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

“西岳”华山,座落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南接秦岭,北临黄河与渭水。

在地质上,她是由一块整体的花岗岩石,构成的以北峰、西峰、南峰、中峰、东峰五座高峰为主体的群山。

其中,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的最高峰,也是“五岳”之中的最高峰。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水经·渭水注》则云:“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如果你是外地人,想要双休日游华山,那么,你可以先坐动车,到达“华山北”站,下车后,直接打的,到“玉泉院”,从“华山峪”上华山。

“玉泉院”位于华阴市玉泉路的最南端,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登临华山的门户,是从“华山峪”上华山的必经之地。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

“五里关”,在“华山峪”里面的五里处,被称为“华山天险第一关”。

这里,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上的第一个景点。

一入此关,你便算是真正地开启了华山风光的游览之旅了。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

往前走,来到“石门”,在登山路旁,就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石洞。

旁侧岩壁上,镌有“石门”二字。

登山之人,均须从此穿洞而过。

此处一夫当关,易守难攻,所以,被称为“华山天险第二关”。

从“莎萝坪”到“毛女洞”,这段路有点长。

其间,有一个接待站,供大家休息。

过了“仙姑桥”后,再往前走,就是“响山石”了。

这里有一个大平台,在此,可以远眺“华山峪”的景色。

沿着古人的足迹,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云门”。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4)

陡峭的台阶路,自此,就开始出现了。

到“青柯坪”,恰好为登山路程的一半,也是“华山峪”的尽头。

这里三面环山,地势平坦,林草茂盛。

过“青柯坪”,会发现有一块大石壁上,篆刻着“回心石”三个大字。

这里距离山门口,已经有五公里之多。

虽然一直是走在峪道里,但是,因为坡陡路长,人,的确很累。

古时候,大多数游人,走到此处,就会畏缩不前、打退堂鼓了。

所以,此处就叫“回心石”。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5)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2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

他们每凿成一洞,就将自己辛苦得来的成果,让给别人。

这样天长日久,两个徒弟,便有些不高兴了。

他们本是想来跟着师傅学点东西,结果,天天凿洞,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

他们想,这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于是,有一天,在“南天门”外,师徒三人,还是在悬空凿洞的时候,两个徒弟,就突然砍断了绳索。

眼看着师傅坠入深渊,他们立即下山,想要溜之乎也。

但是,走到“回心石”处时,他们,却与他们的师傅相遇了。

这时,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

他们于是悔恨不已,又回心转意,随着师傅上山修炼。

过了“回心石”,就看到了“千尺幢”的“上行”之标示。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6)

到这里,登山运动开始。

真正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千尺幢”,其实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

她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共370余级台阶。

由于坡度太陡,所以,每级台阶的宽度,都不过脚长的三分之一。

在90年代以前,这里,还没有台阶,不过就是山上的道士们,凭手工琢成的一个个刚刚能放下脚掌的“脚窝子”。

那个攀爬的难度,比现在的台阶之难度,当然还要大得多。

幸好,从上到下,两旁,一直是有可以协助攀爬的铁链。

你攀爬在台阶上,侧头俯视脚下,便会感觉,脚下如履深渊;翘首偏看壁上,又会觑到,顶上一线天开。

你是神?还是人?

这时候,你自己也分不清了。

终于爬到石级的尽头,顶端,又是犹如一个“井口”。

若是有人把这个“井口”,用铁盖盖住,那么,这“自古华山一条路”,就到此结束了。

所以,这里,被称为“太华咽喉”。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7)

“千尺幢”之上,拐个弯,就到了“百尺峡”、也叫“百丈崖”。

它是攀登华山过程中的第二个险境。

在崖隙之中,有一块直立的鱼脊形巨石,是经“华山峪”,攀登北峰的必经之道。

这段路,要比“千尺幢”短,呈90度,91级台阶。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8)

个人认为,这两处的惊险度,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因为,边上都有石头挡着,不会产生出悬空感,只不过是,崖壁,比较陡峭了点而已。

某些台阶,也确实是窄了点,需要把脚侧着,才能够走在台阶上。

但是,有边上的铁索辅助,加上手脚并用,都是完全可以顺利地通过的。

倒是旁边已经被关闭了的那些华山古道,当中那个凸起的石头上,只有一些深深浅浅的、被开凿出来的凹槽。

虽然,边上也有铁索作为辅助,可是,还是很分明地看得出,当初古人们攀登时的,那份危险与艰难。

走着走着,看到石峡的两壁,似乎就要合拢,却又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

人从石头下经过,不免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会忽然地掉下来了。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9)

这就是所谓的“惊心石”。

胆战心惊地经过这两块石头,再回头看,原来,这两块石头,都是上大下小的,所以,是绝对掉不下去的。

于是,在下面看到的是“惊心石”,到上面,就又可以称之为“平心石”了。

很多人走到这里,因为被艰险的情绪所困,都已然没有了心思,再去回头看一眼,这两块石头。

所以,也就无意之中,失去了一个,体会一下这种“惊心”与“平心”之间,相互辗转、反衬的乐趣。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0)

过“千尺幢”,经“百尺峡”,就到了“老君犁沟”。

这段路,就是通往北峰的最后一段了。

爬到这里,大家都是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

这一路上,不停地抬头仰望那数不尽的台阶,导致比腿还要累、比心肺还要累的,其实,是人的脖子。

所以,用手抚摸、安慰自己的脖子,这时候,就成了大家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因为,知道北峰就在前方,所以,心中不免欢喜。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这条台阶路,真心地、还长着呢。

前后,老有游客在问:“快到了吗?”

嘿,大家都是游客耶!

你问我,我问谁去呀?

因为上去了之后,还得下来,时间不等人呀,所以,还必须抓紧时间,继续努力地,爬呀爬。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1)

渐渐地,听到上方,传来了先到的游客们,很热闹的说话声。

这意味着,北峰顶,真的是已经不远了耶。

可是,其实,你还是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够爬到没有台阶的平地。

北峰,终于出现在眼前了!

通过了刻字的岩石,视界,就开阔起来。

眼前,人头攒动。

这里,可是真的热闹呀。

“解放华山纪念亭”,修建在华山北峰的“擦耳崖”下。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2)

这里,是从“自古华山一条路”和“智取华山路”,徒步登山、和乘坐索道登山及返程的交汇点。

要攀登华山的西峰、南峰、中峰,东峰、必须先到达北峰。

从上午9点半开始,历经5个小时,终于成功登顶北峰。

群峦尽在脚下。

此时,征服整座华山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

“擦耳崖”,是指北峰至“天梯”下的一段险道。

这段险道,西傍悬崖峭壁,东临万丈深壑。

古时,路面只能容得下一只脚。

行人通过时,必须肚腹紧贴崖壁,双手扣住石窝。

但是,由于“受手者不没指,受足者不尽踵”,人,就只能是象粘在崖壁上的一只蝙蝠一般,故名“擦耳崖”。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3)

现今,这里其实并不难走,道路完全可以容下2人并肩通过,旁边还有护栏围住,安全得很呢。

华山以石著名,每一处奇石,都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过了“擦耳崖”,看到两块石头,叫“日月岩”。

左边的代表“日”,右边的代表“月”,上面四个字,是“云天弧光”。

相传,在有的夜晚,这里,会出现一道非常耀眼的光。

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这里,看到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栽地给自各儿的字号,创造了一个“瞾”字。

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4)

“日月岩”向前,北峰与西、南、东三主峰的唯一通道,岭脊如刃,两侧空绝。

因为,其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故名“苍龙岭”。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两边绝壑千尺,走在其上,如履薄刃,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就坐在岭上大哭。

他投书求救,并给家里人写信诀别。

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了山。

后来,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 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5)

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的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

因此,民间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的故事。

故事说,毕沅让石工凿岭时,长安城里,下了三天血雨。

原来,“苍龙岭”是条活龙,被毕大人给凿死了。

据说,华山从此断了龙脉,再不会出现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了。

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逐年加固护栏,石阶增至530余级。

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面之“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

从“五云峰”到“仙掌崖”,继续顺着一望无际的台阶爬行,终于到达“金锁关”。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6)

“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

“金锁关”,又名“通天门”,是通往华山西峰的咽喉要道,“自古华山一条路”,至此终结。

再往前去,就是苦尽甘来、尽享各种华山美景了。

那么,在欣赏华山美景的同时,我们,可不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呢?

为什么华山名为“华山”?

为什么如此险峻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古人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攀登呢?

为什么华山,为“五岳”之中的“西岳”呢?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7)

《水经·渭水注》云:“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这是“华山”之名的由来吗?

这种说法,靠谱吗?

华山,是因为其“远而望之,又若花状”,而古字“花”等同于“华”,所以,才名为“华山”吗?

其实,山就是山,它恐怕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远而望之,又若花状”的。

这种“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因而命名其为“华山”的说法,怕是很牵强的吧?

况且,即使是这个说法解释得通,那么,华山,又如何为“西岳”呢?

她又是如何成为“五岳”之一的呢?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8)

甲骨文之“岳”字,是“山上有木,木上又有丘”。

这明显就是“山上有神仙”,就是“神仙居住之所”的意思。

而篆文之“岳”,写成“山”下有“狱”,就是在“山上神仙”的监视之下,进行争讼;也就是,把争讼交由上天的神仙来裁决的意思。

所以,“岳”,就是“神仙居住之山”,就是“神山”。

《史记·五帝本纪》之中,尧帝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尧帝还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19)

那么,这里,尧帝所称呼的“四岳”,是一个人呢?还是四个人呢?

他们,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尧帝的垂询呢?

《笠翁对韵》中,有“四岳对三公”的说法。

而《晋书•天文志上》曰:“三公在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

“四岳”能够和“三公”相对,可见,他们在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就和“三公”一样,也是辅佐君主的重臣。

那么,他们的具体职责,又是什么呢?

因为,“岳”的本意就是“神山”,所以,“四岳”,就应该是与四座“神山”相关的职位,也就是代表君主,前去主持与四座“神山”相关的工作的人。

而在过去“神权至上”的时代,主持一座“神山”的工作,就等于是要代表这座“神山”上的神仙,去管理这座“神山”所在的那一方的所有事务。

所以,“四岳”,就是君主派往四座“神山”,管理四座“神山”所在之地方的所有事务的大臣。

那么,是派往哪四座“神山”,管理哪四个地方的所有事务呢?

古代在地理上被称为“岳”的,也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0)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1)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2)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3)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4)

她们分别在天下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那么,被尧帝所称的“四岳”,就是被尧帝派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分别管理东、西、南、北四方的大臣了。

当然,我们会注意到,这里面,朝廷派往四方的大臣,只有“四岳”,而不是“五岳”,与地理上的“五岳”不相对应。

这应该是因为,中岳嵩山,代表天下之中央,是由君主直接管理的,所以,就不需要派遣大臣。

也就是说,中岳嵩山,没有对应的朝廷大臣,只有其她四方的四“岳”,才有对应的朝廷大臣,所以,在古代的政治体制中,才有“四岳”这个职位。

那么,为什么东、西、南、北“四岳”,被分别称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呢?

这些山,是什么时候成为“岳”,成为“神山”的呢?

《说文解字》曰:“岳:东,岱;南,靃(huò);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说文解字》中对“五岳”的介绍,与我们现在所知的“五岳”之名称,有所不同。

除了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没有变;另外三岳,东岳泰山,变为“岱”;南岳衡山,变为“靃(huò)”;中岳嵩山,变为为“泰室”。

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东岳”泰山又名“岱山”的问题,老曹,曾经在拙文《东岳泰山,其实并不算高,为何会是“五岳之尊”?故事,很伤感》一文中作过介绍过,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这里,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南岳”衡山,为什么又被称为“靃(huò)山”。

“衡”,就是制衡的意思。

这是“南岳”衡山的主人,自己对这座“神山”的命名,是表达他们的志向,就是要制衡天下。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5)

而“靃(huò)”,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

这个字,是个会意字,从雨,从雔(chóu)。

“雔”意为“多鸟”、“鸟群”。

“雨”和“雔”联合起来,就是表示突然降雨,鸟群四散躲雨的意思。

这也就是:“大难来时各自飞”。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6)

那么,为什么会以这个字来作为一座“神山”的名称呢?

这里面,当然有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在《东岳泰山,其实并不算高,为何会是“五岳之尊”?故事,很伤感》一文中,老曹已经讲过。

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就是庖犧氏。

他们入侵中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之后,就为祝融氏。

他们被东夷氏、共工氏、女娲氏联合战败,逃到湖南,就为伏羲氏。

《三皇本纪》中介绍:“伏羲葬南郡”。

南岳衡山的主峰,又名为“祝融峰”。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7)

这些,都表明当年伏羲氏战败,是逃到了湖南。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伏羲氏部族的全部人马,都逃到了湖南。

逃到湖南的,只是由他们伏羲氏部族的王族,所率领的主力部队。

伏羲氏部族的其他人马,有些,退回到了老家辽西,就变成了后来红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8)

还有一些,当时被女娲氏部族给俘虏,就被女娲氏部族带回到了陕西,就是后来的少典氏。

所以,南岳衡山又名靃(huò)山,实际上就是揭示了当年的伏羲氏部族被打散了,大家都“大难来时各自飞”的这样一个事实。

那么,为什么会在“衡山”之外,又以这样一个意涵,来命名这座“神山”呢?

这就又牵出了另一段故事。

就是庖犧氏部族的后裔,金天氏和朱襄氏之间,发生了权力争斗。

金天氏,就是红山文化的主人。

朱襄氏,就是凌家滩文化的主人。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29)

而凌家滩文化的主人,就是“南岳”衡山的主人。

他们是从湖南地区转移到安徽潜山,又从安徽潜山转移到安徽含山,以巢湖流域为根据地,从而创立凌家滩文化的。

虽然,金天氏和朱襄氏,都是庖犧氏部族的后裔,但是,在距今6500年前庖犧氏中原战败之后,到距今5500年,他们分开了将近1000年。

1000年之后,他们从中原地区的南、北对攻,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实现了他们庖犧氏部族的再次入主中原,也实现了他们庖犧氏部族的重新统一。

但是,统一之后,这南、北两方的人马,谁主谁从呢?

红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明显地人多势众,他们会接受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朱襄氏的领导吗?

而朱襄氏原本就是庖犧氏部族的王族贵胄,他们又肯屈服于原本属于平民部落的金天氏吗?

所以,《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凌家滩文化兴起于距今5800年,到距今5300年消失。

而距今5500年,就是红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以及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也就是史籍记载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发生的时期。

《柘城县志》的这段记载,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段考古学历史的鲜活面貌。

朱襄氏在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之后,是依据他们在庖犧氏部族中的传统地位,领导了原来的整个庖犧氏部族一段时间的。

但是,显然,由于金天氏的实力雄厚,对他们少数领导多数不服,他们不得不与金天氏分道扬镳,放弃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前往太湖流域,另行创立良渚文化。

金天氏为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就对朱襄氏的历史身份,进行贬低和污蔑。

除了将“南岳”衡山,改名为“靃(huò)山”之外,他们还将朱襄氏的“翼龙”之称号,蔑称为“应龙”之称号号。

庖犧氏部族“以龙记官,号曰龙师”。

而朱襄氏的祖先作为王族,号为“飞龙氏”。

朱襄氏为了显示他们与祖先的区别,就自号为“翼龙”。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0)

而金天氏蔑称他们为“应龙”,意思就是说,在夺取中原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中,他们朱襄氏,只起到了策应的作用。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这里的“不得复上,故下”,就是说明他们不能重新获得统治地位,所以,就离开中原,南下去开创良渚文化。

由“南岳”衡山的这个命名,我们可以想到,东、西、南、北“四岳”,是产生于当年——距今6500年庖犧氏部族战败,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时候。

当时,北辛文化的主人东夷氏部族,在东方,以泰山为他们部族的“神山”,是为“东岳”。

女娲氏部族在西方,以华山为他们部族的“神山”,是为“西岳”。

庖犧氏部族的王族在南方,以衡山为他们部族的“神山”,是为“南岳”;

共工氏部族占据中原,而他们为了防备北方的庖犧氏部族再次南下,所以,就以北方的恒山为他们部族的“神山”,是为“北岳”。

这样,“四岳”自然产生。

而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必然要建立一个赖以联系“四极”的中央枢纽,这样,“中岳”,也就产生了。

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想到,“华山”之名,由何而来呢?

华山,是女娲氏部族的“神山”,而女娲氏部族的祖先,就是华胥氏。

那么,女娲氏部族以她们祖先华胥氏所崇拜的“花神”,来命名她们的“神山”,难道,不可以吗?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1)

女娲氏部族,是仰韶文化的主人。

而仰韶文化,发源于甘肃天水。

甘肃天水秦安地区的大地湾遗址,囊挂了距今60000至20000年、距今20000至13000年、距今13000--7000年、距今7000--约5000年的全部文化遗存。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2)

这些连续不断的文化遗存,证明了她就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而从甘肃天水秦安地区的大地湾遗址,到陕西华县地区的老官台遗址,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3)

再到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4)

再到华山之东,河南陕县的庙底沟遗址,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5)

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遗址,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6)

我们,看到了仰韶文化的坚定与执着,看到了她的缓慢而有力的发展壮大。

为什么,女娲氏能够联合共工氏和东夷氏,战胜不可一世的庖犧氏呢?

为什么,女娲氏能够提出“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政治主张,从而创造出从距今6500-5500年,长达1000年的神农氏时代的和平景象呢?

从对仰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7)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8)

华山最难走的路(自古华山一条路)(39)

仰韶文化的花纹彩陶、旋涡纹彩陶、舞蹈纹彩陶、以及人面鱼纹彩陶,无不向我们吐露着他们和平、友爱的思想,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

所以,他们既有菩萨心肠,也有霹雳手段。

他们一心向善,而他们也知道,向善的路,不是那么平坦和直接。

他们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上下求索的问天之路。

“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条路,难走吗?

我们的祖先不畏艰难,为了上下求索,再难的路,他们也要走。

他们从甘肃天水,走到了陕西秦川,又从陕西秦川,走到了河北、河南。

这条路,是坚定的。

坚定之中,就没有艰难。

只有那大无畏的摸索与探寻。

“自古华山一条路”,那也是一条,摸索与探寻之路。

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天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