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养鸽家超远程赛鸽(李梅龄养鸽法十则)

我国著名养鸽家超远程赛鸽(李梅龄养鸽法十则)(1)

李梅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养鸽生涯中,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饲养方法,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的主客条件,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养鸽方法。

他在养鸽实践中,不仅身教言传帮助青年人提高饲养水平,还着手把几十年的养鸽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他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写就了一本选种、配对、训练和日常管理等方法的手稿。这是一份难得的饲养信鸽的资料,可惜当时无法出版。

他把手稿送交到信鸽协会的科研部门,如今沓无下落。现在根据专养“李鸟”鸽群中“没有一根杂毛”的张志清、汪大同,以及曾经读过这份手稿的张亮能、郭子颐,以及同李梅龄有过频繁交往的鸽界前辈们的回忆,整理了李梅龄的养鸽方法。虽说很不完整,但几个主要问题都涉及到了。

1、赛鸽要讲求速度

李梅龄饲养信鸽的要求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得冠军,而不是满足于归巢,所以他对选择种鸽的鉴别、赛鸽以及一整套饲养管理和训练方法,都是根据这样一个目的进行的。

当时鸽界也有不少人满足于赛鸽归巢,追求于竞赛的距离,李梅龄都不赞成。他说“你放十几只、几十只鸽子去比赛,总有几只归巢的,这不能算好成绩,竞赛要讲求速度”。

关于竞赛的距程长短,他主张循序前进,对于超远程比赛,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远程竞赛也是很少的。而多数是短程(苏州、无锡、常州、丹阳、南京)、中程(凤阳、温州)。放到天津、太原、厦门等远程竞赛,总共只有7、8次。

这在客观上有两个原因:

其一,养鸽者人数不多,信鸽的饲养数量也不是很多。人们对获得冠军的荣誉往往看得比冠军鸽的代价更为宝贵,这就使养鸽者的兴趣吸引到夺冠,抢名次为目标,而不是以放出成绩卖鸽子为目标。

其二,赛鸽归巢报到时使用鸽钟计时,空距测量到户这就有条件进行中、短程的比赛。

李梅龄在挑选优良种鸽和赛鸽时,对鸽子的外形和内质都有一套要求。但是他更注重于赛鸽实际飞翔能力。当鸽友请教他的鉴鸽方法时,他除了讲些最基本的要求外,总是强调指出“信鸽的好坏要从笼里看。”

他讲的“笼里看”意思是看一羽信鸽的优劣,最根本的是要从装笼参赛归巢的成绩来判断。他不认为漂亮的鸽子都是好鸽子,相反有些赛绩优异的鸽子却是其貌不扬。

奥林匹克国际品评赛是1949年才开始,因而当时的国内外养鸽者对赛鸽要求并不讲究。今天不仅有奥林匹克国际品评赛(2年1次),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每年都有优胜赛鸽品评赛,养鸽者对赛鸽的外貌要求也日益提高了。这是赛鸽历史发展提出的要求,并不是李梅龄的过失。

2、鸽棚要宽大,不要朝北

李梅龄经常对汪大同他们说“鸽棚一定要宽大—些,朝东、朝南都好,但不要朝北”,李梅龄共建过3个鸽棚,最初建造在白克路(今风阳路)204号他的诊所内。

这个朝西鸽棚几乎占满了整个晒台,约有10多个平方米,因为朝南方向放鸽子不便,所以是朝西的。第2个鸽棚建靠在登新路(今武夷路)福施花园一幢洋房里。这个鸽棚也有10个平方米。分2间,一间作种鸽棚,一间作幼鸽棚。

这里的鸽棚启用以后,他把凤阳路的主力都转移过来了。那里的鸽棚面积也缩小了,留着“接待”那些输送出去后又逃回老家的鸽子。

1954年,李梅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在关闭凤阳路诊所之后,又以3万元人民的收入,卖掉了福施花园的住宅,同时买进了愚园路1280弄49号一幢3层新式里弄住宅,就在这里搭建第3个鸽棚。

这个鸽棚搭在3楼的晒台上,面积只有2个平方米。这个鸽棚至今还在,因为李天圻“子承父业”从他父亲手中接下这棚鸽子。

天圻去世以后,儿子李博文也是“子承父业”,又从父亲手中接下这棚鸽子。

李梅龄亲手建造的三个鸽棚,其中二个是建造在晒台上的,都比较干燥。一个是建在花园的一角。所谓“落地棚”,黄梅季节容易潮湿。所以使用架空地板,保持良好通风,以及勤于打扫清洁,也能达到干燥要求。

因此,他养的鸽子较少生病,体质都比较好。所谓“宽大”是相对饲养鸽子的数量而言的。鸽棚的面积大,养鸽数量过多,也就不宽大了,那么,李梅龄在这10多个平方米的鸽棚里养了多少鸽子呢?

他经常保持在30-40羽之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平方米3-4羽。在当时,他经常去的王福元、汪大同、张志清等的鸽棚都比较宽敞,但也看到一些小鸽棚,总是劝他们“少养一些”。

3、巢格和鸽具很讲究

李梅龄用的巢格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巢格有50公分见方,装有栅门,可以单格关闭和开放,全部用柳安木制成。现在的种鸽巢房阔度要求60~70cm,这在当时来说是顶级。

种鸽产蛋、孵蛋要有一个安宁的环境,赛鸽归巢也不会发生因争巢而打斗。他说“巢格深一些种鸽孵蛋时少受干扰,有利于孵化”。

巢格底部是一层铁丝网,网底有一个抽斗,鸽粪很容易干涸而不会发酵。抽斗里填的黄砂每周筛一次,筛去了鸽粪以后,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复用。所以他的鸽舍和鸽子都是非常清洁的,巢格里没有鸽粪,鸽子的双脚和羽毛都不沾鸽粪。

有位养“李鸟”的老鸽友告诉我说“李医生鸽棚里出来的鸽子,到我的鸽棚里看见鸽粪也不会踩上去”。其原因就是它们没有踩踏鸽粪的习惯。

每一个巢格角上都编有号码,某号巢格是什么血统,他本人一清二楚的。所以李梅龄有些鸽子的名字,就有“7号”、“9号”、“19号”等。后人以为这是脚圈号码,实际上有的鸽子用足环号码称呼,而有的是用巢格的编号称呼。

对食糟和饮水器是很讲究的,他用紫铜质,内壁涂锡,以防鸽子铜绿中毒。有几只水壶是进口的,有几只水壶是李梅龄要南京路乐源昌铜锡店按进口水壶样子仿制的,当时的代价要几石米一件,当时没有塑料水壶,今天我们都有价廉物美的塑料水壶,就不必照搬故人的办法了。

李梅龄用的假蛋,不要木制的和石膏捏的,而是用德国进口的磁质或石质的空心假蛋,两头穿孔,蛋肚镂空,特点是较易于传热。他说“假蛋不传热,有伤种鸽身体”当然,随着现代化的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人们也不会去花大钱模仿“老古董”。但是鸽子的食饮器具,件件要符合卫生的精神,是应该借鉴的。

4、不合标准的“烫而食之”

对每一羽鸽子的外形和内质的要求,李梅龄是从不含糊的,前文中已谈及,当他纠正了“将相本无种”的错误观点以后,就非常重视血统的优良和纯正。

在外形上,李梅龄认为判断一羽鸽子的优劣,要从姿态到精神全面地观察和审视。他喜欢的头形是平顶头,开额角,认为这种头形的鸽子很能放路。

他对胸骨的要求是扁平,不要高胸骨。他说“扁平的胸骨比高胸骨有速度”,主翼羽要尖长,翅膀拉开时有一种较强的收缩力,认为这样的翅膀是合格的,李梅龄要求鸽子聪明、机警,当你伸手想捉它时,便发出“咕咕”的警叫声。直到今天,李鸟中的大多数,还保留着这种特色。

李梅龄主张用好的血统,漂亮的外形作种鸽。但是他又说“外表漂亮的鸽子,不一定都能出好成绩,一些其貌不扬的鸽子也能飞出好成绩”。他竭力主张用好血统的鸽子去配好血统的鸽子,“千万不要用好血统的鸽子去配一般的鸽子,你想用来两扯扯,这是行不通的”。

好种出好苗,但这决不是说好的种鸽出的子代都能体现亲代的优性遗传,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他对亲自育出的幼鸽也不是全盘接收的,而是要经过严格的挑选。

这种挑选,就像教练员选苗子那样,好中取优。每到幼鸽出壳一个月以后,他就开始进行挑选。在他的手稿中有这样一条:“凡主翼羽的羽轴有裂缝的鸽子既不能出赛,也不要留种,应坚决淘汰。因为羽轴上的这种裂缝不仅影响飞行,而且会遗传给后代”。

他还专门画了示意图,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他经常对周围的鸽友们说“脚高的、烫而食之。尾大的,烫而食之。瞳孔不圆的,烫而食之。蛋档松的,烫而食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好友汪大同经常看到李梅龄在挑选幼鸽时的严格态度。汪说“据我看到的,经过李医生挑选,一般是从4对幼鸽中,仅有一对比较满意,而淘汰的是它的3倍”。

我国著名养鸽家超远程赛鸽(李梅龄养鸽法十则)(2)

5、鸽眼眼志的信奉者

李梅龄鉴别鸽子非常重视眼睛,他认为眼睛的着生位置在嘴角线的上端,这是一羽好鸽子的标志。他说“瞳孔要圆,眼志要阔,朝向嘴喙的一方要呈现出黑丝。”

在他写的“鸽经”手稿中,还画了线条图加以说明。他一手握鸽,一手就拿5倍放大镜,细细地观察眼志的奥秘,对深色的阔边的眼志特别喜爱。

根据他多年的实践观察,从正反两方面的实际经验中,参照国外信鸽书刊上的一张彩页,请李海耿的儿子临摹了一幅《眼志图》,图中有10只鸽眼用水彩颜料着色,笔触细腻工整,俨然似一位画家的作品。

图上的10只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并编上顺序号,可惜没有文字说明,但他自己对10种眼志的优劣是有褒贬的。

据一些老同志所知,李梅龄最喜欢的眼志是第1种和第10种。第1种是桃花砂,砂粒分布均匀,色彩鲜艳,眼志圈阔,靠嘴喙方向特别阔。这幅“眼志图”李梅龄曾经请李长兴复制4张,除他自己珍藏一幅外,还有3幅赠张志清、汪大同和李海耿等。

李海耿的那幅赠给了刘秀龙。目前在上海只有刘秀龙的《眼志图》还保存着,其他均已散失。据刘秀龙说,杭州鸽友董孝伦也曾从他那里临摹过一幅,但已失真了。尽管当今国外鸽界对鸽眼的研究已经不太时兴了,但国内有许多鸽友还在探索,这张图不失为李梅龄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资料。

6、坚持近亲配,不搞嫡系配

为了保持品系的纯度,李梅龄坚持采用近亲配的育种方法,但不搞嫡系配。“兄妹不配对”,“父女不成双”,这是李梅龄的配对的信条。

而较多地用叔侄配、姨甥配或堂兄妹、堂娣弟配。李梅龄称此为“三代配”,配偶双方可以同祖父、母,而不可同父母。这种配对方法,保证了李梅龄系的确立和纯度,使“李鸟”具有较强的遗传性能。

他说“信鸽是交叉遗传的,儿子象娘,女儿象爹,多数是好鸽子”。他认为一对好鸽子的孙代,往往比子代好。有人问他遗传中雌性和雄性究竟谁的遗传性更强?他说“我认为雌性的比雄性遗传性能强”。

李梅龄从不轻易地杂进一羽外血。他说“对引进别人的鸽子作种要特别小心,否则会把你原有的品系搞乱了,后患无穷”。

所以,李梅龄引进的外血尽可能和自己的鸽系搭到一点血缘关系,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种鸽也有,他认为从血统、赛绩到外形都没有缺点的,所以是屈指可数的。

他掺入过黄钟系,就是因为黄钟系的基础种鸽是密勒系,也是李梅龄系的基础种鸽之一。李梅龄对此并不十分满意。有人说李梅龄曾经引进过王福元的西翁系,并以墨雨点“李鸟”有绛毛片为根据。

我在上文中已提到,李梅龄曾经向王福元要过4枚种蛋,出过4羽鸽子,他只用其中一羽雨点,而墨雨点绛毛片有联系,上文已经讲到,是完全可能的。

李梅龄的鸽群有一个特点,始终保持雄性多于雌性的比例。因为鸽群中如果雌性多于雄性的话,那么守寡的雌鸽就会乱配对怀野孕,这会搅乱血统,还会发生寡雌游棚。

雄多于雌就可以避免发生这类问题。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李梅龄对飞来的游棚鸽一羽不留,他一见到游棚鸽到来时就赶走它,如果发现棚里已钻进了游棚鸽,当晚就杀掉,从不隔夜。

正因为李梅龄长期采用近亲配,又极少杂进外血,至使李梅龄系较早退化。在解放初,他已经发现育出的幼鸽有牛眼(又称“血眼”、“火油眼”),甚至出白羽等明显的退化现象。在50年代,李梅龄除了飞出徐州冠军以外,没有在其它各项比赛获得更多更好的名次。而在60年代,许多流传在别人那里的李梅龄系,经过杂交育出的后代,却飞出了很多好成绩。

直到今天,有不少超远程的优胜鸽含“李鸟”血统。

对于配对方法,李梅龄是一直严守秘密的,这里仅举一例:

他在血统书上填写父母鸽的血统时,从不写足环号码,以及基础种鸽的品系。人们知道,这是鸽主填写血统的最基本内容,而李梅龄总是用代号,例如用“○×△”或“○×○”等等这个“○”和“△”都是某一品系的代号,只有他自己知道。对于配对的方法,国内外不少养鸽家都是保密的,李梅龄也不例外。

李梅龄很重视填写血统书,而且保存得好好的。即使鸽子已经不在了,鸽子的档案还保存着,以备查阅。他的血统书共有几大本,可以查看好几代,一直查到他从德国引进的基础种鸽。

他经常对一些登门取经的鸽友说“不要以为自己的记性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记血统书,否则你会后悔莫及的”。

7、“跳站训飞是残忍的”

李梅龄对家飞训练也极为严格,他要求赛鸽每天训飞2小时以上。他的2个鸽棚各有一位清洁工,鸽子清晨放出去后,清洁工就爬上屋顶,摇动手里的竹竿,竹竿上扎一个鸡毛掸帚,驱赶鸽子不停地飞,而不让他们落地。有时他还亲自上屋,从不懈怠。

李梅龄经常对来访的鸽友讲“鸽子要拿出去放,飞失了不要心疼,有失才有得”。他对赛鸽的四周训飞,坚持循序而进。

他装鸽子放飞的笼子,不高于一虎口(约15公分),鸽子在笼子不容易打架。训飞时从南翔(15公里)开始,到安亭(25公里)、嘉定(40公里)、陆家浜、昆山等(属于四周训练)。

每站以10-20公里,逐步递增。2个月的幼鸽要训放到南京(270公里)。他非常强调“近郊训练的基础要打好”。在近郊四周训练中,丢失的幼鸽也有不少,但留下的均属上乘的。

无论是短途训练还是较长距离的训练,他都主张循序前进,拾级而上,最反对跳站放飞。他说“跳站放训是残忍的”。因为一些优良的幼鸽,往往因为跳站训放一时找不到归途而流落它乡。

1950年的一次秋季比赛,张朝德用一羽幼鸽去参赛,从320公里归巢后,跳过400公里和500公里两站,直接放625公里,这羽刚满6个月的幼鸽,借着顺风飞行之利,竟报进了第3名。

他兴匆匆地把这个喜讯去告诉李梅龄,想得到他几句嘉奖的话。可是李梅龄却沉着脸说“你太残忍了”。他还作了一个比喻说“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你叫他去跑他不能承受的路程,而且要拼命地去奔跑,这不科学!”并告诫他说,对爱鸽不能任意增加运动量,这会挫伤它的肌体,影响正常发育,对今后的赛翔不利。

张朝德的跳站放飞在今天已是习以为常了,连鸽会公训和比赛都是从50公里开始,到一百、二百、四百或五百,下面就是一千公里、二千公里,看来成鸽比赛是可以作这样的安排的。

李梅龄爱护鸽子不仅在训练和比赛中如此,在日常管理中也是倍加关心的。他每天要多次去观察鸽群中每一羽鸽子的动态,但从不轻易去捕捉它们;需要捉拿时,也是轻轻地靠拢鸽子,不是伸手就捉,使它们担惊受怕。

8、用细小的石子喂鸽子

在饲料的品种配比的方面,李梅龄是与众不同的。一般都以玉米为主食,而他却以豌豆为主食,配以荞籽或菜籽。在比赛期间增加一点麻子,但从来不喂玉米。从现代营养学的标准来衡量,李梅龄用的配比,似乎蛋白质过高,而能量饲料不足。

玉米是鸽子的主食,它不仅具有鸽子生理上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而且适口性好,鸽子最爱吃。在价格上玉米要比豌豆便宜得多,这是鸽友们所熟知的。

李梅龄经济条件优裕,多用点豌豆当然也没有坏处,如果今人照搬他的方法,就不足取了。李梅龄对饲料的质量要求最严格,霉变饲料是绝对禁止喂饲的。

盐土是常年不断的,除此以外,李梅龄还专门给鸽子吃稻粒碎末大的白石子。这种白石子比建材中的“瓜子片”要小得多,用水冲洗清洁,晒干以后给鸽子啄食。

这种小石子在鸽子的肌胃里犹似一台粉碎机,把吃进的饲料在肌胃中碾磨,便于消化,吸收营养也好。今天,对许多鸽友来说,鸽子要喂盐土(也称健康土)已是常识了,但盐土只有黄砂,没有啄石。

还不了解粗黄砂和啄石对帮助鸽子消化,有利营养吸收的重要性。在30年代象李梅龄那样用科学方法养鸽的人,为数不多。

9、得来容易的鸽子不爱惜

李梅龄自从获得天津冠军以后,名声大振,饲养“李鸟”的人日益增多。李梅龄家里有时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讨蛋的不少,求鸽者更多,偷鸽子也屡有发生。

李梅龄很爱自己的鸽子,但并不保守,有人求援,总是尽可能满足鸽友们的要求。他经常说“希望大家都能放出好成绩,共享养鸽子的乐趣,这总比我一个人放出成绩有意义”。

世界各国任何一位养鸽家都是卖鸽子的,因为他们的种鸽也是花钱买来的,李梅龄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李梅龄卖鸽的价格比较公道,如果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登门求鸽,花上200-300斤豌豆的代价,就可以买到他一对幼鸽。

李梅龄卖鸽子有一个不变的常规;每当有客来求购幼鸽时,他就叫饲养员去抓4羽出来供客人挑选。你必须在4羽中挑选2羽,如果只挑中1羽,他不会卖给你。如果挑中3羽是可以的,如果1羽也看不中而请他再拿几羽看看,他就请你下次再来,今天就不卖了。

如果要买他得过名次的优良赛鸽,或是子代出过成绩的优良种鸽,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的。有位鸽友买过他一羽得名次的赛鸽,代价是赤金一两。当然这不是最高记录。

他说“一个人不花出一定代价(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是养不好鸽子的。如果一羽优良鸽子得来容易的话,那么他是不会去爱惜它的”。

李梅龄对一些交往较深的朋友是很慷慨的,向他讨蛋,他送给你,要他幼鸽,他也送给你。

当然,获得者也会相应送点东西作为补偿,可以说是一种礼尚往来。例如养鸽前辈胡桂桢,原是山海关路菜场的鸡摊主。他喜欢“李鸟”,李梅龄经常送鸽子给他,他就送鸡还礼。

又如专门养“李鸟”的“小浦东”汪大同,经常在自行车的书包架上装点大米、豌豆,车把手上挂2只浦东鸡,去看望李梅龄,李梅龄给他鸽蛋或幼鸽也从不收费的。

但当一些收入富裕的人来向他买鸽子时,他开的价格要超出常人几倍。鸽界前辈周延禧(曾任国民党政府中央信托局印度特派员)对我说过,他曾向李梅龄博士买鸽子,开的价格使人难以接受,他就花15两黄金在吴桂贞鸽棚里选购了10羽鸽子。

10.套足环有一点秘密

在国外,从著名的养鸽家到普通的养鸽者,都在自己的鸽子足上套上2枚足环,1枚鸽会足环和一枚私人足环,目的是当信鸽游棚误入他人鸽棚时,获鸽者可以按地址找到鸽主,送回失鸽。

李梅龄的鸽子也套有2枚足环,可是他的游棚鸽很少有送回的,人们如获至宝地窃为已有。有人弄到1枚李梅龄的私人环,就去伪造李梅龄的鸽子。

解放初,有一天李梅龄的好友张志清,在鸽市上看到1羽套有李梅龄私人足环的鸽子,他就花钱买了回来,给李梅龄送去。李捉在手里一看足环,就肯定地说“这不是我的鸽子,是人家拿我的私人足环套在他自己鸽子的脚上”。

因为李鸟身价百倍,有人就利用“剥死尸”足环,伪造李鸟。他们把套有李梅龄私人足环的死鸽子,退下足环,套在自己的雏鸽脚上,冒充李鸟,获取高价。

所以,李梅龄在给雏鸽套足环时,做了一个无人知道的暗记。譬如说,50年的雏鸽,足环套在右脚上,而51年雏鸽就改套在左脚上。50年51年的足环是顺着套的,而52年改用倒着套,等等。因为外人不知道这个暗记,所以“冒牌李鸟”到了李梅龄手里,一眼就看穿了。

END

文|顾澄海


[狗头]感谢阅读!如喜欢本号可添加关注,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我国著名养鸽家超远程赛鸽(李梅龄养鸽法十则)(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