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

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初读平淡,细读却惊栗,读完抑郁症都犯了

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1)

有时候,唐诗宋词很直接,只需惊鸿一瞥便能领略到它的沉博绝丽;有时候,唐诗宋词却又很委婉,需要用尽心思探索才能挖到它的不可思议。杜甫的诗向来以严肃认真、沉郁顿挫著称,读来唇齿之间满是忧国忧民。但杜甫诗歌并非全部如此,他还有更为奇辨诡谲的作品,所谓细思极恐,乍读之下只觉平淡,而精读之后才是毛骨悚然。

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2)

《三绝句》唐·杜甫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首先,这又是一首经典的叹世伤时之作,杜甫开篇就以"杀刺史"起兴,隐喻了朝政之腐败之黑暗。都说开明之朝不杀忠孝之臣,可无奈晚唐政坛风云突变,内外臣子如履薄冰。

比如曾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仆固怀恩,就遭遇宦官陷害,无奈只能勾结吐蕃叛唐。仆固怀恩起兵后,关中兵荒马乱,不少流民只好选择逃亡相对稳定的川蜀一带避难。这首诗写作背景就在于此。

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3)

这首诗所谓的"细思极恐"之处就在于中间四句:"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四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了一个恐怖离奇的故事,读懂之后抑郁症都要犯了。下面我们一起解开这个隐藏线索。

"二十一家同入蜀",为何21户人家要相约一同入蜀呢?这是因为他们要经过骆谷。骆谷道长约五百里,人烟稀少,地势艰险,常有猛兽出没,李白曾有"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之描述,可见其险要程度。所以相约并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令人悲痛的是:"惟残一人出骆谷"!21户人家经过骆谷之后,只存活下来一人!那么,唐代的21户人家大致包含有多少人呢?

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4)

古代"家"的概念很大,不像现代的三口之家,常常是三世一家或者规模更庞大。也就是说,这个难民团体的人数至少在百人以上。然而只有一人,活着走出了骆谷。而且,杜甫之所以能写下这首诗,也是得源于此人的口述。

这个人的话是唯一的证据,他是幸存者,也是目击者,那百余人群体的覆灭他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人间惨剧?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幸存者看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在"啮臂",却无可奈何只能面向他方兀自痛哭。"啮"是咬的意思,结合上文的"食人更肯留妻子"和下文幸存者的"哭",我们可以猜测出他的二女这是在啃食手臂!

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5)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那个恐怖的画面了:21户人家组成的逃难队伍早已耗尽了食物,极度饥饿下的人类与野兽几乎无异,"食人"已是平常之举,而令这位幸存者无法接受的是,他的两个小女竟饿到啃食自己的手臂充饥!

也就是说,幸存者在与女儿诀别之前,二女仍是活着的,只是他再无力拯救她们,因此只好选择放弃。可想而知,他是下了多大的狠心才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说文解字》中对"啮"的定义是野兽啃咬,而用在此处"啮臂",实属贴切之词。

关于杜甫的八首诗(杜甫一首细思极恐的诗)(6)

退一步讲,这是唯一的幸存者,真真假假也好,有所隐瞒也罢,他所讲述的就是不可驳斥事实。所以杜甫所记录的,远远只是幸存者所目睹的人间惨剧的冰山一角,或许还有更加不堪耳闻的故事。

最后,杜甫批判了战乱暴行:"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可见杜甫的本质是反对战争,不论输赢,伤害最深的还是百姓。而且在长期的战争中,士兵已经与强盗无异,杀人放火、强抢民女,无恶不作。寥寥数笔,半遮半掩,杜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恐怖程度堪称毛骨悚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