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回家冲动的代价(让爱回家都是为了你好)
人们说任何流行元素都有其时效性,比如以前流行小白鞋,号称经典百搭款,而近两年却掀起了脏鞋潮;再比如以前人们普遍觉得细粮好,而现在的人们却认为吃粗粮更利于健康。
但有一句话,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执着于它,热衷于它,堪称经典。而奇怪的是人们仅限于爱说它,却无人喜听。
它是什么呢?它就是六字“真”经:“都是为了你好”。短短的六字,却掷地有声,震慑众人。从黄口小儿到百岁老人,无不受它威胁。最近的热播剧《底线》中,唐啸云弑母案的原罪也正是“都是为了你好”。
那“都是为了你好”,是伪良方还是真毒药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这句话的使用场景来看,通常是对方不认可或未按要求进行时,人们才会脱口而出。既然对方不认可,他又怎么会觉得是为了他好呢!
今天,我在读李新异老师所著的《让爱回家》时,找到了更深层次的答案。
《让爱回家》封面
01错位的爱
《底线》中的唐啸云幼时失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据他回忆,伴随他成长的正是母亲的口头禅:“都是为了你好”。不管是因为他挑食,还是因为所有科目的考试成绩未得满分,他的母亲都既不打他,也不骂他,但他的母亲却以极端的自罚的方式来惩罚他。
比如,他儿时挑食,不喜食红烧肉,但他母亲认为必须要摄入充足的营养,才有利于他长个子。一旦他不吃,他的母亲就一直帮他吃,直到他妥协为止。最后,她还不忘加上“都是为了你好”的一番理论教育。
其实,那真的是为了他的儿子好吗?或许唐觉得红烧肉太油腻而不想吃,或许他更喜欢吃牛肉、羊肉呢。即使那一餐饭不吃肉,身体就立刻停止发育或出问题了吗?
当然不会!那只是他母亲的大脑里构建出来的假想,只是他的母亲自己所认为的“好”。既然是假想,那又怎么会是真的为了唐的身体好的。相反,对唐来说是一种切身的折磨。
02 爱的边界
不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爱都须有度有原则,否则虚不受补,反而适得其反。
《底线》中,唐的人生轨迹皆由其母亲一手操办,大至上学择业,小至吃穿住行,一切都必须按其母亲的安排来执行。面对道德制高点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他没有任何自由选择的权利,活得犹如提线木偶,但凡有一点异议,他便觉得自己大逆不道,对不起母亲的幸苦。
唐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小区里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或者为省时间,就追在孩子后面收拾玩具;又或者上下学路上,书包不在孩子的背上,而在家长的背上。。。。。。
这类家长代劳、包办的例子不胜枚举,但事实却是在“都是为了你好”的糖衣炮弹中,家长无形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种所谓的爱,只是家长的自我陶醉,未必能真正达到为孩子好的目的。
任何学习,都必须经过模仿、练习的学习过程。若家长代劳而耽误了孩子相应的学习和练习的机会,等孩子长大后,家长却抱怨孩子什么都不会,可想而知孩子得有多冤。
因此,我们爱孩子就要学会适时地放手,守好爱的边界,避免因担心孩子摔跤就不让他下地行走的错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他们也会向阳而生。
03 爱自然生命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己的生命状态。正如《让爱回家》的观点:“大树下面无法长出另一棵大树。”强势的父母必然会拥有软弱的孩子,这和阴盛阳衰同理。
《让爱回家》内页插图
为人父母唯一可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给予及时的浇灌,然后静待花开;而非以爱为借口,给孩子套上各种沉重的沙袋,最终彼此伤害。
《底线》中的唐妈妈是一位高中老师,她本是一棵大树。她对儿子多年高姿态的“爱”压得儿子踹不过气来,儿子还如何长成大树呢?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唐大学毕业实习期结束后,因他个人原因,公司结束了与他的劳务合约,他既清楚又害怕母亲知道真相后的反应。因此,他决定在事情败露之前,先下手为强。最后,悲剧发生。
若唐妈妈读了《让爱回家》,她懂得了儿子是生命状态很强的大树型,相信她会通过肯定、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为唐输送营养,而不会每天用“都是为了你好”给儿子套上牢牢的枷锁。
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早日读到《让爱回家》,让孩子从“都是为了你好”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让其生命力自然绽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