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风音乐受到喜爱演讲稿(超九成受访大学生看好国风音乐)

为什么国风音乐受到喜爱演讲稿(超九成受访大学生看好国风音乐)(1)

为什么国风音乐受到喜爱演讲稿(超九成受访大学生看好国风音乐)(2)

塞上耳机,按下播放键,郭佳立把站在地铁上的自己浸入音乐里。地铁门打开、关上、再打开,和着音乐的节拍,她迈开“带劲儿”的步子。每天的上下班通勤时间,音乐的陪伴必不可少,“不听歌、干走路就觉得别扭”。她还会在音乐App的推荐列表里一个一个往后翻,挑一些喜欢的收藏下来。耳机里传来的民谣、流行乐和乐队原创歌曲,不仅会让她感到身心愉悦,有时还会让她想到过往和生活中的种种。

就读于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的饶思怡认为:“生活需要一点‘BGM’。”几乎每天都要花一个半小时听歌的她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正如不同的影视场景要搭配不同种的背景音乐。”饶思怡听歌看重“缘分”,“觉得合‘耳缘’,又或是歌词打动我,我都会放进歌单;遇上风格很酷的歌手,我也会想去了解他的音乐。”

不同年龄、不同喜好、不同地域的人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品位和听歌习惯,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了解其音乐喜好和习惯,共回收来自193所高校的有效问卷1127份。调查显示,88.64%受访者喜欢听音乐,10.12%表示一般喜欢,仅1.25%不喜欢或不太喜欢。受访者中,24.13%每天听歌时间在30分钟以下,40.55%每天听30分钟到1小时,18.81%会听一二个小时,16.05%会听两小时以上。

是“心灵解药”“氛围担当”,也是“新知密码”

“只要有时间,我就在听歌。”刚刚毕业于福建一所高校的秦筱卿对音乐的热爱堪称“痴迷”。走路、坐车、吃饭、睡前……在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中,她的耳机里都会传出各种风格的音乐。“少的时候我一天听歌大约两小时,多的时候能达到7个小时。”在秦筱卿的音乐播放软件里,超过半数的都是摇滚音乐,其次是流行和电子朋克。后朋克和梦泡摇滚最受她的青睐。“这些音乐节奏感和氛围感很强,吉他声特别清亮。”出于对音乐风格的好奇,她整理研究了“后朋克的音乐发展史”,陆续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推文并分享给身边的乐迷朋友。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者听音乐的场景包括无聊放空时(63.35%)、感到疲惫时(55.99%)、运动健身时(50.75%)、做家务时(49.96%)、学习工作时(45.16%)、深夜“emo”时(42.24%)、旅途或通勤时(41.35%),甚至洗澡时(41.26%)、准备入睡时(26.44%),等等。受访者听音乐是为了缓解疲惫(72.32%)、舒缓心情(70.10%)、增添活力(61.67%)、排遣无聊(54.30%)、活跃气氛(49.51%)等,还有34.07%受访者喜欢从音乐中获得知识和灵感。

“音乐能让我的生活慢下来。”就读于铜陵学院的吴杨意表示自己喜欢沉浸在民谣“慢悠悠”的氛围中,“一日两人三餐四季,民谣中描绘的生活情形让我很是向往。”每每遇上压力大的时候,她便会戴上耳机,单曲循环近期的“心头爱”,随着旋律走入自己的“小世界”,熟悉、舒缓的音乐能让脑中那根紧绷的弦很快松弛下来。就读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硕士生赵兰雯迪从高中起就养成了听轻音乐的习惯。“学习时听轻音乐,我的思路更清晰,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饶思怡喜欢音乐营造的火热氛围。回想起之前在南昌看“livehouse”(小型现场演出——记者注)的经历,颇具节奏感的旋律似乎犹在耳边。“唱到歌曲高潮的时候,大家就跟着伴奏一起合唱、跳舞,氛围特别好。当你和很多同龄人聚在一起,为音乐呐喊,为喜欢的歌手欢呼,这种自由、放松的感觉真的很棒。”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宋胤泽觉得,音乐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自信”。中学时他发现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于是,性格内向的他凭借音乐打开了自己的交际圈。去年,身边很多人并不看好他报考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觉得“竞争太激烈,成功考上的概率很低”。歌曲《定风波》中的那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让他在最迷茫的时候,放下来自周围嘈杂的声音,潜心备考。“每晚走出自习室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似乎得到了慰藉。”

要饱满的情绪表达,也要深邃的文化内涵

歌曲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更要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是85.71%受访者的看法。与此同时,58.92%受访者偏爱能够展现文化内涵的音乐。84.29%受访者听音乐看重旋律是否好听“抓耳”,70.36%受访者看重歌词是否有文采和内涵,48.71%受访者看重歌手的唱功、技巧等。

郭佳立听音乐的习惯从小时候延续到现在。小学时她总是在家里上网搜索歌名,听很多遍,记在脑子里。上了中学,她把电脑上下载好的音乐存进小小的存储卡、塞进手机,有限的数十首歌就可以在手机里循环起来。拥有智能手机的大学时代,走路去上课、出门坐地铁的时间,她都会用音乐填满。而最近,她买了喜欢的乐队的数字专辑,每天循环播放。

和音乐一起在流动的时间里沉淀下来的,是专属于某个时间的情感和记忆。在吴杨意看来,音乐会给生活中一些珍贵的时刻打上烙印。“高三晚自习前的休息时间,大家都喜欢用教室的电脑播放一些很青春、很燃的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少年》,前奏一起,同学们都很兴奋,还一起跟唱。”如今,上了大学的吴杨意再次听见熟悉的歌曲,脑海里仍然会浮现那一个个洋溢着青春热血的傍晚:“是专属青春的旋律。”

音乐、回忆、情绪,这三者总可以被互相唤醒,也是郭佳立和李佳艺的共识。从大学时代到实习、再到工作,郭佳立记得成长的每个时期总有几首值得单曲循环的专属歌曲。如果现在走在下班路上,当耳机里一首大学时期常听的歌响起,学生时代听到这首歌时的场景就会奇妙地一瞬间涌进她的脑海“昨日重现”。今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李佳艺觉得“音乐已经镌刻在我的基因里”。在儿时的记忆中,父母的音响里总会传出Beyond、小虎队、披头士等乐队的歌曲,这是她对于音乐的最初感知,“小时无意听过的歌,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再次突然听到时,那种熟悉的旋律会让我有一种回到精神原乡的感觉,特别亲切”。她还特别偏爱经典老歌,“可以唤醒听众的年代记忆、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她经常会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因为那是我父母生活的年代,那些歌让我可以离他们更近一些”。

除了情感表达,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输出也是当下青年给音乐的“硬指标”。82.79%受访者认为,华语音乐的发展需要多鼓励有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的音乐创作。

在吴杨意反复循环的歌单里,国风歌曲也占有一席之地。对仗工整的歌词营造出独有的国风意境:“仿佛带人回到了那个儿女情长,快意恩仇的江湖。”吴杨意最爱周杰伦的《兰亭序》,“‘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韵味悠长,‘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更是营造出在江南雨巷、青石板路、八角亭中,看窗外芭蕉,听沙沙雨声,题序等故人归来之感。“在她看来,在流行歌曲中融入古风元素,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一首好歌必定承载着精神或理念,它会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或获得新知。”从《阿刁》《情人流浪记》中,李佳艺产生了关于人生与成长的共鸣,获得了坚强成长的勇气;从《海阔天空》中,她获得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淡然;从谭维维的《小娟(化名)》中,她汲取了女性独立自主、活出真我的勇气。

面对现下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李佳艺认为音乐创作者不能唯“流量”是从,而应将有限的资本用于推广“真诚用心”的音乐作品,来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艺术家也不宜把艺术与商业完全对立起来,应以包容的心态和成熟的技艺实现作品艺术性与市场表现,因为传达情感与理念的前提是先被更多人听到。

要“新潮的、年轻的”,也要“国风的、民族的”

从对民歌旋律“欣赏不来”,到“民歌已经成为生命中的大半部分”,宋胤泽对民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转变,源于高三时他关注到了一档音乐节目。节目中将民歌进行重新编配,再由各院校学习民族声乐的人进行演绎,“以往听到的很多民歌听起来有距离感,重新改编后的音乐让我对民歌兴趣大增。”宋胤泽说。

在学校时,每天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琴房练声,开声、练气、哼鸣,再到练习曲,“一练起来通常是两小时打底”。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宋胤泽对民歌越来越喜欢,“每次唱都能体会到很明显的民族自豪感”。如今,他已经成功考取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研究生,也更多了一份传播民族音乐的责任感。宋胤泽期待着有更多的民族音乐“破圈”,“可以在唱法或者编曲上加入一些流行的元素,去探索民族音乐更多新的可能性。”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最受到受访者欢迎的音乐风格,是流行乐(70.63%)、国风音乐(40.73%)和轻音乐(26.44%)。此外,93.61%受访者看好国风音乐发展,71.87%受访者认为音乐创作应多展现民族文化特色,鼓励把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潮表现形式相融合。

郭佳立对乐队“九连真人”的故事印象深刻。这支乐队的成员有县城小学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琴行老板,在九连山脉脚下的广东省连平县组建,平时参加当地一些小型的下乡演出,直到参加《乐队的夏天》,为更多人所熟知。打动郭佳立的一方面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信念感,此外还有他们音乐创作的风格——连平县的主要方言是客家话,所以乐队在创作中往往把客家话融入进去,还会在一些唱段中融入一些客家民歌的小唱段。“在音乐综艺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乐手会用琵琶、唢呐来配乐,还有人用电琵琶。”郭佳立喜欢这类融入文化元素的音乐,“可能因为有我们的传统特色,听了就有认同感。而且他们创作时选取的也是传统民乐中精华的段落,很给歌曲添彩。”

读本科期间,赵兰雯迪曾学习小语种。她还参加过一家媒体的视频拍摄,作为中国青年代表演唱小语种歌曲。“据说当地人很惊讶我们会唱他们的歌,也给予了积极正向的反馈。音乐没有国界,相比文字和语言,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我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赵兰雯迪说。

成为文化交流载体的音乐被一些年轻人寄予期待。吴杨意希望未来能涌现更多原创国风歌手,并在歌曲的创作上有所创新。“比如将埙、扬琴和编钟等传统乐器的声音融入编曲,或是在歌词中引用历史典故,在历史文化的加持下,歌曲才能提升质感。“吴杨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风歌曲走上世界舞台,“音乐可以链接情感,好的歌曲能让人身临其境,期待国际友人沉浸在东方韵味之美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秦筱卿为化名)

责任编辑:曹竞,毕若旭,程思,张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