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传承与弘扬(甘肃文化的厚积与薄发)
【重推】甘肃文化的厚积与薄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甘肃文化传承与弘扬?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文化传承与弘扬
【重推】
甘肃文化的厚积与薄发
吴辰旭
陶明托人捎来他近日出版的——装帧精美的著作《甘肃通鉴》一书,着实让我既惊又喜。惊诧之余,更是钦佩。翻阅这三本解读甘肃的皇皇大著,从主导思想、编纂体例、资料蒐集,到图文互照、整体布局、内容真实等方面,给人透出一股清新隽永的时代气息,通过宏大高远的视野和丰富精湛的专业知识,详尽描述了甘肃的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承,成为人们认识甘肃、了解甘肃、读懂甘肃的导览图和通俗读本。喜何如之!
从总体设计上,作者取宏用细,采用一纵二横的结构,镶嵌得恰如其分,描绘得生动得体。一纵即上卷,二横即中卷和下卷。一纵是对甘肃历史的深度梳理,悠远、厚重和详备。作者陶明的用心之处,在于广搜博览,把一些有关甘肃文化的新发现、新论证、新考释,都融进自己的著作之中,从而平添了甘肃文化之厚重、文化之绚烂、文化之瑰丽。这一纵,为二横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甘肃通鉴》的刊行,不仅从时间、空间上探究甘肃文化的厚重,更是从自然、人文中领略甘肃文化的苍劲。
二横中的第一横:作者把着眼点显然放在甘肃独特的地理形貌和以之为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上。众所周知,文化是特定地域的产物,地候表征、物象样式、民族繁衍、社会形态等,无不打上地理的烙印。所谓民俗性、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都是特殊的地域性塑造的结果。
甘肃奇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丰富性、联系的广泛性,承东出西,负北向南,文化的辐射与吸收、碰撞与互鉴、交流与融合十分频繁,不仅为陇原多元文化和红色文化,植入深厚的历史底色,也为甘肃发展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人们把甘肃比喻为一柄玉如意,这其实是对久远历史的一种回应,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满怀羡慕地描述过丝绸之路的盛况和陇右地区的繁荣,“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敦煌的富丽堂皇,应当是昔日甘肃辉煌的象征,甘肃作为汉唐盛世的拱围,曾经彪炳千秋,后来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东迁,战争频仍,兵燹祸连,风光不再。如今经七十多年踔厉奋发,生态恢复,建设蔚起,厚积的文化正在为现实变革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镌刻千里陇原的图卷,山川秀美;构建美好新家园的宏音,铿锵有力。在这片历史悠久神奇、文化底蕴厚重的广袤大地上,孕育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历史奇迹,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多元文化,积淀了走向卓越的文明根基。一代又一代陇原英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横是作者的着力之处:经济发展、区域布局、“一带一路”。如果说一纵铸就了灵魂,第一横充实了肌肉,那么第二横就是血液充沛地流淌。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历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要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和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陆路通道。以昂扬姿态拨动时代的琴弦,在百舸争流中奏响更加雄浑的时代强音,彰显甘肃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气象,开创富民兴陇的恢宏篇章。本书条分缕析,分类归衍,用大量数据图片陈述,让人心动目开。
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的专章解析,更令人视野宏远、风云动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陇原大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千年丝路再展新姿,飞天舞蹁跹,甘肃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蝶变、超越、升华。
“陇原千里歌动地,黄河九曲浪拍天。”《甘肃通鉴》的作者通过百余万的泱泱文字,千余幅的精美图片,详尽地描述了甘肃的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承,向广大读者展示了陇原大地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作者陶明通过多年来对国家发展战略及甘肃省情的潜心研究,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以翔实的资料、全新的视角、理性的思考,对甘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探究和解读。广视域,全方位,多维度,从历史的经纬与现实的联结上,让我们读懂甘肃,挚爱甘肃,寄殷望于甘肃,可谓大缶雷音,应是一部力作,把文学性、资料性、可读性融为一体,既可作工具书去查询,亦可作文学书去欣赏。以通透为宗旨,以剀切为明鉴,有灵魂,有骨架,血肉丰满,肌理清晰,血脉偾张,本书上中下三卷整然一体,浑然天成,实属不易。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厚积的陇原文化,展现出坚实的精神脊梁,正受时代的呼唤,化为薄发的巨大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甘肃通鉴》,陶明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