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米造车背后的波折和犹豫(科学强国小米富士康扎堆入局)
2024年,将是电动汽车的关键之年,无论是国外巨头还是自主品牌,都在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手机、互联网、科技、家电领域的巨头们,纷纷开启下场造车的准备。
我国自主研发的纯电动SUV汽车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在消费电子行业下行及汽车智能化大趋势下,小米、富士康等都已成为跨界造车的代表。除此之外,两度杀入造车领域的百度、曾官宣“不造车”的华为,恒大、联想、海尔、美的、OPPO、创维以及国外的苹果、谷歌等知名品牌,纷纷进入到了造车领域。
据多家媒体消息,近日,小米目前正在同时研发两款车,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价格未定。此外,富士康的造车计划也浮出水面,据内部人士披露,富士康目前的电动汽车业务主要布局分为三块:车用“安卓”、第三代半导体及代工。
华为、小米玩跨界
2021年3月30日,小米发布公告称,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雷军曾使用了手机领域类似的话术,表示小米未来产品的定位,将是“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并且承诺新车要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下线。
自动驾驶被视作小米在造车领域投入最大和最有决心的板块,雷军也坚持要做到“自动驾驶100%自研”,这似乎也符合之前小米手机系统开道、硬件堆料的产品打磨方式。有小道消息则爆料称,目前小米的工程样车已经完成,目前正处于软件集成阶段。和其他跨界造车的巨头最大的不同是,小米正在试图进入造车的全产业链,甚至包括自建工厂,仅在今年,小米就先后投资了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莱特等。
不过也有媒体称,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前期测试效果不佳,开发项目进度不及预期,2024年实现量产的预测备受质疑。在造车的路上,小米已经慢了一步,如今造车新势力竞争白热化,其他跨界选手相关的汽车产品也开始纷纷亮相,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华为则是如今众多跨界造车的玩家中,境遇最为不错的一家,与小康股份合作的问界系列车型持续稳扎稳打,问界M5和问界M7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市场反馈。而和北汽蓝谷合作的极狐以及与宁德时代、长安共同打造的阿维塔,虽然在市场声量上不如问界,但也都进入了量产交付的阶段,阿维塔11还预计将在年内进驻华为旗舰店。
余承东曾详细介绍过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三种模式: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智选车模式是华为与车企最为深入的合作模式,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
据统计,目前华为已与北汽、长安、广汽、赛力斯等企业达成了合作。
手机行业除了华为,OPPO、vivo也涉足造车领域,比如,VIVO在智能车载领域推出Jovi InCar 2.0,它具备无感连接、多屏联动、车家互联2.0、两轮车互联、智慧车钥匙等功能,目前已与超过80个汽车品牌合作。
富士康:发展成电动汽车界的安卓
2020年初以来,富士康宣布进军“造车”界。走安卓模式一直是代工巨头富士康在造车领域的发展思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曾表示,如果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中的iPhone,那富士康则希望发展成电动汽车界的安卓。
按照富士康的构想,车用“安卓”就是富士康自建生产线并研发推出适用于电动汽车的MIH开放平台,以此帮助第三方企业造车。在富士康的造车模式下,初创与首次涉足造车领域的公司进行新车投产将不必投入高昂成本,这将大大加快其造车进度。
1月4日,据富士康内部人士披露,富士康目前的电动汽车业务主要布局分为三块:车用“安卓”、第三代半导体及代工。其中,搭载富士康车用“安卓”的第一款量产车“Luxgen n7”将在2023年下半年进入市场。
美国福布斯网站称,在全球消费电子下行的大趋势下,富士康转型造车已是势在必行。不过,造车与电子产品的供应链差异明显,富士康面临很大挑战。
在科技制造领域,还有联想、大疆创新等跨界企业。
7月20日,联想招聘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官宣联想研究院将招聘各类智能汽车相关人才。此次招聘包括自动驾驶工程总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负责人、高级硬/软件经理等诸多岗位。
一切消息似乎都指向联想即将造车,尽管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近期财报发布后的分析会上表示,联想集团没有造车的计划,这是非常肯定的,在看得见的未来都不会。可是同时他也补充了一句话“当然,未来都少不了汽车,所以我们会认真地研究汽车对计算新的需求,我们怎么适应这种新的需求。”
百度、阿里、腾讯:合作助力
虽然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均涉足了造车领域,但这些企业多选择了合作造车或者助力传统车企造车的路径。
10月27日晚,百度与吉利合作的集度汽车正式发布首款量产车ROBO-01探月限定版,售价39.98万元,限量2000辆发售,预计2023年上市。抛开发布会现场各种高科技功能的演示,百度这款新车最大的噱头还在于全方位的免费服务,比如免费充电站、免费并包安装的家充桩、终身免费的高阶智能驾驶包,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终身免费车联网流量等。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从宣布造车到首款量产车发布,仅用了605天。
阿里的脚步就显得谨慎许多。2020年11月,上汽集团官网宣布了同浦东新区、阿里巴巴三方合资的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这标志着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正式跨界造车。
虽然有阿里的鼎力相助,但由于在用户运营层面有先天劣势,销量和产品力并不成正比,旗下的首款车自6月开始交付至11月底累计销量仅为4513辆,月均销量千辆左右。
而腾讯一直聚焦于软件和云端,以生态车联网、云计算等服务与车企相连接,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同时,腾讯还投资了特斯拉、蔚来等不少知名车企。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巨头的搅局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争已经踩上油门,只是有阿里的亲身经历在前,在加上集度与百度自有智能驾驶业务的协同目前尚未看到更多进展,互联网基因赋能车企智能化发展的路并不能算顺畅,阿里、百度们或还需要更多时间与车企在技术、运营层面进行深度磨合。
美的、格力:从汽车零部件切入
1月6日,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一期正式投产,预计今年2月下旬完成产能爬坡后,产能将达“每年100万台电动压缩机、120万台EPS转向电机、20万台驱动电机”。以此次新工厂投产下线的首台电动压缩机为例,该产品主要配套理想、小鹏、蔚来等市场主流电动车企业。此外,美的还在上海、日本大阪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内外多地布局了零部件研发中心与合作机构。
格力在2021年收购珠海银隆(后改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进军锂离子电池、新能源商用车等业务领域。海信也在2021年3月收购日本三电控股,并在去年9月与蔚来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速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如车用空调、智能交通、整车热管理系统等方面拓展。
不难发现,家电企业跨界新能源汽车,大多选择从汽车零部件等相关品类切入。区别于整车制造,家电零部件与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基础逻辑相似,家电企业在技术上比他们更为擅长。
需要注意的是,几年前海尔就进入了汽车领域,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资本参与投资了多家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商,包括博泰车联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彤明高科等企业。随后,海尔在2021年与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等车企签订合作战略协议。
据媒体报道称,“海尔正在筹划造车,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
回顾早前家电行业曾掀起的造车热潮,美的、春兰、奥克斯等一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领域,大多数都铩羽而归,如今又有格力从造整车到零部件供应的战略转变,种种迹象可见家电企业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难言乐观。
新能源汽车下一个“风口”
扎堆跨界造车的背后,是全行业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度看好。
IDC发布的《2022-2026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预测》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1598万辆的水平,年复合增长率35.1%。届时国内新能源车的新车渗透率将超过50%,保有量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占比将超过10%。
图源:IDC中国
除此之外,与汽车相关的各类技术服务也呈爆发式增长。以自动驾驶为例,罗兰贝格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自动驾驶车端系统的市场规模达到1138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其中芯片、传感器、软件算法将贡献主要增量。
不过,跨界造车的“门槛”很高,这种高体现在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200亿对于造车而言也仅仅是一个入场券。2021年3月,小米官宣造车时也公开表示首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将再投资100亿美元。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造车一般最快需要三年时间。从研发、建厂到品牌推广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以蔚小理为例,目前来看对于小米和富士康造车,2024年的时间规划是靠谱的。”全联车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曹鹤也表示,“新能源车市场需要逐步释放,造车是一个长线周期,即便找代工也需要工厂调整生产线,短期内很难出现产品。”
去年底,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央视的《对话》节目中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一个“洗牌时间”,可能在2023年底到2025年之间。摩根大通中国证券研究部及亚洲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赖以哲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会经历类似手机行业的洗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能够存活下来,可能有些公司会不断扩张,但也会有部分的公司因资金或技术差距等因素遭到淘汰。
(中国小康网综合央视新闻、新京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等报道)
END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风华
审核:龚紫陌
关注“科学强国”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决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