联的。王莽的浮动工资与公务员的主观努力没关系啊,今儿旱了,明儿涝了,后天蝗灾了,这都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事儿啊!

看起来似乎哪里都有人负责,但是不得其法。就好比邻居家害了鸡瘟,你给了自家毛驴一顿板子。毛驴不服啊!倘若这鸡瘟害过一次就罢了,关键是闹完鸡瘟闹鼠疫,闹完鼠疫闹蝗虫,没个完啊!你家里有多少牛马驴骡,不够挨板子的啊!

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5)

因此,这套工资制度一出台就乱了套了。一是公务员不服,天灾兵祸不断,凭什么扣我工资?就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哪个国家把公务员的工资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的吧?二是计算起来非常困难,按史书的记载,王莽的工资制度烦碎如此,算也算不清楚,官员们终究领不到工资。

这么一看,在王莽朝当公务员是真不容易啊,封爵的拿不到封地,公务员是多少年拿不到工资,日子还得过,怎么办?只能是“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于是乎,从朝廷到地方,官员们心安理得地压榨百姓、收受贿赂,自发自觉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腐败队伍。

建立严密的监察网络

任何国家任何朝代,监察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王莽尤甚。因为自己是篡位上来的,所以莽哥特别害怕臣子图谋不轨,加强监察工作实属必然。

公元9年,新朝建立,原先主管监察的大司空,被王莽派去管理名山大川、鸟兽怀孕这些大事去了(详见拙文《王莽官制改革: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也不给!》),于是另起炉灶,重新建立监察系统,设置司恭大夫、司从大夫、司明大夫、司聪大夫、司睿大夫和诵诗工、彻膳宰,专门督察官员过失。

注:这五司之外,增加了诵诗工和彻膳宰,着实古怪,不是说不该设置,而是这俩职务里居然没有“司”字,不合莽哥追求形式美的性格特征,完全可以称为司诗大夫、司膳大夫,此处恐有蹊跷。

本年年底,可能觉得监察力量不够,王莽扩大监察规模,提升监察地位,在中央设置五威司命,开府置吏,成为最高监察机构。王莽任命亲信统睦侯陈崇为五威司命,负责监察除皇帝之外的所有政府官员(司上公以下)。王莽专门给陈崇下了一道策书,说:

阿崇啊,你要重点督查这几类人:一是不听命令的,二是大奸大猾之辈,三是盗铸钱币的,四是骄奢违制的,五是泄漏宫中和尚书事务的,六是受到国恩却拜谢私门的。这六种人,都是可能动摇国本的。我现在任命你为司命,你要刚正不阿,张弛有度,既不能欺负弱小,也不能畏惧强权,务必使大家遵从皇帝之命,使朝廷上下和睦。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王莽特设中郎将和绣衣执法(武帝首创,当时叫绣衣直指,又称绣衣御史,穿特制的绣花官服,临时任命指派,负责捕治盗贼,主持大的讼狱,事毕即行撤销。直指,表示直指事件,毫不阿私。穿绣花官服,表示特别尊荣,具有特别权力。王莽的曾祖父王贺就曾任绣衣直指)等官。公元11年,王莽就派出中郎将和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别赴边境大郡,督查“大奸猾擅弄兵者”。

选官制度的演变(酱香通鉴王莽创立了最潮的公务员薪酬浮动制度)(6)

应该在公元14年或稍前,王莽把全国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各设部监一人,部监下又设郡监二十五人,位上大夫,各监五郡,这些郡监的职能与汉代的刺史大体相当。

注:从史书记录来看,五威司命当是主要监察朝廷官员的;各部监、郡监应是监督地方官员的,五威司命和中部监(王畿)可能是平级的,其权力分野可能是前者只负责朝廷官员,后者则负责西都常安(长安)和东都义阳(洛阳)的地方官员;而中郎将、绣衣执法则因事而设,任务完,职务撤。

上文所讲的薪酬浮动制度的后果逐渐显现,到了公元18年,全国的官员因为得不到俸禄,纷纷去牟取非法利益,郡尹、县宰家里积累上千斤黄金。莽哥下令,彻查公元10年以来,所有军官和边境官吏大夫以上牟取非法利益发了财的,没收他们财产的五分之四,用来资助边防急需。各公府官吏乘坐驿站快车跑遍全国,审查贪污案件,动员官吏告发他们的上级,奴婢告发他们的主人,希望借此禁绝贪污腐败,然而,事与愿违,越禁越烈。

到了公元21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大新皇朝风雨飘摇,地方官的离心与反叛也更为严重。王莽在各州设置州牧监副,专司监察;在郡县,设置执法左右刺奸,负责郡县的监察工作。

总之,王莽设置了从上到下的严密的监察网络,对上至四辅三公的高官,下至一般郡县小吏,都施以严格的监察,确保他们忠于朝廷。

至此,除了礼乐改制我们不闻其详之外,王莽改制的内容就基本讲完了。我们回头审视一下,王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建立了一支腐败的公务员队伍,把大新朝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实际上,想把一个国家搞崩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君不见,嘉靖和万历两位爷,加起来五六十年不上朝,也没把大明朝给整亡了诶!但王莽做到了。王莽的一揽子改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方方面面,我们且不论他的初衷是否高远,政策是否对路,这些改制全都要靠官员队伍来落实,而官员长期得不到薪酬,理论上又不许他们贪污,这就是不给官员活路啊。官员没有活路,他们就不给百姓活路。百姓们没了活路,他们就不给王莽活路。这个逻辑关系如此清楚。因此,王莽不从根本上着手(实际上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仅仅想通过扩编监察队伍来挽回危局,唯一的后果就是,反腐尖兵立即与腐败官员勾结起来,迅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腐败大潮中去,加速大新皇朝的灭亡。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