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设计与流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初读、研读、品读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如今已转向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与智力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对待“能力形成”上,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和操作上是有差异的。普遍的现象是,不少教师教学时仍偏重于对零散知识的所谓“灵活运用”,而对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极少顾及,具体操作中常常将课文按自己的思路采取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却恰恰忽视了阅读主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上往往强调了求同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何在教学中克服这种倾向,从而提高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初读、研读、品读”(以下简称“三读”)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认知、操作和审美层次上较好的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效果。

语文教材中,不但包含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技能价值,也兼具伦理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有机地贯穿于各篇课文之中,且互相联系、交融,同属于语文价值系统,只不过各种价值在不同课文各有侧重而已。这就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是伦理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如此。有时,教师囿于自身水平和阅历,在认识和思维上,有意无意地从自身认识规律和情感体验出发,难免带上个人色彩,未免狭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大语文观,建立复合的语文教学价值观,既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又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个性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2、研读

研读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主题形成和艺术手法运用等。研读是精读、细读,解决课文中主要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此阶段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把握要点、突破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要与传统方法区别开来。从阅读方向上看,传统方法是从下到上(先局部后整体),如从正音释词到分段讲解再到概括文意,把课文中的具体知识拆散,孤立地讲解段落、层次,使融合在整体结构关系中的情境、意蕴破坏殆尽。研读则不然,它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重在理解和领悟,注重段与段、层与层的联系方式和特殊作用,因有初读作基础,学生按老师的点拨,理解起来顺理成章,少走弯路。

在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让学生在初读基础上,先找出全文中心段落,紧紧围绕两个“对于”来领会文章布局谋篇的妙处,充分领会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深刻内涵,然后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复杂单句、重点词语的评价,特别是文中关联词语的妙用,让学生具体形象而又不割裂地揣摩、玩味这被“红线”串起了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从而达到落实知识点、培养思维训练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阅读过程,必须以学生个性思维为主,强调学生个性阅读。当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时时注意顺着其个性思维将其引导到完成课堂教学上来。如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的学生认为应突出马克思的贡献大,有的认为应突出恩格斯抒发的对马克思的深厚感情,有的认为应突出悼词的写法特点等等,这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只应因势利导即可。又如在《项链》一课中,有的学生认为路瓦栽夫人的节省和勤俭恰恰体现了其闪光的品质——诚实,她不做假,不乞求别人施舍,没有利用“资本主义把女性当玩物”的条件,去出卖“所有男宾都注意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介绍……部长也注意她了”这超众不凡的姿色,没有不择手段地用自己的美貌来换取完全可能实现的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梦想”,这在当时的法国,即使在今天,都是多么难得的境界!偶然的事件,使一个富于幻想的人超乎寻常地走向了现实,这既证明了她是诚实的,也体现了作者的独运匠心。“研读”能读到这个味上,做教师的还有什么不欣慰的呢!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反过来又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设计与流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案)(1)

3、品读

“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上,而要养成鉴赏的习惯与能力”(夏丐尊语)。品读阶段是阅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它的要点是对文章技巧和情韵的领悟。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层面,知觉的整合作用又在具体性上恢复了其生动性与丰富性,一切在初读阶段的混沌、朦胧,到此已变得清晰,“形象”在“内视觉”的屏幕上显得更加真切、生动,原来心灵的瞬间感受,此时也将体会得更准确深刻。这样在认知、操作基础上来完成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便水到渠成。

在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最后阶段,学生已充分领悟了该文作为悼词,以议论为主、兼以记叙和浓烈的抒情的特点,特别是领会了文章在议论上严密的逻辑性后,再引导其把重点放在开掘本课的情蕴和意蕴。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厚感情,正是通过对其伟大的贡献上来体现的,这是革命家从事业上建立的感情,而非纯粹的个人感情,这样理解就更有深度。从这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恩格斯对马克思从悼念的悲痛到怀念的崇敬,再到面对现实的壮烈,起伏跌宕,荡气回肠; 对马克思生前贡献的议论,段与段之间丝丝如扣,层层之间层层拔高。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感情和逻辑发展的主线,让学生充分体味文章的情感力量和逻辑力量,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上的醒悟。

这个环节相当重要。我们教学时常常注重语文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忽略了其审美性,而恰恰是这个环节,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在此自由翱翔,创造意识可以在此尽情挥洒,主体角色可以在此充分体现。

当然,在鉴赏和审美上,研读和品读密不可分,有时甚至是同步的,如前面提及的学生对《项链》主人公形象的赏读就是如此。

“三读”就是这样,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整体出发,突破具体,又在具体上升华拔高的阅读过程。因为注重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也遵循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所教内容可以完整、清晰地显现出来,可以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单向和静态性。特别是“三读”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更贴近素质教育,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各个环节应全身心投入,对整篇课文主次轻重、繁简易难要有客观把握,特别是在研读层次里,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各个问题设计要丝丝入扣,解释疑难,举一反三;在品读层次里敞开心怀,品评揣摩,阐幽发微,谈得论失,甚至兴笔发轫,点石成金。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良好的心态素质,轻松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创造欲望。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就会实现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就会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智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陶冶良好审美情趣上产生很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初读”是对文章的大体认知,“品读”和“研读”可以同步进行,但不意味着“品读”就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回顾,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品读”阶段是阅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它的要点是对文章技巧和情韵的领悟。

本文来源网络,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国学术联赛征稿进行中,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gxsls@126.com

官方网址:www.jcjyyjbjb.cn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dingfengaaaa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