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

L8-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

131情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

131,「情」字。序号0712、1612。左边竖心旁马桩势,右旁是「青」,「青」字上面是「生」,下面是「丹」,不是「月」。「生」取势先写横竖十字势,然后两横奋笔势,「丹」因为外框皆用圆角,这是钩裹化势,里面可以用两点铁铃势,也可以用两横奋笔势。

132惓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2)

132,「惓」字。序号1611。「惓」字有两个意义:诚恳为惓,读音是quan2。它又通「倦」,照《兰亭序》文义,应该读倦。左边是马桩势,右旁两点为羊角势,两横为奋笔势,撇捺为交争势。交争势下面是「卩」,王羲之用两个笔势,先写奋笔势一开半,然后是鸟雏势。

133叙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3)

133,「叙」字。序号0710、2601。「叙」字右旁有三种写法,你用哪一个?许慎《说文解字》取第一个,右旁是「攴」。「攴」单独很少用,下面「又」就是一只手,如果移到左边写成提手旁,就是「扑」。许慎是东汉人,早在战国时期的楚简上有写第二种的,右旁俗称反文,其实还是「攴」。再往前推,甲骨文「叙」隶定后就是第三种,只有表示手的「又」,上面没有声旁「卜」,显然是简写。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4)

隶书「叙」早就采用了简写,右旁的「又」有两种形状:一种采用了明节点,如《史晨碑》,「又」看上去是横撇捺三笔,其实只是双节点分离,也就是屈头撇移位,所以还算两笔,不算三笔,行书《兰亭序》「叙」就是这样写的。另一种采用了暗节点,如《景君碑》,横撇相接是圆角过渡,王献之《东山帖》行书就是这一种。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5)

同一位置上有两个节点,这是双节点,包括推拖捻拽四个动作,或谓拨镫法。如果四个动作都放在一点上,很容易渗墨,所以要离开一点,先做推拖,然后在拉开一些距离,再做捻拽。在一些经典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双节点,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阴符经》都有。这一来,下一笔的起笔,不是出自前一笔的尾部,而是出在尾部前一点的地方。

134清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6)

134,「清」字。序号0412、0807。「清」左边取隔水势,右旁跟刚才的「情」一样都是「青」,但仔细看,上面的「生」取势不同。「情」先写十字势,后写两横奋笔势,这里「清」先写两横奋笔势,后取十字势。下面的「丹」写法和「情」一样。

135毕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7)

135,「毕」字。序号0304。「毕」字下面好像少了一横?不是的。这是隶书写法,足见行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注意这个字的右旁,写的时候纸张有褶皱,装裱之后褶皱拉平了,所以笔画中间出现了空白,并非破锋。整个字四个笔势:上面「田」外框竖笔势移位,其次两横奋笔势,然后两个小十字,左边是横竖,右旁是竖横。我们知道,草字头横爻势的次序是竖横-横竖,这里两个小十字是横竖-竖横,可谓横爻倒笔势。最后写一个大大的十字势,整个字就完成了。

136异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8)

136,「异」字。序号2701。甲骨文「异」字,旧时解释多以为是「戴」的初文,一个人举起双手,把一样东西往脸上戴,戴上后样子很奇异。这究竟是什么东西,肯定不是防疫口罩,可能是巫师的面具,一戴上很吓人,三星堆出土了不少。小篆还保持这个田字形的东西,但隶变后,有写为上「甲」下「共」的组合,王羲之的「异」字,就是这样来的。「甲」的外框是竖笔势移位,其次连续四横奋笔势,把「甲」和「共」的横笔都写完,然后补上「甲」的长竖和「共」的两短竖,顾盼势,再补「共」下面的两点,八字形斗鹑势。

137盛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9)

137,「盛」字。序号0701、0911。上面是「成」,下面是「皿」,怎样把这两部分安排好,是结字要考虑的问题。左边0701这个「盛」,第一笔反引势写到底线,在「成」的下面留出空位,把「皿」塞进去。右边0911第一笔反引势,没有写到底,「成」字变得扁一些,搁在「皿」之上。还要提醒一下,0911戈法一点很小,位置又在一横收尾的节点处,临帖时不要漏写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0)

0911牵丝来往比较清楚,先写反引势,其次戈法,接下来奋笔势一折,竖笔势移位,再来一个竖笔势,最后一撇一点在一个圈上,这是顺向转动,属于钩裹势。其中第一、第二两个笔势可以看成凤翅势,凤翅一定,下面的空间就决定了,可以从容填入一折和皿字。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1)

0701写法不一样,它是从左到右写的。整个字可以分成三部分:左边只有一个反引势,写得很低,中间先写奋笔势两开,接下来「皿」两个笔势,右旁补全戈法,这就完成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2)

顺便给大家讲一下「成」字的取势,在真书和行书中,「成」可以取钩裹势加戈法,还可以取向背势加戈法。行书因为连写的关系,可以取阜耳倒笔势加戈法。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3)

138终

  1. 「终」字。序号1912。左边绞丝旁,行书中写为竖笔势三开,右旁上面是飞带势,下面两点为铁铃势。

139阴

  1. 「阴」字。序号0205。左边阜耳势,右旁上面是撇捺交争势,中间一竖四横为竖笔势移位,下面的三角形是玉函化势,这样笔势就分好了。问题在于,王羲之其他作品中,「阴」字的长横是归于下面,和玉函化势结合,这个形状经常出现,我看见群组中已经有同学提出,能否归入奋笔势?我来解释一下。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4)

六级课程讲过隶书的「口」字,笔顺来之于篆书,篆书写「口」用三笔,第二笔和第三笔的接口在右下角,隶定后的「口」也是三笔,笔顺和小篆一样。这种「口」等于玉函势上加了一横,能否当一个笔势呢?

竖笔势的移位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5)

我们现在写「口」,是先写左边的一竖,这是受草书的影响,对于小篆「口」来说是隶变。二级课程讲过竖笔势移位问题,移位就是抬笔,一个两开的竖笔势,移位一次可以得到「上」字,移位两次可得到「口」字,移位线条我用黄色来表示。只要善于运用移位技巧,竖笔势就变化无穷。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6)

奋笔势当然也可以移位,一个两开的奋笔势,移位一次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形状,其实是「下」字,移位两次可得到「口」字,你可以理解为玉函势加了盖。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7)

以前只讲过草书「下」字是鸡头势,其他书体「下」没讲过。金文、楚简、秦简中的「下」是奋笔势一开半、两次移位。汉隶如《张表碑》中的「下」,为了避免只用横竖,把最后一笔斜放了,笔势没变。行书「下」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这个,笔势变了,是用奋笔势两开、一次移位写出来的。集王羲之《金刚经》的行书「下」,不计最后拖笔,是奋笔势两开、不移位写成功的。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8)

所以,既然有上字形竖笔势的「口」,那当然也可以有下字形奋笔势的「口」,一个是隶变,一个是隶定。玉函化势是一个三角形,上面加多一横,就是﹝来之于﹞奋笔势两开、两次移位。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19)

今后看见一个字中,出现一横加玉函势,或玉函化势这样的部件,都可以直接归之于奋笔势移位,或称下字形「口」,使用上比较方便。文字学当然要研究这里原本是不是真的「口」,书法笔势只讲形状,所谓使转只是笔锋走过的道路,跟文字学有联系,但并非文字学。

140陈

  1. 「陈」字。序号1808。左边阜耳势,右旁先写横竖横竖,奋笔势移位。然后两横也是奋笔势,最后小字形顾盼势。

141喻

  1. 「喻」字。序号2302。这个「喻」字为集王羲之《金刚经》所采用,可以看到,下面的「月」字形顶上那一横拆开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20)

「喻」的右旁是「俞」,小篆「俞」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三角形,以前讲过读「集」。左下是「舟」,不是「月」,所以楚简上面用一撇以分别。楚简中写「俞」字,这一撇可以平放为横,到汉简中写「舟」,逐渐讹变成「月」字形了。「俞」的右下是《说文》部首之一,表示水,所以写起来用曲线,不用直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21)

如果像《孟法师碑》这样写「喻」字,使转就完了。王羲之向「舟」字借出一横,于是交争势之下,变成横横、竖竖、横横、竖竖,既可以使转,又容易记忆。最后两竖其中一笔用裹,而褚遂良写得如一双筷子,《孟法师碑》远不如他的《雁塔圣教序》,相当生硬。

142彭

  1. 「彭」字。序号2403。「彭」字左边念Zhu4,是「鼓」的初文。隶定后上面为十字形,下面为豆字形,所以分笔势先写十字势,其次一横加口是奋笔势,下面两点一横,竖笔势,两点写的比较挤。右旁很简单,三撇贯鱼势,贯鱼势可以是转动的,这里用了滚动,你说这是衮笔势,也是对的。

143悲

  1. 「悲」字。序号2507。「悲」上面的「非」有两种写法:王羲之是先写左边一半,后写右旁一半,无论左右,都是以竖笔开始,然后各配上三小横。但也有人先写中间两竖,然后写六小横,如欧阳询。王羲之一竖三横,那是竖笔势移位,下面的「心」,先写凤翅势﹝左撇倒笔﹞,然后加上两点3-7,羊角势。欧阳询最后一点,九号位侧点,没有拖笔向下,也就是说这两点形成一个八字形,可以认为是斗鹑势。历史上大多数人写「悲」,同王羲之这一种。

144惠

  1. 「惠」字。序号0808。「惠」字可看小篆,上面是「专」古字,隶定后如《韩仁铭》写法,中间有个三角形,三角形玉函化势等于「口」字形,可以省略,所以隶书中也有省去三角形的写法。行书「惠」的根据就在此,取了隶变写法。分笔势时,先写横竖横竖,奋笔势移位,其次竖横横,土字形。下面的「心」跟刚才的〔悲〕笔势一样。

145慨

  1. 「慨」字。序号1705。左边马桩势,中间石楯势加斸钩势,右旁两横奋笔势,最后凤翅势。

146斯

  1. 「斯」字。序号2807。左边是「其」,通常取横竖竖,奋笔势移位,然后连续三横,也是奋笔势。下面八字形7-9,斗鹑势。右旁是「斤」,先写两撇向背势,然后横竖,奋笔势移位。

147期

  1. 「期」字。序号2001。左边也是「其」,取势和「斯」一样。右旁是「月」,外框转不动,所以是钩努势。框里面两横是奋笔势。

148湍

  1. 「湍」字。序号0501。「湍」字左边三点水,行书取隔水势。右旁是「端」,我在第九课讲过这个字,上面不是「山」,下面不是「而」。你看篆书,中间一横表示地,有一颗苗伸出地面,地面之下是根。所以隶书、真书中经常根据小篆,把上面的苗斜放。王羲之的写法已经比较平了,取竖笔势移位。「而」字形一横一撇,瞑人倒笔势,下面外框钩裹化势,框内两竖是竖笔势。

149无

  1. 「无」字。序号0606。先写三开竖笔势,其次写四竖,也是竖笔势,最后写连波势,有些书称之为「连波省点势」,意思是本来四点,现在省为波浪形的三点。注意这是「无」字的行书写法,跟草书不同,章草和今草很不一样。如果下面只有两横,那是草书「丰」字。行书和草书,有时候差不多,有时完全不同。

150然

  1. 「然」字。序号1509。左上两撇向背势,然后两点龙爪势,这个龙爪势两点连在一起,很像鸟的侧影。右上是「犬」,七级课程40课讲过可以顺时针转,连续转动两圈半,可归入钩裹势。下面四点,省为一个连波势。

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本节要点:

■《兰亭序》用字#131-150分析。

■情、惓、叙、清、毕、异、盛、

终、阴、陈、喻、彭、悲、惠、

慨、斯、期、湍、无、然。

复习思考: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行书(八级课程行书篇17-兰亭序用字分析09)(22)

■今天讲解了20个字,如果包括重复的,一共24个。请临写这24个字,注意怎样取势,先写出大圈中线,逐步加粗。

■「盛」字先写反引势,然后有没有可能把「戈」全部写好了,再去填入一折和「皿」?为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